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14年,一只明成化斗彩雞缸杯以2.8124億港幣的價格成交,這個杯子高3.4厘米,口徑8.3厘米,我們就算以50g計算,每克要差不多500萬,得是黃金的一萬多倍。當時有個迷人的小細節,拍下雞缸杯的收藏家劉益謙當即喝了一口普洱茶,這可以說
2014年,一只明成化斗彩雞缸杯以2.8124億港幣的價格成交,
這個杯子高3.4厘米,口徑8.3厘米,我們就算以50g計算,每克要差不多500萬,得是黃金的一萬多倍。
當時有個迷人的小細節,
拍下雞缸杯的收藏家劉益謙當即喝了一口普洱茶,這可以說是最貴一口茶了。
為什么說這個細節迷人呢,因為大佬干什么都迷人。(手動狗頭)
不開玩笑認真說,雞缸杯曾是皇帝的酒杯,而到了今人手里卻用來喝茶,不可謂不風雅。
在這個“喝酒傷身,喝茶有益健康”的人形廣告之外,
天價交易額使這只還沒巴掌大的杯子名聲大噪,“雞缸杯”三字也被更多人所聞。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這如雷貫耳的雞缸杯。
一、愛妃喜瓷,朕就給她最好的
成化皇帝朱見深的童年不算太平,
從3歲起至19歲登基,朱見深經歷了父親被俘、叔叔奪位、太子身份被廢、父親歸來、二次被立為太子、最后在惶恐中登基。
隨時可能面臨生命危險的成化皇帝,在腥風血雨、擔驚受怕中成長,度過了自己童年。
成化皇帝從出世開始就由大他17歲的宮女萬氏照顧,成化幼年時期的危難關頭萬氏也一直伴他左右,對其呵護有加。成化皇帝也對這位一直照顧自己的萬氏產生了極強的依賴感,將萬氏視為精神寄托,而后這種情感漸漸發展為一種“亦妻亦母” 復雜情感。
朱見深4歲時,就將萬氏招入東宮,納為嬪妃。
1664年成化即位后本打算立萬貴妃為皇后,但迫于多方壓力,最終立了吳氏為皇后,可成化最寵愛的依舊是萬貴妃。
萬貴妃鐘愛瓷器,成化皇帝對瓷的燒制也十分上心。
有傳聞言,為博取寵妃歡心,在藝術上頗有造詣的憲宗不光會親自設計瓷器圖案,還命景德鎮御窯瓷廠燒制大量的精美瓷器,
這紅遍大江南北、拍出2.8億天價的斗彩雞缸杯,正是其中之一。
斗彩創燒于明宣德時期,于明成化期間發展至頂峰。
成化年間,社會安定、生活富足、國泰民安,
這一時期,國家有燒制斗彩的精力與底氣,
再加上明憲宗藝術造詣高,皇帝的審美直接影響官窯風格的走向,
斗彩在成化年間到達的成就有跡可循。
斗彩是一種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而成的彩瓷。
它精美至極、工藝考究,想要得到一只斗彩瓷需二次入窯才能完成,
其做法是先在瓷胎上以青花勾勒圖案的輪廓,裹上透明的釉后放入1300°C的窯中高溫燒制;
等一輪出窯后,再于釉上以填涂、覆蓋、渲染等技法,施以各色彩料,填補青花勾勒輪廓線內的空間,完成圖案的全貌后,再復入窯內低溫烘烤而成。
斗彩的“斗”讀第四聲,古籍中“dou”的寫法有很多:
有寫作“逗”的,這樣記錄的緣由大致是認為青花和五彩相映成趣、逗來逗去;
還有寫作“豆”的,這種理解是認為豆彩的地兒泛著豆青色;
當然,被寫得最多的還是我們現在所用得這個“斗”,
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爭妍斗艷、盡態極妍,共同裝點斗彩之美。
雞缸杯的畫片中,雞家五口在花叢見覓食。
公雞昂首挺胸、母雞低頭捉蟲,小雞們展翅嬉戲,
一旁山石錯落、牡丹艷麗、蘭草蔥郁,
整體畫片布局有致、主次分明,營造出一副簡單而美好的景象。
至于雞缸杯上為什么畫雞,這個問題也從未有過標準答案,
我們能夠查到的文獻都沒有明確記載,大家只能靠推測。
有人說成化登基那年為乙酉年,所以畫雞;
有人說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吉祥的含義;
還有人說朱見深在宮中偶遇一幅《子母雞圖》,雞家其樂融融的景象給朱見深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幼年的情感在這張圖中得以釋放,于是讓景德鎮御窯瓷廠燒制同一題材的瓷器。每每把玩雞缸杯時,朱見深都能從這幅溫馨的畫面中得以慰藉。
《陶說》載:“成窯以五彩為最,酒杯以雞缸為最,神宗時尚食御前,成杯一雙,值錢十萬。”
成化斗彩雞缸杯的高昂價格并非始于2014,也不用等到清朝,
從成化到萬歷百年光景,它就已經“值錢十萬”了。
造成這一情況的緣由,不光因為它精、也因為它稀。
作為宮廷御用酒杯,瓷匠們對雞缸杯的燒制要求十分嚴苛,
只有上品才能供奉于朝廷,稍有瑕疵者就立即會被銷毀,成化年間的成品不算多,能留于后世的就更是少之又少。
流傳至今的成化斗彩雞缸杯還不足20只,4只在私人收藏家手中,其余的都存放在博物館內。
各大博物館里,要數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最多,足足8只,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有2只,其它成化年代的雞缸杯都存放于國外的博物館中。
流通于世的成化雞缸杯僅有4只,所以它每每現身拍賣會,收藏家們必定爭相出手,最終都能以高昂的價格成交。
成化雞缸杯做工精細考究,一旦出品必為精品,
我們現在所能夠欣賞、品析到的雞缸杯無一例外。
正如之前跟大家介紹過的,古人尊古仿古的意識要比今人強很多,我們現代人講的是后勝于今,而古人講的是今不如昔。
對于雞缸杯這種名杯來說,一但出世,即是巔峰。
二、怎樣才算一只上好的雞缸杯
成化年間的雞缸杯作為開山鼻祖,是后朝后代爭相模仿的典范。
若要評價一只雞缸杯好不好,定要看它與成化款的相似程度,
看它是否貼近成化雞缸杯器型的玲瓏、彩料的純正、胎釉的晶瑩、畫片的柔婉,
評價一款雞缸杯到底如何,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切入。
1、成化雞缸杯器型別致,大氣灑脫
成化雞缸杯整體精巧玲瓏,雋秀雅致。
它遠看好似一只直口直腰無底足的缸型杯,
上手便能發現其口沿微敞、杯身微突、臥足,器型流暢,輪廓婉轉,
特別是它的腰腹曲線,直中隱曲,曲中顯直,
讓整體器型愈發顯得端莊清雅,別具一格。
雞缸杯造型新穎,器型設計十分有新意,
敞口、淺腹、臥足的造型的它,正是一活脫脫“水缸”的縮小版,
將“缸”字安在杯名的器型處,再合適不過了。
2、成化雞缸杯淡雅輕柔、絢爛多彩
孫瀛洲是國內知名的古陶瓷鑒定專家,也是國內古陶瓷鑒定的先驅。
他在《成化官窯彩瓷的鑒定》一文中總結出成化斗彩“鮮紅淡抹綠閃黃,差紫濃厚確無光”的說法。
由于斗彩先燒制好釉下青花,再在燒制好的釉上施以各色彩料后,二次入窯。
這種工藝燒制出來的效果,使得斗彩整體風格不會過于濃烈,
色彩柔和婉轉、風格婉約含蓄。
在雞缸杯畫面中,以青花作為釉下彩進行勾勒,
釉上再以填彩、覆彩、染彩、點彩等技法繪上鮮紅、葉綠、鵝黃等色彩。
畫面釉彩多而不花、繁而不亂,色澤介于素雅與濃烈之間,
使杯身畫面使杯身畫面活靈活現、盡寫神趣。
而且這一時期的青料源于江西樂平的平等青,
這種青料含鐵量較少,用其勾勒出斗彩線條入窯燒制后,會得到色澤淡雅、清澈的青花,與釉上五彩共同呈現清雅柔麗的色澤。
斗彩之所以能夠在這一時期得以發揚,成化皇帝的性格也占一部分原因。
顏色柔和、畫意高雅無大器的成化斗彩,
正符合性格懦弱、不喜刺激、偏愛淡雅風格的成化皇帝。
說到成化斗彩,又不得不提及其特有的標志色彩——姹(差)紫。
那個年代的工藝技術還不夠發達,匠人們總也拿捏不準瓷器中“紫”,
每每燒制出來的“紫”總覺得差了點意思,而后就將這種不純粹的紫色取名為差紫,后又稱作姹紫。
這種色如赤鐵、表面干澀無光的顏色歷代均有仿制,可后世仿作均望塵莫及,這也更突出了成化姹紫的珍貴。
只是除三秋杯外,其它成化斗彩作品中的姹紫都不是大面積展現出來的,而是多以線條或星點的方式點綴于畫片中。面對小面積的姹紫,即便是專家也難以分辨,也就更不是普通玩家能夠輕易斷定的色彩了。
3、成化雞缸杯畫片布局錯落、生動傳神
雞缸杯的畫片無需多言,因其杯壁畫片中的主角是雞,故得此名。
雞缸杯紋飾繪于外壁,雞紋分為兩組,由花草湖石分隔開來。
一組雄雞在前、翹首顧盼,雌雞振翅在后,低頭擒住獵物,旁邊一小雞有模有樣,振翅為母親鼓氣加油,另有兩只雛雞嬉戲于花叢間;
另一組雞家也有五口,公雞引頸高昂,母雞在后雞頭覓食,周邊圍著三只小雞展翅撲騰,場面好生熱鬧。
明成化 斗彩雞缸杯一對(正面) 大英博物館藏
明成化 斗彩雞缸杯一對(背面) 大英博物館藏
雞缸杯的底款布于杯底,
底心青花雙方欄內寫以“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大氣磅礴、清晰好認。
明成化 斗彩雞缸杯一對(底部) 大英博物館藏
4、成化雞缸杯胎體細潤、釉面肥腴
成化年間的瓷品,大多胎薄釉潤、小巧玲瓏,
雞缸杯作為當朝名杯,占盡成化瓷器的特色。
雞缸杯胎質潔白細膩,胎體輕薄、修胎規整,
迎光透視下,還會透露出牙白色或肉紅色;
在釉質方面,它在做到光潔瑩潤、肥厚飽滿的同時,
也兼并了光亮無暇,不僅如脂、還似玉。
想要燒制出如此通透細膩的釉,成化年間的瓷匠應該沒少下功夫。
成化雞缸杯的好無需等當代人來評價,古人早已愛上這件曠世奇珍。
歷史文獻中,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對雞缸杯的重視與喜愛:
明嘉靖時期,文人郭子章言:“成窯有雞缸杯,為酒器之最。”
清初文學家程哲在《蓉槎蠡說》中寫下:“神宗時尚食御成杯一雙已值錢十萬。”
乾隆皇帝更是直接題詩夸贊:“朱明去此弗甚遙,宣成雅具時猶見。寒芒秀采總稱珍,就中雞缸最為冠。”
文人都能領會雞缸杯的妙,就更別說后朝后代的皇上了,
康雍乾三朝國家昌盛、民族富強、社會安定、萬家祥和,對于喜愛的古瓷,它們有金錢、也有精力進行仿造。
于這三代仿制的成化雞缸杯,數量眾多、制作精良,
流傳至后世的精美仿品也不少。
下面,我們就一同品析這些來自康雍乾三世的精美雞缸杯。
三、“仿”古瓷,康雍乾是專業的
一聊到仿古,很多人就慌了。
部分人認為只要帶上了“仿”字的瓷器,都和贗品有關、屬于造假,其實不然。
在我國眾多古瓷之中,除了當朝出品的佳作外,還有不少屬于后朝仿品。
后代皇帝出于對一件古瓷的喜愛或欣賞,命當朝瓷匠進行仿制,
這批作品便得到了一個專業名稱——仿古瓷。
馬未都先生說:“仿古瓷”一定是在太平盛世、經濟文化發達的時候才會興盛,特別是收藏熱的時期。
康雍乾三朝盛世,這一階段就被后人總結為“中國的第三次收藏熱”,
這時的仿古作品數量之多、制作精良,
成化雞缸杯作為一屆名杯,自然“難逃”被康雍乾仿制的命運。
清康熙斗彩雞缸杯
清朝的斗彩,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在保持新品不斷問世的同時,它的仿古瓷也沒落下。
康熙年間仿制的成化斗彩拿捏住了型,卻找不準其神韻,
它的仿品雖有模有樣,器型、畫片都在線,
但仔細觀察,就能體會到其與成化雞缸杯還有些距離。
在畫片上,康熙斗彩雞缸杯屬于模描,
其線條紋飾雖與成化別無二樣,但描繪出的雞群不鮮活、花草不生動,
缺乏成化雞缸杯畫片的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在青料方面,成化時期所使用的陂塘青,
色澤柔和婉轉不濃艷,發色清麗淡雅,暈散情況也不嚴重;
而康熙青花使用的青料是來自云南的珠明青,這種青料燒制出的青花青翠鮮亮、晴朗不渾,搭配釉上五彩稍顯冶艷。
胎釉上,成化胎體輕薄,薄至好似只有釉的存在,由于瓷土中加入了“蒼麻土”,迎光透視時或會呈現肉紅、淡黃色。康熙雞缸杯胎體厚重,胎質細膩,握于手中分量感十足,這是與成化杯恰恰相反的地方。
即使康熙斗彩雞缸杯與成化年作有著諸多不同,
但不可否認,它依舊是后朝后代仿品中數一數二的存在。
清雍正斗彩雞缸杯
四爺的藝術造詣頗豐,雍正年制的雞缸杯也透露著這位皇帝極高的審美水平。
雍正年間雞缸杯的器型承襲了成化的特點,
杯身輕巧玲瓏、線條順滑流暢,整體風格雋秀輕逸,
但在畫片上,雍正破舊立新,雖然同為公雞母雞帶幼崽覓食圖,
可這一時期無論是勾勒還是填色,都更顯精致,
在布局方面,它也加入了更多細節,讓整體畫風更為合理,構思別致。
值得一說的是雍正雞缸杯精細的畫功,
其勾勒填涂的翎毛細致無比,每一撮毛流的走向都清晰可辨,頗為傳神。
雄雞神采奕奕、雌雞悠然自得,
雛雞們圍繞在父母身邊,甚至跳在雌雞背上,追逐嬉鬧,
腳下是茵茵綠草,周邊的花卉開得正艷,畫面生動活潑,躍然瓷上。
雍正雞缸杯最搶眼的莫過于公雞尾巴的色澤,
光澤感十足、高蹺的尾巴讓它與其它色彩對比更加鮮明,
色彩的交疊凸顯畫片的鮮活,使紋飾更加逼真。
雍正時期的雞缸杯,不光體現了該朝高超的制瓷工藝,
也直接反映當朝圣上的審美。
不愧是你,四爺。
清乾隆題詩雞缸杯
乾隆時期的雞缸杯與前兩朝都不相同,與成化年間“標準”的雞缸杯更是相差甚遠。但由于其缸型杯身上繪有一群雞,所以也喚作雞缸杯。
在器型方面,該杯屬于圓直口,無成化時期口沿的為微外撇;
深腹下微斂,相較成化制作,乾隆雞缸杯的腰腹深了不止一星半點;
臥足,這點倒是兩杯為數不多的相像之處。
彩料方面,乾隆的雞缸杯施以粉彩,
這一彩料最大的特色,是它的漸變與過渡。
與釉下青花釉上五彩的斗彩不同,粉彩是純正的釉上彩血統,
其工藝是先鋪一層具有乳蝕作用的“砷”,
在砷上填涂五彩會變得柔和,邊緣便能達到漸變的效果。
乾隆的這只雞缸杯中,孩童的衣料、周圍的洞石、花卉均能發現“砷”正暗自發功,漸變的色澤使畫片變得更加生動、柔和。
乾隆爺愛寫詩,這一點也直接表現在他的雞缸杯身上。
該雞缸杯一側繪有頑童戲雞的場面,童子、雞群間還點綴了牡丹、洞石,
畫面活潑可愛,靈動無比;
另一側是乾隆爺御詩一首,洋洋灑灑百余字,
對瓷器的鑒賞史和宮中的斗雞史進行了一番總結,
表明其玩物不喪志的立場。
底款青花篆書“大清乾隆仿古”兩行六字,
直接將“仿古”二字填入底款之中,既表明對成化雞缸杯的欣賞與喜愛、當朝技藝的崇拜,也是對大清乾隆制瓷工藝的自信與認可。
四、當代窯口中的雞缸杯
自大收藏家劉益謙花2.81億港元拍得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后,
民間也掀起了一股“雞缸熱”,
景德鎮作為歷代皇帝御窯瓷廠的存在,更是出現了“遍地雞走”的盛況,
一時間,知名或不知名的窯口紛紛做起了斗彩雞缸杯。
雞缸杯雖多,可能作出精品的窯口卻少之又少,
更多情況是器型不規則、畫片無風韻的“爛”竽假借大師之名,混在其中充數。
如今,喜愛雞缸杯的人依舊不在少數,瓷器愛好者們都在上百家窯口里挑花了眼,
如何在一眾制有雞缸杯的窯口中選出制作精良、仿古到位的杯子呢?
我們整理了一些當代頗有名氣的窯口,直接從這些窯口所作的雞缸杯入手,聊聊它們的優勢與劣勢,以供大家在挑選前稍作參考。
御窯元華堂
既然聊到制作雞缸杯的當代窯口,就不得不提及專注仿古的元華堂。
御窯元華堂創立于1983年,是一家專注于研發、還原瓷器御窯制瓷體系的公司。
在“雞缸熱”發酵伊始,元華堂便聯手劉益謙,和龍美術館聯合出品,
燒制出號稱當代仿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巔峰之作。
元華堂復刻的雞缸杯到底如何呢?
御窯元華堂雞缸杯 RMB:12000元
御窯元華堂的雞缸杯放眼望去和原作相差不大,
但細品后便能察覺二者的差別。
從器型方面,其杯身略高、口沿和底足的直徑卻略有縮小,
雖沒做到完全復刻,但整體比例還是協調的,雞缸杯的玲瓏小巧拿捏的還是十分到位。
御窯元華堂的燒制的雞缸杯畫片紋飾靈動活脫,筆頓規整、線條流暢,
但由于釉水不夠肥厚,勾勒的青花線條未能藏于胎釉之中,顯現在瓷胎表面。
與原作相較,元華堂雞缸杯的畫片顏色會更加蔥郁鮮亮,與成化年作的柔和淡雅稍有不同。
御窯元華堂雞缸杯的紋飾及彩料
成化年間的雞缸杯胎薄釉厚,仿品想要做到這一點更是難上加難。
元華堂雞缸杯的釉水不夠飽滿,成品難達肥潤之感,在胎體方面又有些偏厚。
以當代科技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想要仿好一只成化雞缸杯亦不是容易的事,可見成化年間的雞缸杯相貌之絕色,瓷匠技藝之高超。
說回來,御窯元華堂雞缸杯整體觀感不錯,可非要細究還是有些拿不出手,這12000人民幣的售價就看客官您仁者見仁了。
春風祥玉
春風祥玉由鄒俊先生創立,與小雅、九段燒并稱為景德鎮三大明窯。
其不但擅長仿古大器件,對于明清時期的小茶器拿捏的也很不錯,
喜愛明清茶器的春風祥玉也難逃雞缸杯的魅力,定是要上手仿一仿的。
春風祥玉雞缸杯 RMB:75000元
春風祥玉的雞缸杯在紋飾與彩料方面,都與原作有著較大差別。
它雖保留著原作的內容與布局,
但由于其過于強調線條,失去了古作精巧又隨意的韻味,
再加上雞身彩料艷麗的過頭,雞頭雞尾線條的粗獷,
于花草湖石的淡雅形成鮮明的對比,顯得有些刻意、突兀了。
春風祥玉雞缸杯的公雞
春風祥玉釉面效果一般,但胎體輕巧又細膩,
迎光而照能透出外壁的圖案。
宛玉無名
宛玉品牌的創始人江歆出生于制瓷世家,
她在2013年創辦了自己的窯口,致力于優秀傳統工藝的經典復刻,
進而與現代設計相融合,創作出被現代生活所需要的手工產品。
宛玉將復刻成化官窯這條支線的器具稱作無名系列,
它遵循古法、力求創新,在數百家窯口中爭得了一片自己的小天地。
宛玉無名 RMB:10000-60000元
宛玉無名雞缸杯的器型略大于原作,和多數窯口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其在釉面與畫片上下的功夫。
宛玉雞缸杯的釉面是肉眼可見的油潤肥厚,
在光照下,杯面的瑩潤、青綠展現淋漓、通透亮麗,與原作相似度較高。
在畫片方面,宛玉無名紋飾與填色都較為規整,
青花線條柔和不突兀、彩料顏色的選擇也更貼近原作,清雅細膩。
談窯
談窯是大眾近幾年才有所耳聞的窯口,
而它的創始人談小保卻早已于瓷器的世界涉獵幾十年。
其作品上市速度緩慢,出品量也不算大,
但成品的質量都還算不錯,在胎體調整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談窯雞缸杯 RMB:3000元
談窯雞缸杯的器型玲瓏,甚至做到了比原作更為小巧,
這在當代窯口十分少見。
在畫片方面,紋飾的差別不算太大,但在彩料的運用方面與原作有較大不同。原作公雞尾巴的綠色在這兒幾乎見不到,只見褐灰色;雛雞雞身發色過淺、過于稚嫩;牡丹顏色偏橘、蘭草色澤發青,總歸有些不對味。
其釉面軟糯細膩,色澤是漂亮的,但不如原作肥厚,
好不好就看買家的喜好與眼緣了。
不是拉踩誰,只是就事論事,
大窯口也不能保證樣樣仿得好、件件做得精,它也有它的擅長與偏好,
用心制作的十八線小窯口,也能炸出精品。
瓷器不光是生活用品,也是藝術作品,是創作者審美與技術的直接表現,
一旦扯上藝術,這東西就更難下定論了,畢竟大眾審美各不相同,
但萬變不離其宗,在品析一件瓷器時,
賞瓷人總是要從形、畫、胎、釉四個方面入手,
窯口將這幾點做好了、仿對了,成品總歸差不到哪里去;
從買家的角度來挑選瓷也是如此,
當我們摸得著形、看得懂胎釉、讀得了畫片,
買到心儀的瓷器也就不是難事了。
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