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上海寶業中心室內設計——內外之間上海寶業中心是寶業集團在上海的總部辦公樓,位于上海虹橋新中心商務區二期開發的一部分。場地位于公路、鐵路和航運交通樞紐的交匯點,也是人們在高鐵從南面進入虹橋火車站前能看到的最后一座建筑,賦予了項目作為重要的城市
上海寶業中心室內設計——內外之間
上海寶業中心是寶業集團在上海的總部辦公樓,位于上海虹橋新中心商務區二期開發的一部分。場地位于公路、鐵路和航運交通樞紐的交匯點,也是人們在高鐵從南面進入虹橋火車站前能看到的最后一座建筑,賦予了項目作為重要的城市空間的地位。上海寶業中心的建筑與室內由零壹城市建筑事務所一體化設計,辦公室內空間設計的初始點被安排在了建筑的一條延長線上,這條線貫穿室內室外,相輔相成為一體。建筑是室內設計中重要的基礎,室內的設計還原了建筑的空間、建造和材料之美。
▼入口大堂,Entrance Lobby
▼東南面鳥瞰,Southeast Aerial View
▼鳥瞰,Aerial View
設計的挑戰之處在于需要同時處理幾對看似對立的矛盾:
1、總部公共空間的展示性與標志性;
2、辦公空間的高效使用與人文關懷;
3、空間意向的文化傳承與現代創新;
4、建筑空間的還原與室內氛圍的塑造。
考慮到這些挑戰,設計延續了建筑設計的特點,將自然、技術、建造和人文關懷作為四個主旨,將不同功能區按照剖面布局設置這四個氛圍主題,分別設計了入口大堂:還原陽光與生命力的室內庭院;首層:還原技術魅力的信息交流樞紐;辦公層:還原建造與工業美感的都市開敞辦公;地下一層:還原人文關懷的員工之家。
▼建筑黃昏景,Twilight View
充滿陽光與生命力的室內庭院
Indoor courtyard full of sunshine and vitality
入口大堂是頂部有采光的四層通高空間,連著一部分會議室和展廳。設計以營造一個充滿陽光與生命力的室內庭院為概念,圍繞中庭空間設置了5條“巷道”,將一個大的平面空間分為6個由會議室、展廳和綠植圍合成的空間小單元,每個巷道的盡端對著建筑的GRC窗戶單元,將戶外景觀映入到室內空間。
▼充滿陽光的入口大堂,Entrance Lobby
中庭通高空間三個界面使用透明玻璃,每層間隔著懸挑三角形露臺,員工可以在工作之余小步走到露臺上休憩。結合位于中庭兩側的綠色樹木和花草,陽光從頂部三角形網格采光頂照下來,創造了中庭里仿佛置身于充滿活力的室外庭院的體驗。這些原本在室外的元素被引入室內,模糊了室內外的邊界,室內設計也結合在了整體的建筑之美中。
▼頂部采光的四層通高空間,Top of Atrium
▼入口大堂,Entrance Lobby
在中庭盡端,是連接一層到四層的極具雕塑感的木樓梯。木樓梯作為交通流線的靈魂,將所有空間連接激活,成為了獨立于辦公空間之外,人們樂于游弋其中的獨特空間。使用者從一樓走到四樓的過程中,會途經每一層辦公區,從而人為的創造出許多交流與溝通的機會。通過彼此間信息快速及時的交換,員工能夠激發出無窮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雕塑般的木樓梯,Wooden Stair
▼木樓梯將所有空間連接激活,Wooden Stair
還原技術魅力的信息交流樞紐
寶業中心首層的設計是對外開放與交流的展廳與會議室。“寶業的建筑世界觀”開啟展廳的入口,接待與展示的界面自然過渡銜接,展廳空間以科技與人文的結合、集成工業與傳統的形式彰顯寶業集團的形象。
▼入口大堂,Entrance Lobby
公共走道的區域,用以現代感強的深灰色作為主色調,而在會議室相對私密的走道用木質材質為主,形成了空間的包裹感受,對不同區域空間進行了區分。
▼一層公共走道,1F Corridor
會議區域的界面,通電玻璃成為隔斷的最佳選擇。該材料通電時呈透明狀態,斷電的狀態下呈現灰白不透明的磨砂效果。這樣既保證了采光及空間內視覺的統一性,又給使用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一層會議室,1F Meeting Room
還原建造與工業美感的都市開敞辦公
二層至四層是核心辦公區域,其設計以建造和工業感為線索,在空間設計中以上海這座大都市城市天際線為設計元素,同時工業化的設計讓辦公空間體現了建造行業龍頭企業的特性。
▼抽象的上海城市天際線墻面,The Urban Skyline of Shanghai
▼會議室,Meeting Room
辦公層會議區的公共走道的墻面以兩種不同的顏色木飾面組合成抽象的上海城市天際線,高低錯落。這種兩種材料拼接的方式同樣用于辦公層大臺階的休息空間,大臺階的地面是木地板與水泥自流平的錯位拼接,給員工塑造了一個集閱讀、休憩與活動的場地。
▼大階梯休閑空間,Leisure Stair
▼會議室,Meeting Room
辦公室公共走道的空間基調較之為開敞明亮,以白色為主基調,一側為白色烤漆玻璃,另一側將外立面圖刻印在烤漆玻璃面上、內部打光后立面線條清晰的展現出來,塑造了富有未來感的空間。
▼辦公區走道,Office Corridor
▼洗手間和公共走道,Restroom and Corridor
在開敞辦公區域,設計將空間所必需的設備管線、橋架等隱藏在居中的吊頂內,吊頂下空間相對較低的位置設置為茶歇和交流區。
▼開敞辦公區,Open Offices
為了體現建筑從無到有的建造過程,吊頂的材料使用了黑色玻璃、內部打光的做法,將吊頂內的管線布局圖投射到黑色玻璃上形成透光面,這樣吊頂的一條條透光線也是吊頂內部的管線布局。
▼茶歇和交流區,Public Space
▼茶歇和交流區,Public Space
開敞辦公區兩側靠近窗戶的區域保留了建筑的混凝土裸頂,使得空間適合作為對高度有一定需求的開敞辦公,合理利用了原有建筑布局。在不破壞原有建筑外部意向的同時,室內空間設計很好地表現了主題。南側的開敞辦公區也是采用一半吊頂一半裸頂的方法,吊頂面的材料使用更具有實驗性的透光混凝土,把工業材料和光結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空間效果。
▼核心辦公層,Offices
還原富有人文關懷的員工之家
地下一層打造為富有人文關懷的員工之家。這里集合了餐飲、休息、娛樂、文化、健身等功能,圍繞著兩個采光庭院展開,滿足員工8小時辦公時間的基礎需求和8小時時間之外的生活需求。多功能咖啡館是地下空間重點區域,作為員工休息放松的場所,這里定位為年輕包容、靈活互動,在休閑咖啡外還集合沙龍、課堂、派對為一體的集合咖啡館。
▼下沉庭院,Sunken Courtyard
整個咖啡館分成三個部分。最靠外側是“百變咖啡”,一個大空間通過隔板分成2個可開可合的區域,平時隔板打開,是休閑咖啡;隔板合上,可以上課、討論。整個頂面和管線都暴露出來噴成深灰色,而精心設計的燈管、走線和和吊燈噴成藍色,設計在其他管線的下方,仿佛懸浮在頂面。側面的墻面用不銹鋼框架搭成書架與展示,并與景觀綠植結合。
▼多功能咖啡館,Multifunctional Café
咖啡館中間區域是吧臺和卡座區,頗有工業感的成像混凝土包裹了吧臺備餐空間,吧臺內部為木飾面形成空間嵌套感;卡座區域用溫暖的木飾面限定空間,沿窗設置休閑區并配以可移動家具,增加可組合搭配的效果。咖啡館最里側是“百變心情”區域,這是個非常靈活的供員工使用的空間,靠墻一側設置可移動屏幕,對面一側是臺階作為與涂鴉墻,靠邊一側是員工睡眠艙,這是一個給員工活動、討論、午休的充滿溫馨感的專屬區域。
▼咖啡館吧臺空間,Café Bar
餐廳的設計將企業發祥地的吳越文化融入設計語言,材料上使用自然質感、還原員工在工作中經常接觸的材料,體現企業建造文化。通過抽取紹興民居屋頂天際線,以兩種不同的顏色木飾面,拼貼出一幅抽象的江南水鄉天際線貫穿墻面,行徑其中可以感受到抽象畫面背后的文化韻味。為了保證空間的高度和使用的靈活性,就餐部分采用裸頂的做法,在一側休息區設置吊頂解決管線等問題,并因此將空間分成內外兩部分:外圈接近戶外,用青磚鋪地創造一種戶外延伸至室內的感受;內圈通過三角形定制吊燈限定整個就餐區域。
▼ 餐廳包廂,Restaurant Box
多功能廳基于建筑的大空間,一面墻設置為白色烤漆玻璃和投影面,另外三個面和中央通過可旋轉和平移的隔斷設置,可以根據使用行為劃分出不同的空間狀態:隔斷全都打開的時候是開敞的無柱大空間,方便全體員工的活動和會議;隔斷全都關閉的時候空間被分為四個可以獨立使用的小空間,進行培訓、討論等活動。隔斷之間的軟橡膠墊細節設計可以增強空間分開之后的隔音效果,而多功能廳的椅子是可移動和折疊式,便于不同使用時候的轉換。
▼多功能廳,Function Hall
上海寶業中心的建筑和室內辦公空間設計,對于零壹城市而言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項目。在建筑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充分解讀寶業集團的企業文化,將自然、技術、建造和人文關懷作為四個主旨,并真正以人為導向,賦予每一樓層不同的空間主題,同時空間連續之中有變化。功能與情懷的交融讓辦公空間不再冰冷,而成為充滿人文關懷、激發交流與思想碰撞的空間。建筑與室內的融合,在這里相得益彰。
▼隔斷的設置讓空間可分可合,Changeable Space
▼A樓1層平面圖,A 1F plan
▼A樓2層平面圖,A 2F plan
▼A樓3層平面圖,A 3F plan
▼A樓4層平面圖,A 4F plan
▼A樓5層平面圖,A 5F plan
▼地下一層平面圖,B1 plan
▼地下一層咖啡吧平面圖,B1 Café plan
隱竹日料餐廳,杭州——追求“不說”的禪境
在此項目前,「隱竹」在杭州已有多家分店,是一個成熟的日料品牌。這次新店的設計,除了打造新旗艦的定位,設計師更注重傳遞品牌的深度,與對日料文化的品牌理解。
前堂 | The house
第一眼看,她更像是位于喧囂商業體中的美術館。餐廳的前堂一返常見商業的鮮亮與活潑,反而選擇了陳列空間的留白與不爭。低反差的顏色選擇,柔和的燈光,平滑流暢的造型線條,無不在降低空間裝飾的存在感。收斂鋒芒,純粹簡單,追求“不說”的禪境。
▼美術館般的前堂空間,a gallery-like front hall
大堂 | The lobby
大堂是簡化的和室,用敷居與暖簾分隔空間。食客之間彼此共聯,分享氛圍。
▼由前堂進入內部空間,entry way to the internal space
木材,銅,鐵,接近陶土的肌理涂料,俱是日本手作匠人最常用的材質。我們在驚嘆侘寂之美時,并不是因為材料的樸素粗糙,而是因為匠人的智慧,手藝,忘記時間的投入,將樸素與粗糙創造出的神奇。在隱竹的前堂,匠心的體現,是材質的調和,是視覺幾何的平衡,是遠見的粼粼光影、觸摸時心底響起撞擊回響的目錘紋。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在形容匠人精神時,我們是詞窮的,只能調用更多的感官去體驗心中洞穿宇宙的銀針落地。這種專注內里的表達,在商業體中創造出涇渭分明的反差。讓隱竹獨居魅力。
▼木材,銅,鐵,接近陶土的肌理涂料,俱是日本手作匠人最常用的材質,wood, copper, iron, close to the clay texture paint, are the most common materials used by Japanese hand builders
和而不同 | Draw but different
和室是日本傳統建筑,風格簡單,但細部設計卻是殫精竭慮。簡單與復雜的對立統一,在虛飾繁雜的都市生活中,創造天地自然。故和室被稱為“隱居之所”,或“城市中的山野隱居處”,是通往冥想之路的路口。在項目中,充分發揮了和室建筑灰空間的對話作用,也制造了一些戲劇感的細節。
▼用餐空間以“和室”的形式布局,the dining area is arranged in a form of Hoku
小廂 | Small compartments
小廂是濃縮的傳統日本數寄居建筑:平整的離地平臺,由走廊聯結,踏步,地臺,障子門結構。空門窗,暖簾,用夾絲玻璃替代宣紙的障子門,營造了三種聯結外界的對話尺度。有趣的是,對話的比重也有被設計,大面積的夾絲玻璃安全地聯結店外,半透的暖簾可以看到一個身影,直截的空窗,僅能看見或急或緩的腳步。在純粹的就餐空間中,坐姿正襟的食客也能找到富余變化的視覺樂趣,有所選擇,將視線停留在樂意處。每個廂相互獨立,避免平臺共振的打擾。障子門間、地臺間的空隙,成為氣流的良好通道,保證餐廳的空氣內部循環,新風系統帶來的新鮮空氣由頂部入,濁氣沿著底部通道排出。常見于“枯山水”中的沙石造景,更增加了餐廳場景的庭院感,有了延伸至日式庭院的想象空間。
▼小廂位于平整的離地平臺之上, small compartments are built on a flat off-ground platform
▼夾絲玻璃替代了宣紙的障子門,wire glass are used in the traditional rice paper shuizi doors
長桌廂 | Long side
長桌廂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復雜的。一門而入,空間里只有長桌,方椅,連房頂折線都去除的無影墻。食客會費解,會拘謹,會有一種對空間、對料理的敬畏,對料理的期待也更加強烈。這時,與商場聯結的廊窗形成了有趣的視覺聯結:經過的消費者會看見一室嚴肅的食客,在一個純粹的空間中,進行一場等待料理的儀式。
▼長桌廂,dining room with a long table
當宴會開始,也許在一贊嘆后,氣氛一下柔軟起來。食客們因為料理越來越喜悅,放下拘束,享受當下。這時從廊窗中,則是另一種只圍繞食物與食客的美好關系。無論是平靜還是喧囂,設計師為隱竹帶來的,一定是一種「有效」對話。在行色匆匆的商業體中,能在潛在客群的心里留下情感的漣漪,比在單純視覺挑逗,更有價值。
▼平面圖,plan
▼立面圖,elevations
隴上書店,上海——排列組合
每一個元素都沒有被改變,改變的只是它們的呈現方式。
▼空間概覽,Interior view
化工書店,位于上海的梅隴路上,走進這里看到的是典型的新華書店的樣子。書架和書以一種最樸素簡單的方式排列和擺放,書架上的書是滿的,書架與書架之間便自然形成讓人行走的走道。人流連其間,目力所及都是書,書的數量和人們在此閱讀、購書的行為構成了這個空間。
▼化工書店原貌,Original Chemical Bookstore
這個空間的形態和內容是與“書店”的名稱最匹配的,是人們熟悉的,這一點被作為設計方法運用到了新書店——隴上書店的建造中。
▼社會科學書區、教輔書區,Sociology and Science, Textbooks
在對“采用什么形式的書架”的問題進行考察后,直線型平行排列的書架作為能給人提供最多路線選擇的形式,被確定下來。和老的書店一樣,書架的排布自然形成了包含人行為的通道,而在通道中活動的方向并不固定。
▼ “拱形墻”,‘arch wall’
▼新書展示,book display
這里,書店、咖啡館、沙龍作為三個功能同時出現在同一空間,互相區分又交織在一起,因此,一種“拱形墻”被放置進來。較為寬敞的沙發區,和書架結構上,都采用了這一元素,尤其在體驗后者時,人的行為——坐在“拱形墻”里看書,在“拱形”背面的書架前瀏覽書籍——成為一種有趣的考量,人和人、人和環境,產生微弱的互動。找到支撐書架的結構是接下去需要做的。最后,當一切安排妥當,把書架與書架進行連接,便出現了“拱形”,拱形的頂和支撐書架的結構連成一片,是為一個整體。
▼咖啡沙龍區,Coffee Salon
▼ “拱形”,‘arch’
▼咖啡沙龍區,Coffee Salon
▼咖啡沙龍區后面的走道和座位,aisle seat behind Coffee Salon
在隴上書店的建造過程中,當一個理想的書店模式已經具備:書架、“拱形墻”、支撐結構、拱,那么,把它放到梅隴路這個場地上以后,怎樣讓它與街道產生聯系?
▼暢銷書區,Bestsellers
關注一下書店的三個“窗口”。一個是書店入口的那扇門,它是室內動線開始的地方;一個是同一立面上的窗,位于動線結束的地方,它引導了一個更低的光線進來;另外的一扇窗,能看到華理校園,窗外有一棵桂花樹,這里連通的是新書店的咖啡操作區。
▼咖啡操作區,Coffee bar, ‘window 3’
▼引入更低的光線的窗,‘window 2’
▼ “拱形”,‘arch’
不銹鋼板是這間書店使用的材料之一。出于對“最基本、人們熟悉的”材料的考慮,除了鋼板之外,書店里還大量使用了木頭。材料是熟悉的,構造是陌生的,空間的尺寸就模糊了。
▼豐富運用的“拱形”, multi-use of arch
在這個188平方米的空間里,容納了2萬冊書、24個咖啡位,能做到這個結果就是因為對所有的構造都進行了改變。
▼移動屏風可以打開,one of the screens open
由一個室內去做一個室外。在隴上書店里,所有的書架采用鋼板制作,同時,室外立面的幕墻結構采用了和書架一樣的鋼板,它使室內與室外有了對應點,當人們在街上走過,看到這一形式的立面,便能對室內產生一定的理解。二者有著顯著的一致性。
▼傍晚,書店外景,nightfall
作為上海西南地區的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梅隴路貫穿了許多個老式的居民新村。在梅隴路上,隴上書店的東面是華東理工大學校園,西面是一片長660米的杉樹帶。理想的書店模式被放置到這樣一個場地上,為了讓室外參與到室內,走在街道上的人們對這一場所有所理解,書店原本的立面被改變,重新設立的是入口的一扇門和同一立面上引入更多室外光線的一扇窗。這是在對“理想模式”被放置進來究竟需要多少光線,進行謹慎而積極的考察后做出的決定。
▼書店立面,fa?ade
▼書店立面,fa?ade
▼在書店前杉樹帶與梧桐行道樹交匯,metasequoia meets platan
▼平面圖,plan
▼剖面圖,section
金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