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不少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力衰竭患者,血壓并不高甚至偏低,但醫生仍然讓患者服用降壓藥,這是什么原因呢?心肌梗死后患者血壓不高,為什么也使用降壓藥?臨床上發現,心肌梗死后患者尤其是心肌梗死面積較大(如廣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血壓往往較發病前降低,
不少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力衰竭患者,血壓并不高甚至偏低,但醫生仍然讓患者服用降壓藥,這是什么原因呢?
心肌梗死后患者血壓不高,為什么也使用降壓藥?
臨床上發現,心肌梗死后患者尤其是心肌梗死面積較大(如廣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血壓往往較發病前降低,原來有高血壓的患者血壓可降至正常甚至偏低,這主要與心肌梗死后心肌收縮力下降有關。
這些患者如果不治療,由于心排血量減少,機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就會被激活來進行代償,如交感神經系統激活,可增強心肌收縮力,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以維持正常的心排血量;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激活,可使外周血管收縮,水鈉吸收增加以增加血容量,試圖達到維持血壓和心排血量的目的。
這些代償機制,雖然暫時對維持血壓和心排血量有用,但時間久了反而增加心臟的負擔,心排血量出現進行性降低,機體又拼命進行代償,形成惡性循環。這種代償相當于疲馬加鞭,最終出現心臟進行性增大(即心肌重構),心功能進行性下降,患者病情不斷加重。有的患者即使心臟放了支架、搭了橋,如果仍存在壞死的心肌,同樣也會出現心肌重構、心力衰竭。
目前有什么辦法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呢?大量研究已證明,只有阻斷上述神經內分泌激活,打斷惡性循環,才能防止或逆轉心肌的重構,防止心力衰竭發生。在我們常用的抗高血壓藥中,洛爾類、普利類或沙坦類和螺內酯可從不同途徑阻止交感神經、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活性。
心肌梗死后患者只要沒有禁忌證,盡早使用這些藥物,將有助于防止心臟擴大、心力衰竭的發生。當然對于血壓偏低者,我們應從小劑量開始使用,以免用藥后血壓過度下降,2~4周后酌情再增加藥物劑量,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心肌梗死后患者即使血壓不高,也需要使用洛爾類、普利類或沙坦類和螺內酯這些能抑制神經內分泌激活的抗高血壓藥,其目的不是降壓,而是防止心臟擴大、防止心力衰竭的發生,延緩或防止患者病情的惡化。
心力衰竭患者血壓不高,為什么也使用降壓藥?
20世紀90年代之后,人們認識到心力衰竭是交感神經和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這些神經內分泌系統的過度激活所致的心肌重構,是引起心力衰竭發生和不斷發展的關鍵因素。心力衰竭時,心排血量減少可激活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促進兒茶酚胺、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等生物活性物質釋放增加,可產生增強心肌收縮力、加快心率、收縮血管、增加血容量等代償作用,以維持正常的心排血量。
而實際上,這種代償及持續作用,反而會增加心臟負擔,加重心肌損害,結果使心肌發生纖維化、心肌細胞凋亡、心肌肥大增生、心臟進行性擴大等心肌重構改變,致使患者的心功能進行性下降,這樣反過來又進一步激活神經內分泌系統,形成惡性循環。只有打斷此惡性循環,才能延緩或逆轉心肌重構,防止心力衰竭進展。
目前心力衰竭治療是以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藥(普利類)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藥(沙坦類)、β受體阻滯藥(洛爾類)、醛固酮受體拮抗藥(螺內酯、依普利酮等)等神經內分泌拮抗藥為核心。而且大量臨床研究已經證實通過神經分泌拮抗治療,不但能減輕心力衰竭患者的癥狀,還能逆轉心肌重構,防止心臟擴大,阻止心力衰竭進展,降低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長期預后。
目前用于心力衰竭治療的普利類、沙坦類、洛爾類、螺內酯、依普利酮等均有降壓作用,但它們用于治療心力衰竭的目的并不是降壓,而是為了防止心力衰竭進展,改善患者的預后。因此,心力衰竭患者血壓不高甚至偏低也要盡可能長期堅持使用這些藥物,擅自減量或中斷服藥均有導致病情復發或加重的可能,應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
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