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炎熱的夏天一到,院子里除了參天的綠樹,剩下的就是芭蕉葉般大小的蒲扇。在蟬鳴的聒噪聲和蒲扇的拍打聲中,小洪晃玩的汗流夾背,就在這時候院子里一戶大媽炒醬的香味吸引了小朋友們的目光。看著擠過來趴在廚房窗口向里張望的小腦袋,阿姨也笑了笑:“玩的都餓
炎熱的夏天一到,院子里除了參天的綠樹,剩下的就是芭蕉葉般大小的蒲扇。
在蟬鳴的聒噪聲和蒲扇的拍打聲中,小洪晃玩的汗流夾背,就在這時候院子里一戶大媽炒醬 的香味吸引了小朋友們的目光。
看著擠過來趴在廚房窗口向里張望的小腦袋,阿姨也笑了笑:“玩的都餓了吧,給你們嘗嘗阿姨炒的蘸醬,保準兒把你們都香暈了”。
洪晃從來沒吃過大蔥蘸醬卷餅,但今天一嘗簡直是人間美味。洗干凈的小蔥還沒有什么刺鼻的辣味,蘸滿剛炒出的醬,包裹在大餅里怎么會這么相得益彰。
洪晃迫不及待地就想把今天發現的美味告訴外婆,可她跑回去還沒說話,就被外婆數落了一遍:“你怎么又去跟胡同兒里那些臟兮兮的孩子玩,讓你讀的書讀完了嗎,哎呦,看你裙子邊上的土!”
等到洪晃走近,外婆聞到洪晃嘴里生蔥的味道之后,她的臉色更難看了。
“外婆,我今天吃了大餅卷蔥”就是這樣一句話,讓外婆對她更是嚴厲批評,而且在以后的數年,外婆都三令五申,不讓她再吃生蔥,甚至是生蒜。
因為在外婆看來,嘴里有大蒜味不是淑女的模樣。吃那些東西更是很粗魯的行為,年紀小的洪晃不懂,為什么只是吃生的蔥和大蒜,就變成了粗魯的野蠻人?
洪晃更沒有想到,這看似是一個家庭的爭執,實則是一個社會文化差異的縮影。
上海外婆,北方孩子
不僅僅是在飲食上,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小跟隨著外婆成長的洪晃就感受到了諸多的差別。
洪晃的外婆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她的身上展現著很多上海人所共有的特質:精打細算、精明、自視甚高。
尤其是在對北方人、對北方的生活文化的上面,外婆有很多自己主觀的偏見色彩,因為經常生活在一起,更讓洪晃對于這樣的差別深有體會。
除了吃生蒜生蔥的行為讓外婆感覺到厭惡。從小時候,她就發覺外婆毫不避諱地在嫌棄北方人。
她不愿意讓自己和胡同里的小朋友們一起去玩兒,覺得他們都很臟。
因為她固執地認為生活在老胡同里面的人都不講衛生,他們的廁所是旱廁,還是好幾戶共用,只有住樓房的人才是優雅愛干凈的。
甚至閑著在家沒事兒的時候,外婆還會吐槽北方人,天天說北方人的壞話,說北方人不夠干凈還粗魯,女性野蠻的沒有教養等等。
但到這時候,洪晃也沒覺得,所謂南方的上海外婆有什么不對的地方,畢竟外婆從小錦衣玉食,在這生活不習慣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隨后發生的一件事,讓洪晃徹底對外婆的做法表示了不解。
有一次,洪晃的母親,因為傷心回上海找外婆住了一段時間。但是當母親起身回到北京的時候,外婆居然取出了一個信用卡的賬單。
上面的各種花銷,外婆都仔細分開了使用人,可能是怕母親質疑,她甚至在上面非常詳細的標清楚了逐筆金額的用處、時間等。
其中不僅包括洪晃母親飲食起居的開銷,還有水電,物業費等每一項費用的分攤。
要知道他們家一直生活得非常富有,對自己的女兒還這樣的算計,省吃儉用,連水電煤氣都不放過。
這讓洪晃震驚,也讓洪晃的母親難以接受。但她什么都沒有說,結清信用卡的賬單之后,直接回到了北京,從此以后就再也沒有找過外婆。
這兩件事情對洪晃的影響之深,導致她在成年之后還專門開了一檔節目,叫做《上海人在北京》。
在節目當中,她大膽地和搭檔沈昌文探討了上海人和北京人,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文化和為人性格的差距。
但她其實也因此對南方人產生了很多的誤解,甚至公開地表示:南方人喜歡打聽別人的隱私,北方人不這樣,北方人非常大氣。
究竟是南方好還是北方好?想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大部分的人總是會因為自己的生活習慣去肯定這一方,從而否定與自己生活不同的另一派。
南北爭議由來已久
就好像洪晃的外婆和洪晃一樣。外婆斥責外地人鄉下人的時候,她絲毫不會掩飾自己對于貧窮和鄉下的蔑視和嫌棄。
她們似乎渾身都充滿了一種蔑視,雖然上海是現在的經濟之都,但是他們的生活非常世俗,精打細算,連自己的親生孩子都要斤斤計較。
甚至在上海的一些企業當中,經常能夠聽到有一些外地人專門學上海的方言,為的就是讓自己看起來更像一個上海本地人,而不受到歧視。
但這并不是說北京人就沒有毛病,北京人是北方人,相比起來是會比較大氣,但是這所謂的大氣有的時候經常會轉變成霸氣和自傲。
他們的幽默在很多外地人看來是一種油嘴滑舌和自負。而且,就在北京人最引以為傲的豪爽和禮數方面,有的時候在很多南方人看來都是虛假的客套和奉承。
其實不光是現在,在很早之前,就有關于南北的爭論。
在北宋時期,皇帝就頒布了一個重北輕南的政策,引發了南北人民的激烈討論。
畢竟在之前,統治者有意會把南方和北方劃分開來,這樣方便管理。但后來南北統一之后,還是會出現很多關于南北方的爭論,比如說在北宋的時候,南方的文人就被忽視。
人們總是習慣于去鎮壓南方的文人,導致南方的人才也逐漸被壓制,相反,北方的才人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就連開國皇帝趙匡胤曾經都寫過:南方人不能坐次堂。這就導致未來在宋朝的朝堂上,人才大多來源于北方,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安于生活在這種不平等下,王安石就曾是力求公平選拔的官員之一。
但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縱觀中華上下5000年的歷史。起承轉合,紛亂復雜。
此后的數年間,關于南方和北方的爭議就沒有停止過。而且在現在,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南方的經濟實力會更強,反而頗有一種南方人看不起北方人的感覺。
現在的爭論演變成了各種方面的相互對立,就連過一個元宵節或者是端午節,吃的食物都會引來一場不小的紛爭。
你家的湯圓是咸的還是甜的?你吃的粽子是肉的還是棗的?
原本是不同的生活習慣,卻被拿到臺面上當成是互相攻擊的證據,力求要在這兩個答案當中,選出最優解,但是這樣的選擇實在艱難。
因為從各個方面講,南北方造成的差異不僅僅是人,更多的是地理位置、氣候、歷史、風俗習慣上的不同。
差異不代表優劣
而南北方的差異不僅是食物上的差別。
現在的北方軍事和政治活動比較活躍,南方的文化和經濟產業則更發達。
自古以來,北方就是很多朝代的都城,因此文化底蘊較為深厚,甚至還有一句俗語,叫做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可見北方的城市在歷史歲月當中的厚重感。
但是從南宋起,南方就是中國經濟的中心了。農業的發達,氣候的便利,再加上貿易、港口大多聚集在南方,促進南方在經濟文化上面的優勢不斷地加強。
再加上氣候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南方大多以船為運輸工具,而北方是陸地運輸。
在北方,古代主要是以馬車為主,南方因為降水比較豐富,氣候很濕潤,加之有很多河流密布,江南水鄉的繁華必然會導致船舶業的發展。
北方的氣候比較干燥,陸地和山丘比較多,又加上畜牧業比較發達,所以路上的運輸則成為了主要的方式。
正是這樣的不同,導致南北方的居民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異。我們經常說南方的女性像水一樣,溫婉可人,從江南水鄉出來的女孩子一句話就能將你的心勾走。
而北方女生從草原黃土上出生,一個個都是草場上長大的女漢子,性格開朗活潑,不似南方女生如此嬌弱,反而騎馬射箭樣樣不在話下,自然性格也比較豪爽。
而且南北方的氣溫差異大,也導致了南北方居民身材上的差異。
北方比較炎熱,新陳代謝速度比較快。這就導致一些谷物的成熟周期比較短,它們比較容易早熟,對于人的影響是如此,所以南方的人身材大多不高。
可北方的天氣就比較寒冷了,這就讓人體內的新陳代謝減慢,生命周期長,這就是北方人長得高大一些的原因。
當然,氣候不只對人產生影響,還對當地的建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比如說,南方的屋頂都是高高尖尖的,青瓦白墻是很多人喜歡拍照打卡的地方,這主要是因為南方的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這樣高高尖聳的屋頂可以讓他們方便排水,又可以讓他們通風散熱。
相比較而言,北方降水比較少,所以屋頂就是很普通的平頂。
這樣雖然沒有南方的建筑看上去那么漂亮,但是可以節省一些建筑的材料和成本。還有很多農村的人會在屋頂上面曬谷物。
尤其是到了冬天,在東北一帶降雪量那么大的時候,如果不將房頂做成平頂的話,積雪會對屋頂的壓力極高。
但無論是蘇州的園林還是北方的建筑,都帶有當地非常濃厚的文化色彩,它們都是很多人節假日要出門觀賞的景點,并沒有好壞之分。
因此,不管是在氣候、地理位置、交通還是其它各個方面,南方和北方都有相當多的差異。南北的差異之爭,永遠是一個無解的話題。
大部分的人爭論這個,都是討論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但是總有一些人要鉆牛角尖的認為這就是一種非黑即白的選擇題。
北方好還是南方好?這是沒有一個定論的,只有兩者相得益彰,相互配合才是最好的。
豆腐腦是甜的還是咸的?吃火鍋到底要吃油的還是麻醬?事實上,這都是個人的喜好,并無好壞之分。
大多數的人參與這場爭論,其實都是在了解其他人生活的一種方式,知道原來豆腐腦還可以這樣吃。
但是如果太過于較真,就真的有一些歧視的意味了。
世界的豐富性在于它可以包含任何一類角色的存在。你的膚色可以是黑色、白色、黃色,你也可以是北方人或者是南方人,你可以在元宵節吃湯圓,也可以吃元宵。
就是這么多的不同,這么多的色彩才造就了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試想,如果世界上不是黑色就是白色,這樣單調的生活你可以忍受嗎?想必大多數人都是不可以的。
所以我們要批評的不是那些爭論南北差異的人,而是那些因為南北差異而帶有歧視色彩的人。
他們總是充當以偏概全的歧視者,常常因為某一個人不好的行為,就將對她的刻板印象延伸到全部的范圍內。
他們總是自己想法的獨裁者,覺得自己的行為才是正確的,而其他那些和自己行為、飲食習慣不同的人自然就是“低他一等”下等人。
就好像南方地區覺得北方地區野蠻,北方地區覺得南方人小氣,一想起井蓋總有人想起河南人,這都是一種帶有地域色彩的歧視。
包容永遠是世界上永恒的主題,況且,無論是南方和北方,都有他們各自的優勢和劣勢。21世紀的新時代,沒有強弱之分,而是相互取長補短。協調發展,否則怎么會有南水北調、西氣東輸?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無論是南方、北方、上海還是北京,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只要在不干擾對方的情況下實施相互的尊重,相互依存,這就是最好的一個相處模式。
差距雖然是分歧,但也是各自的特點,如果每一個人都相似,每一座城市都相同,那么我們所有的生活都是平平無奇的一潭死水,更沒有任何的樂趣。
王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