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其實我們玩到的所有游戲都是有類型區分的,像是動作游戲、角色扮演游戲、射擊游戲、格斗游戲、冒險游戲、模擬游戲.....這是實在太多了。無論是單機游戲、網絡游戲還是我們玩到的街機游戲和家用機游戲都脫離不了這些分類。這些就是游戲類型的統稱。那么,每種游戲分類代表的都是什么哪些類型的游戲呢?ACT動作游戲(Action Game)這類游戲就是主要是呈現動作為主,打斗場面都是非常火爆的,像是我們熟悉的鬼泣、獵天使魔女、鬼武者、尼爾機械紀元...等等都算是該類型的游戲。另外,街機游戲中的《恐龍快打》《懲罰者》《戰斗部落》,紅白機中的《SD快打旋風》《雙截龍》這些只要是靠動作進行戰斗場面的游戲都算是。FTG格斗游戲(Fighting Game)格斗游戲曾經是作為街機游戲的分支,多年來我們一直認為格斗游戲就是街機游戲,直到現在也沒有打算改變這個想法。當然了,并非所有的格斗游戲都是在街機平臺,其他主機平臺也都有不少經典的格斗游戲。格斗游戲相信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了,《街頭霸王》《拳皇》《侍魂》《罪惡裝備》《鐵拳》《死或生》《刀魂》《格斗領域》《火熱火熱7》《世界英雄》《摔跤霸主》....這些類型的游戲都是,一般是一對陣營或者多組陣營之間的對抗。不過格斗游戲也算是動作游戲的一條分支哦!STG射擊游戲(Shooting Game),射擊游戲的領域比較寬,只要是通過某種武器或者魔法進行的遠程攻擊都算是。而射擊游戲又分為第一人稱射擊(榮譽勛章、使命召喚、毀滅戰士、半條命、搶灘登陸戰、戰地等等的類型)和第三人稱射擊(魂斗羅、合金彈頭、生化危機、孤膽)。我們在街機游戲中玩到的射擊游戲大部分都是第三人稱射擊,也就是看得到被控制人物的游戲,一般通過搖桿就可以完成了。而有的游戲則需要光槍來進行,這類游戲就以第一人稱射擊為主了。AVG冒險游戲(Adventure Game)冒險類的游戲就比較多了,像是我們我們早年玩到的《超級瑪麗》和《冒險島》就屬于是動作冒險類游戲。而冒險類的游戲一般都會涉及到吃金幣、解密、尋找隱藏物品、探索未知、尋找....等等元素相關。主要在于探索性和冒險性。近幾年比較經典的冒險游戲就有《古墓麗影》《生化危機》《波斯王子》《塞爾達傳說》,當然了還有不少比較刺激的游戲也是屬于解密冒險類的,這些游戲玩家就算死幾百次也要強行過關的。RPG角色扮演游戲(Role-playing game)估計大部分玩家早年接觸到的游戲都是從RPG開始的吧!最初的RPG游戲都是回合制的,像是《仙劍》《軒轅劍》《天地劫》,后期就出現了動作類角色扮演游戲,也就是ARPG(我們玩到的清版過關游戲一般都是動作類角色扮演游戲)。以及策略角色扮演游戲SRPG,隨著游戲的日益發展,后期角色扮演的類型越來越多。SG策略游戲 (Strategy Game)這類游戲當年在網吧也是非常受歡迎的,其中最經典的大部分都是和《三國》有關,像是《三國志》《三國群英傳》《三國志曹操傳》,這類游戲會給玩家一個比較負責的幻境,而玩家則需要在這種環境中生存下來,并活得比較精彩,這類游戲對開發大腦有一定的幫助。另外還有像是《牧場物語》《文明》《魔法門之英雄無敵》《星際爭霸》《魔獸爭霸》這些都算是。當然了,還有很多小編沒有提到的,歡迎大家補充,小編會在之后繼續整理。喜歡街機時代的文章請點擊關注,粉絲都可以在第一時間查看最新內容。小編的文章都是經過長時間整理和創作,純手工打字,絕無水貼。原創文章,謝絕轉載
1944年1月11日,納粹德軍最高統帥部通知新任“B"集團軍總司令隆美爾,元首同意他把登陸之敵消滅在水際灘頭的構想,為此,陸軍元帥隆美爾有權攔河筑壩甚至引進海水,把田野和鄉村變成一片汪洋;有權把距離海岸6英里的所有法國居民趕出家園;有權拆除一切防礙火力發揮的建筑;有權砍伐大片森林以獲取修建防御工事所需木材,為此,整個法國西南海岸都遭了秧。(陸軍元帥隆美爾)隆美爾在戰術上還是很有些手段的,他對“大西洋壁壘”所做出的加固計劃足以令盟軍望而生畏,根據這個計劃,德軍將在近海水底布設無數的木樁、鋼架、混凝土椎體、拒馬和水雷;在整條海岸線埋設2億顆地雷;地雷區的后方是大量的混凝土永備火力支撐點和暗堡;“大西洋壁壘”的后方則每隔100碼打上10英尺高的木樁,上面掛滿地雷和炸彈,并用鐵絲網相連,作為“反空降障礙物”來對付美軍的空降師。這個宏偉的防御計劃一旦全部實現,登陸盟軍的命運可想而知,他們將在登岸之前就傷亡過半,上了岸的第一波步兵也會面臨可怕的傷亡陷阱,腳下踩著地雷,身上挨著槍子,四周是不停爆炸的炮彈,而那些乘座滑翔機的空降師士兵,則會迎頭撞上掛滿炸彈的木樁。萬幸的是,隆美爾實施防線加固手段的時間非常有限,因為距離盟軍諾曼底登陸的6月6日,上帝留給德國人的時間連半年都沒有了。(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大西洋壁壘”不太靠譜這個事,西線德軍總司令龍德施泰特是有責任的,作為法國戰役時隆美爾的上級,這位陸軍元帥因1941年東線戰場的羅斯托夫戰役失利而被解職,次年3月被重新起用并打發到西歐駐防,手下指揮的58個師大多是老弱病殘,卻要防守3000多英里的海岸線,平均每個師布防正面寬達50英里,龍德施泰特早已心灰意冷,對修筑“大西洋壁壘”既無信心也不熱心,因此工程進度緩慢。西線德軍當時擁有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以及由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不過60個師約76萬人,海峽對岸的盟軍卻高達288萬人。德軍在西線的海空軍情況更是糟糕,海軍擁有500多艘中小型艦艇,空軍只保有160架戰斗機,這些部隊要布署在從挪威到法國南部廣袤的防區里。(隆美爾視察大西洋壁壘)諾曼底地區的守軍力量其實很是薄弱,主力只有馬克斯中將的第84軍軍長馬克斯。更由于德軍高層在登陸準確地點、裝甲部隊使用等問題上存在的分歧,實際上在兩棲登陸的“D日”德軍只有第21裝甲師進行了反沖擊。因此要糾正答友們一個軍史誤區,諾曼底戰役最艱難和最慘烈的不是登陸本身,在絕對優勢的艦炮和空中火力支援下,第一波次搶灘盟軍面對的只是躲藏在工事里的德軍步兵和海灘上的障礙物,雖然也造成一定傷亡但并不算“尸山血海”,在德國空軍力量羸弱和裝甲部隊未能及時參戰的情況下,盟軍可以從容的逐個消滅德軍火力點,被隆美爾預言為“決定性的24小時”,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更多的是宣傳和渲染,就戰役總體而言,其實是波瀾不驚。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霸王行動”開始,以英美兩國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000人,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主要登陸點為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具體傷亡情況如下:劍灘英軍傷亡630人、朱諾灘加拿大軍傷亡1200人、黃金灘英軍傷亡400人、奧馬哈灘美軍傷亡4000余人、猶他灘美軍傷亡197人,盟軍在海灘上共計傷亡6500余人,相對于德國人三年多的精心構筑和隆美爾的龐大計劃,損失基本可控。真正的危機是在盟軍登陸灘頭并鞏固登陸場之后,隨即按預定計劃向內陸發展,美軍第1集團軍負責奪取瑟堡擔負主攻,英軍第2集團軍任務是拿下卡昂作為助攻,而此時清醒過來的德軍開始拼命抵抗,將裝甲預備隊的五個師完全交由隆美爾指揮,加萊方面的援軍不斷抵達,從東線調來的黨衛第9、第10裝甲師等部隊也兼程趕來,諾曼底戰役這個時候才進入白熱化。1944年7月1日瑟堡最后一個據點的德軍投降,美軍用了近一個月時間才完全占領整個科湯坦半島,在奪取瑟堡和科湯坦半島的戰斗中,美軍傷亡高達25000人,德軍傷亡被俘約36000人;而蒙哥馬利的英軍在卡昂作戰則更為艱苦,五天時間里才前進6.4公里,而傷亡卻高達5000人,接下來又經過七天的浴血奮戰,再次付出5000人的傷亡后才推進4.8公里,傷亡之大,戰斗之慘,遠超搶灘之戰,直到7月10日英軍才占領卡昂。1944年7月6日,直屬盟軍最高司令部指揮的美軍第3集團軍,在名將巴頓的率領下踏上歐洲大陸,從側翼對德軍防線進行了猛烈進攻,終于打開了僵持局面,被包抄的德軍才不得不放棄諾曼底地區向內陸撤退,至7月18日前后,盟軍才取得諾曼底戰役的決定性勝利。整個戰役期間,盟軍共傷亡122000人,其中美軍73000人,而諾曼底海灘上不足萬人的傷亡,與之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戰役進行期間的6月29日,龍德施泰特和隆美爾聯袂晉見,匯報了諾曼底彼時的戰局。對戰況大為不滿,調整了德軍西線高層指揮人事,以克盧格元帥取代龍德施泰特擔任西線總司令,埃伯巴赫取代馮·施韋彭格指揮西線裝甲部隊。7月17日,隆美爾自前線視察返回途中遭遇盟軍飛機掃射,重傷離崗,缺席了后面的戰事。(壁壘內部機槍巢)
電腦版可以用魯大師,魯大師里集成了一個游戲庫,手機上可以用360手機助手
從公元前的希波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歷史上的登陸戰數不勝數,歷經千年的發展,無論裝備和技戰術如何發展,有幾點永恒不變的取勝條件因素一直延續至今!我們就從這幾點來預估一下現代登陸戰會跟二戰時期有和區別。是否還需要靠士兵靠血肉爭奪攤頭?1、保持行動的隱蔽性,確保登陸行動的突然性!無論哪個時代的登陸戰,指揮官都想要避免暴露自己的主要進攻方向,諾曼底登陸前期,盟軍進行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略欺騙,當時受制于運載工具的限制,必須要在攻擊方向不遠處建立進攻基地,大規模的物資集結、人員調動難以避免,當時盟軍在加萊對岸設立的假基地,可謂是演戲演全套,級別超高的假指揮官:巴頓!實實在在的假:第一集團軍群!從不間斷的頻繁電報往來!假坦克假物資假營區!刻意安排的戰前轟炸、空降偷襲。種種一切都為了讓德國人相信:加萊是盟軍的主要進攻方向!盟軍的戰略欺騙成功了,等德國人反應過來,盟軍先遣部隊已經鞏固了登陸場。倘若德國人識破了戰略欺騙,躺在諾曼底海灘血泊中的盟軍就不是現在這個數目了!反觀現代戰爭中的行動秘密保障,則更是驚人。未來的信息戰手段更是五花八門,即將出現的各國太空軍,和部署在外太空的天基武器,將徹底改變戰略欺騙的方法!而一旦進攻方完全奪取了制空、制海權,甚至是未來的制天權,不間斷電磁壓制的情況下可以想象一下,沒有了衛星、通訊網絡、甚至電力保障的情況下,防守方還有多少把握猜對登陸一方的主攻方向?可以看看美軍在戰爭中的行動,電子戰、網絡戰、不僅摧毀了電力和通訊,甚至接管了國家宣傳工具,這種差距可能比諾曼底那時候更加恐怖。防御方如果不能守住制空權、保住通訊和衛星偵查能力,或許根本沒有在攤頭擊殺地方的一丁點機會。絲毫沒有夸張,甚至等對方完成登陸,都不會有察覺。2、實施充分的前期作戰,創造最佳登陸條件第二點就不再是戰略欺騙了,這是登陸戰開始之前,進攻方給予防守方直接的打擊,二戰期間戰艦抵近海灘炮擊攤頭據點,轟炸機臨空轟炸,空降兵敵后空降等等行動都發生在登陸戰開始之前,最大限度的削弱了德軍的防御力量,掌控突進方向上的關鍵節點,為后期登陸部隊的推進創造更好條件。一系列的前期作戰是諾曼底登錄戰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現代登陸戰也不可避免,但跟二戰時期不同如今的前期作戰手段更加豐富,海軍的水面艦艇普遍具備了遠程對地打擊能力,對地巡航導彈不僅精度更高,打擊距離更是成倍增加,根本不需要冒險駛入近海即可完成對攤頭的火力支援,而空中打擊更是手段多端,搭載巡航導彈的轟炸機甚至不需要進入敵方防空火力圈,即可完成打擊任務,在關鍵節點的爭奪上,掌控制空權的情況下,低空突防的運輸直升機可以將特種部隊運輸到更加精確的地點,另外空降兵單兵火力的大幅度提升和空降裝備的改善,諸如傘兵突擊車、輕型傘兵步戰車之類的新裝備,讓空降兵不再只是被包圍的戰場配角,在前期作戰中就可完成對敵人的分割封鎖。可以想象,如果防御方沒有足夠的實力和戰爭潛力,或許還沒等到海灘登陸,就已經是潰不成軍了。3、采用有效的登陸手段,完成兵力運輸所有成功的登陸戰,進攻的一方靠都應該擁有性能出色的登陸工具和載具,諾曼底登陸中,盟軍能夠投入海灘突擊的主要是著名的希金斯艇,這種可一次搭載一個排36名士兵和一輛吉普車的登陸艇,已經是當時最好的登陸裝備,同時還裝備有兩棲突擊船和坦克登陸艇,這些可以直接抵達海灘的裝備是登陸戰的基礎,沒有這些裝備,海灘登錄無從談起。盡管如此,美軍仍然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很多士兵死在了登陸艇放下靠岸艙門的那一刻,MG42機槍無情的宰割還未沖出登陸艇的盟軍士兵們。反觀現在,恐怕沒有哪位指揮官會蠢到用登陸艇去發起第一波對攤頭的沖擊,因為他們有了更好的選擇,兩棲攻擊艦裝上載的氣墊登陸艇不僅速度快裝載能力強,更是可以克服攤頭的復雜地形,突破敵軍防線直接將登陸部隊送過攤頭陣地,避免登陸部隊在攤頭任人宰割,另外坦克登陸艦上搭載的兩棲坦克和兩棲步戰車不僅火力更加強大,突擊的速度更加迅捷,可直接抵達攤頭為登陸部隊提供近距離火力支援。而最令防御方頭疼的恐怕是現在各種反掩體的出現,攤頭陣地已經無險可守,還想躲在永固碉堡、掩體內用機槍噠噠噠?兩棲登陸戰中空中密密麻麻的武裝直升機,不停的用機炮和火箭彈挨個點名。4、優秀的多兵種協同作戰能力是必要條件所有成功的登陸戰都是一場多兵種的協同作戰。諾曼底登陸可以說是整個二戰期間最為復雜的一場戰役,因為它所涉及的兵種和裝備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數量,戰役的各個階段都需要多兵種之間的協調和配合,各個階段的主角還在頻頻轉換,航渡階段的主角是海軍和空軍,他們要用火力確保登陸艇能夠順利抵達攤頭卸下登陸部隊,并且掩護它們返回進行再次裝載;而一旦陸軍登上攤頭,陸軍就成為了撕破防線的主要力量,海空也還需要繼續為地面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其中涉及的通訊和指揮復雜而精密,完成搶灘登陸之后,空軍和陸軍一起向縱深推進,而海軍則轉入物資運輸保障的任務中去,鞏固攤頭的同時確保各類物資源源不斷,有條不紊地送到前線。而再看看今天,多兵種聯合作戰早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海軍、海軍陸戰隊、陸軍、海軍航空部、陸軍航空部、空降兵、導彈部隊在平時的演練中就非常注重聯合作戰,而且以現在的后勤保障能力,諸如大型綜合補給艦,運輸艦、大型醫療救護船,強大的信息保障能力都為新時代的兩棲登錄作戰創造了條件。綜合而言,現代登陸戰重在制空、制海權的爭奪現代兩棲登陸戰恐怕不會再出現靠士兵用血肉之軀去爭奪攤頭的場景,但現代兩棲登陸戰的慘烈程度恐怕不會亞于二戰,雙方的主戰場不再是攤頭陣地,而變成了對制空權、制海權、制信息權的爭奪,信息化時代的戰爭,外太空也將成為主戰場!有了這些,后面就順理成章了,一切以實現戰略目標為準,不太可能再去血戰某一處攤頭。
搶灘登陸戰也是當年網吧常備游戲之一了,很經典,也很好玩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