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作者簡介:楊維中(1966-),男,陜西千陽人,哲學(xué)博士,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中國佛學(xué)、佛教史、儒道佛哲學(xué)比較研究。摘要:李華的生卒年,由于傳世資料記載模糊,眾說紛紜。2019年5月12日,有人在網(wǎng)絡(luò)公布了《唐李華墓志
作者簡介:楊維中(1966-),男,陜西千陽人,哲學(xué)博士,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中國佛學(xué)、佛教史、儒道佛哲學(xué)比較研究。
摘 要:李華的生卒年,由于傳世資料記載模糊,眾說紛紜。2019年5月12日,有人在網(wǎng)絡(luò)公布了《唐李華墓志銘》的錄文和拓片的一部分,于是,圍繞李華和蕭穎士生平若干疑云就此可煙消云散。加之李華之父李虛己(669—741.12.2)、李華之弟李苕的墓志都已經(jīng)出土,李華生卒年和家世也隨之更加清晰。《唐李華墓志銘》明確記載,李華卒于大歷九年正月十二日(774.2.26),享年六十一,生年是開元二年(714)。李華最初的字是叔文,于天寶年某時候,改字為遐叔。依據(jù)李華及其父、弟的墓志,我們對李華的家世及其家庭情況的認(rèn)識都會獲得細(xì)化。
關(guān) 鍵 詞:《唐李華墓志銘》;李華生卒年;李虛己;李苕;蕭穎士
文學(xué)史乃至唐代思想史上,蕭穎士和李華并稱為“蕭李”,二人為友且年齡相若,關(guān)系非同一般。文學(xué)界一直以“李蕭古文集團”來界定李華的地位??上У氖?,學(xué)術(shù)界未能就李華的生卒年達(dá)成一致意見,筆者一度亦難于抉擇。突然,2019年5月12日,有人在孔夫子網(wǎng)站兜售拓片,號稱有保存完好的與李華有關(guān)的墓志銘一套共四張拓片,后又有網(wǎng)頁發(fā)布了《唐李華墓志銘》的錄文和拓片的一部分。筆者驚喜之余核讀銘文,發(fā)現(xiàn)圍繞李華和蕭穎士生平的若干疑云就此可煙消云散,遂撰此文以報告學(xué)術(shù)界。
一、問題的緣起
李華的生卒年,由于新、舊《唐書》均未明確記載,因此而成為眾說并起的疑案,學(xué)者撰文很多。李華的生年,主要有景龍元年(708)、景龍二年和開元三年(715)、開元五年兩類四種說法。李華的卒年,有大歷元年(766)、大歷五年、大歷九年等三種說法。數(shù)說相較,筆者早先以為由尹仲文提出,汪晚香、陳鐵民先生加強的大歷九年的說法最為妥當(dāng)。現(xiàn)存《唐文粹》卷33所載梁肅所撰《為常州孤獨使君祭李員外文》的首句說:“大歷九年五月日,朝散大夫、守常州刺史、賜紫金魚袋獨孤某,謹(jǐn)以清酌之奠,祭于故尚書吏部郎趙郡李遐叔三兄之靈”。而《文苑英華》卷982的文字是:“維大歷元年五月日,朝散大夫、守常州刺史、賜紫金魚袋獨孤某,謹(jǐn)以清酌之奠,祭于故尚書吏部趙郡李遐叔三兄之靈”。二者有三字之差,其中,大歷九年與大歷元年之差別,關(guān)系重大。尹仲文提出,“‘元’‘九’字形相近,傳抄、版刻,都容易混同。《文苑英華》和《全唐文》的編者們可能失于比勘,以訛傳訛,誤‘九’為‘元’,使后人錯以為李華卒于‘大歷元年’。姚鉉《唐文粹》盡管本于《文苑英華》,然而在去取別擇方面,卻比《文苑英華》《全唐文》等書略勝一籌。因此,編者在《為常州獨孤使君祭李員外文》中,正確處理了‘元’與‘九’的問題,避免了魯魚亥豕之弊,從而保留了梁文的原貌,為后人研究李華的卒年問題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謝力特別是陳鐵民之文詳細(xì)地證明,李華不僅在大歷元年繼續(xù)撰文,且在大歷五年后也有數(shù)篇文章存世,尤其是《與外孫崔氏二孩書》是李華開元二十三年(735)進(jìn)士及第之后接近四十歲時所作,作于大歷六年至八年。由此種種可以確定,李華卒于大歷九年。
現(xiàn)今李華之父李虛己(669—741.12.2)、李華之弟李苕、李華本人的墓志都已經(jīng)出土,此中之疑點隨之清晰可解,幸甚!署“檢校倉部員外郎兼侍御史劉迺述”的《唐故吏部員外郎李府君墓志銘并序》(下文簡稱《唐李華墓志》)中明確記載李華的家世及其生卒年,而署“蘭陵蕭穎士敘、天水趙驊銘”的《唐故蒲州安邑縣令李府君墓志》(下文簡稱《唐李虛己墓志》)記載了李華其父的事跡,彌足珍貴。新出土的《唐故殿中侍御史趙郡李公墓銘》(簡稱《唐李苕墓志》)即是虛己之第五子李苕之墓志。
二、《唐李華墓志》的撰者劉迺
《唐故吏部員外郎李府君墓志銘并序》署“檢校倉部員外郎兼侍御史劉迺述”,文中有“劉永夷”的自稱。劉迺,《舊唐書》卷153有《劉迺傳》。
劉迺(725—784),字永夷,洺州廣平人。“天寶中,舉進(jìn)士,尋丁父艱,居喪以孝聞。既終制,從調(diào)選曹。”后“補剡縣尉,改會稽尉。宣州觀察使殷日用奏為判官,宣慰使李季卿又以表薦,連授大理評事、兼監(jiān)察御史。轉(zhuǎn)運使劉晏奏令巡覆江西,多所蠲免。改殿中侍御史、檢校倉部員外、民部郎中,并充浙西留后。”大歷十二年(777),劉迺回到朝廷,為司門員外郎。劉迺在涇原兵變中盡忠。建中四年(783),“涇師作亂,駕幸奉天。乃臥疾在私第,賊泚遣使以甘言誘之,乃稱疾篤。又令其偽宰相蔣鎮(zhèn)自來招誘,乃托喑疾,灸灼遍身。鎮(zhèn)再至,知不可劫脅,乃嘆息曰:‘鎮(zhèn)亦嘗忝列曹郎,茍不能死,以至于斯,寧以自辱膻腥,復(fù)欲污穢賢哲乎?’歔欷而退。及聞輿駕再幸梁州,乃自投于床,搏膺呼天,因是危惙,絕食數(shù)日而卒,時年六十。德宗還京,聞乃之忠烈,追贈禮部尚書。”《舊唐書》卷12《德宗本紀(jì)上》記載,建中四年十月三日(783.11.2),“涇原軍出京城,至浐水,倒戈謀叛”,德宗當(dāng)年倉皇出逃。興元元年二月丁卯(784.3.21),德宗“車駕幸梁州,留戴休顏守奉天,以御史中丞齊映為沿路置頓使”。至三月一日(3.26),德宗到達(dá)梁州(今陜西漢中市)。在德宗離開關(guān)中,到梁州后,劉迺自感絕望,不愿降賊,自殺殉國。
劉迺任殿中侍御史、檢校倉部員外、民部郎中并充浙西留后之時,浙西道觀察使治所在蘇州。根據(jù)《唐李華墓志》所敘,李華卒于其小弟李苕的官舍。李苕時在丹徒(今屬江蘇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任職,可見,李華晚年在其弟所丹徒居住。丹徒屬于潤州,時屬浙西道轄地。在其兄去世后,李苕及李華之子李羔請求劉迺為李華撰寫墓志,很合適。劉迺撰文說:“悲噫,丹徒悌悌也。其孤羔碊純,孝之地,歐血嗷嚎,告哀于永夷,池綍將行,而文友皆遠(yuǎn)。以永夷詞樸,且近碑銘,諸旒旍永夷之間,扭捏媿文之辱。”劉迺在文中也表達(dá)自己對于李華的哀悼:“劉永夷聞之出涕曰:天之即喪元龜也,吾無輿為善矣。”劉迺所撰的“墓辭”為:“公生不辰,逢世蕩傾,云物濁亂,夏寒日青。天子西狩,百官霄零,惴惴遐叔,綱羅是嬰。結(jié)客啚歒,裂帛表誠,跡雖沉泥,行實鮮清。朝即昌矣,戢翼辭榮,浮云無蒂,幼士寓形。四大吾家,神翔八濱,稽首琳公,誰滅誰生。來應(yīng)期運,去隨化并,德輝不泯,永世作程?!?/p>
三、李華生卒年和字
關(guān)于李華的生卒年,《唐李華墓志》明確記載:“委和待盡,季弟苕,適宰丹徒。公爰居官舍,春秋六十有一,以大歷九年青龍甲寅正月辛亥,終于正寢。”這是說,李華最后一段時間是在其弟李苕丹陽官舍中度過的,最終也卒于官舍,終年六十一歲。如此可知,李華的生年是開元二年(714),卒于大歷九年正月辛亥即大歷九年正月十二日(774.2.26)?!短评钊A墓志》說:“是月丁卯,定于朱方,北原速也。傳曰:圣人不出其聞,必有命世者,公包元精之醇,德踲夷皓之逸,軌正辭端,委有補于朝,豈近是乎?”大歷九年正月丁卯即正月二十八日(774.3.14),葬李華于洛陽龍門北原。據(jù)《贊皇縣志》記載,鮑家灘村有李華墓,早年均有墓碑,現(xiàn)已無存。似乎是,李華后代有歸葬李華遺骸于故里的舉動。
關(guān)于李華的字,《舊唐書》卷190下《李華傳》記載:“李華,字遐叔。”《新唐書》卷203《李華傳》記載:“李華,字遐叔?!豹毠录啊稒z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也說“華字遐叔”?!短评钊A墓志》:“唐吏部員外郎李公,趙郡贊皇人,諱華,字遐叔?!彼恼咭恢?。然而,《唐李虛己墓志》卻記載:“府君中子華,字叔文。”這是說,李華是李虛己排行中間的兒子,字叔文?!短评钐摷耗怪尽酚涊d,李華之父李虛己在“開元廿九年歲大荒落越十月戊寅朔廿日丁酉處順歸真,奄捐私館于東都鼎門之外第,享年七十有三祀矣?!崩钐摷鹤溆陂_元二十九年十月二十日(741.12.2),生于高宗總章二年(669),享年七十三歲。李虛己的入葬時地為:“以其年十二月戊寅朔十九日丙申權(quán)窆于河南龍門之北原”。如此可以斷定,李華最初的字是叔文,于天寶年某時候,改字為遐叔。
四、李華的家世
李華家世顯赫,為趙郡李氏之分支。關(guān)于趙郡李氏包括李華的家世譜系,已經(jīng)有許多研究,新發(fā)現(xiàn)的碑記仍然有補益和糾謬之功。
蕭穎士敘、天水趙驊銘《唐李虛己墓志》記載李華之家世說:“昔者韓信尊師,廣武懸其勝負(fù);且渠傲禮,高平制其逆順。遷洛而骍旄與盟,涉河而黃龍配極。”所謂“廣武”,乃楚漢相爭時趙國謀臣李左車,是趙郡李氏諸房支追述之共同先祖,為李牧之孫。李牧之祖父為秦司徒李曇,李牧之父李璣,為秦太傅。李牧“為趙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侗笔贰肪?3記載:“趙郡李氏,出自趙將武安君牧。當(dāng)楚、漢之際,廣武君左車則其先也。左車十四世孫恢,字仲興,漢桓、靈間,高尚不仕,號有道大夫?;稚?,字文義,仕魏,位漁陽太守。有子四人,并仕晉。平字伯括,為樂平太守;機字仲括,位國子博士;隱字叔括,保字季括,位并尚書郎。兄弟皆以儒素著名,時謂之四括?!崩顧C之子李楷,“字雄方,位書侍御史,家于平棘南。有男子五人,輯、晃、、勁、叡。輯字護(hù)宗,晃字仲黃,字季黃,勁字少黃,叡字幼黃,并以友悌著美,為當(dāng)世所宗,時所謂四黃者也”。李晃“位鎮(zhèn)南府長史,其子李義。義南徙故壘,世謂之南祖”。李楷第五子李叡曾任高平太守,李叡有二子,勖、充。李勁曾任書侍御史,有四子盛、敏、隆、喜。李勖“兄弟居巷東,盛兄弟居巷西。世人指其所居,因以為目”?!缎绿茣吩凇侗笔贰匪浿嫌行┭a充,“輯與弟晃共稱南祖”。李叡→李勖為東祖,李華則為東祖李系一支。
《元和郡縣圖志》卷17趙州平棘縣(今河北趙縣)記載:“趙郡李氏舊宅,在縣西南二十里。即后漢、魏以來山東舊族也,亦謂之‘三巷李家’,云東祖居巷之東,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又同卷趙州贊皇縣(今河北贊皇):“百陵岡,在縣東十里。即趙郡李氏之別業(yè)于此岡下也。岡上亦有李氏塋家甚多?!毙鲁鐾恋摹短评钐摷耗怪尽访鞔_記載:“府君諱虛己,字并同,趙郡贊皇人也?!憋@然,贊皇也是趙郡李氏一處世居之地。李華在《送觀往吳中序》中說:“在昔,蘭陵府君、平棘公、柏人懿公兄弟三人,有重名于天下。巨鹿,蘭陵之穆也,故揚州孝公后之,觀之世父也;高平,平棘之嫡也,吾后之;宣成文昭公,柏人之嗣也,故中丞蘇州后之。”史載,李勖“生趙郡太守頤,字彥祖。頤生勰、系、曾”。李華文中的“蘭陵府君”為蘭陵太守李勰,“平棘公”即后魏平棘令李系,“柏人懿公”即李曾,三人都是東祖李叡的曾孫。由此可知李華為東祖房“李系”的后裔。李勰一支從其七世孫李知本一代始入唐朝,李觀為其后裔;李系一支從其七世孫李德璋始入唐朝,李華為其后裔;李曾一支從其六世孫李璣衡一代始入唐朝,李丹為其后裔。李華《送觀往吳中序》與其父《墓志》中所說的“高平”即高平宣公李順。
《北史》卷33《李順傳》記載,李順之父為李系。“父系,慕容垂散騎侍郎、東武城令。道武定中原,以為平棘令。卒,贈趙郡太守、平棘男”。李順,字德正?!绊槻┥娼?jīng)史,有計策。神瑞中,拜中書博士,轉(zhuǎn)中書侍郎。從征蠕蠕,以籌略,賜爵平棘子”。后被太武帝所殺?!盎逝d初,順子敷等貴寵,獻(xiàn)文追贈順侍中、鎮(zhèn)西大將軍、太尉公、高平王,謚曰宣王。妻邢氏曰孝妃。順?biāo)淖印薄@铐樦L子李敷,字景文?!胺蟮苁?,字景則,學(xué)業(yè)知名。位西兗州刺史、濮陽侯。式自以家據(jù)權(quán)要,心慮危禍,常敕津吏,臺有使者,必先啟然后度之。既而使人卒至,始云南過,既濟,突入執(zhí)式赴都,與兄俱死”。高平王李順之子李式為濮陽侯。
對照現(xiàn)存其他文獻(xiàn)所記,新出土《唐李虛己墓志》所說“至濮陽文侯,希禮生遂州總管孝威”之間,不知何故,隔除了一代李憲?!侗笔贰肪?3記載,李式有子李憲(470—527)。李憲,字仲軌,“清粹善風(fēng)儀,好學(xué)有器度。太和初,襲爵,又降為伯。拜秘書中散,雅為孝文知賞。后拜趙郡太守。趙修與其州里,修歸葬父母也,牧守以下畏之累跡,憲不為屈,時人高之。后以黨附高肇,為御史所劾。正光五年,行雍州刺史,尋除七兵尚書。孝昌中,除征東將軍、揚州刺史、淮南大都督。及梁平北大將軍元樹等來寇,憲力屈而降。因求還國。既至,敕付廷尉。憲女婿安樂王鑒據(jù)相州反,靈太后謂鑒心懷劫脅,遂詔賜憲死。永熙中,贈儀同三司、尚書令、定州刺史,謚曰文靖”。清朝末年,曾在趙縣段村發(fā)現(xiàn)北魏揚州刺史李憲墓及其家族墓地,出土李憲墓志一合(現(xiàn)藏趙縣文物保管所)。其中,《魏故使持節(jié)、侍中、都督定冀相殷四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尚書令、儀同三司文靜李公墓志銘》敘述其生平事跡詳于正史,可參看?!赌怪尽贩Q憲有五子,即李希遠(yuǎn)(?—?)、李希宗(501—540)、李希仁、李蹇(508—549.6.6)、李希禮(511—556.9.11)。1976年,在贊皇縣南邢郭村發(fā)現(xiàn)李氏墓葬五座,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五座墓葬自西向東為李憲第二子、東魏司空李希宗及妻崔氏合葬排在第一位;李憲第三子、東魏國子祭酒兼給事黃門侍郎李希仁墓排第二位;李憲第四子、東魏給事黃門侍郎李騫排第三位;李憲第五子、北齊瀛州刺史李希禮排第四位;北邊一排為北魏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李憲墓。根據(jù)《李憲墓志銘》所載,李憲長子李希遠(yuǎn),為州主簿,早卒,夫人廣平宋氏,吏部尚書宋弁女。李希遠(yuǎn)有長子李祖牧(511—569.6.4),其墓志《故大鴻臚卿趙州刺史李君墓志銘》于1975年出土。李華的先祖李希禮(511—556.9.11),字景節(jié),“性敦厚,容止樞機,動遵禮度。起家著作佐郎,修起居注。歷位太常少卿,兼廷尉少卿,行魏尹事,豫州刺史。仍居議曹,與邢邵等議定禮律。卒于信州刺史”?!洱R中軍將軍、大鴻臚、瀛州刺史李公銘》:“以天保七季八月二十二(556.9.11),薨于府舍,時季四十六?!庇纱丝梢?,《唐李虛己墓志》所記表達(dá)不清,或者文字書丹時落下有關(guān)“李憲”的字句。
關(guān)于李希禮的后代,《故大鴻臚卿趙州刺史李君墓志銘》記載:“長子孝貞,字元操,司徒府參軍事,娶都官尚書博陵崔昂女。次子孝基,字仲菏,儀同開府參軍事。次子孝儀,字叔異。次子孝威,字季重。次子孝平,字幼安。長女字元淑。次女字滿相,適清河崔瞱,字公華。次女字寶妙,次女字寶儀,次女字楚容?!边@與其他文獻(xiàn)所記有些差異。
李華對自己的出身大感自豪,他在《無疆頌八首》序中說:“臣自曾祖至臣,備國家職員?!眲⑥曀短评钊A墓志》中則敘述:“高大父孝威,隋尚書左丞。曾大父太沖,我祠部郎中。大父嗣業(yè),同州司戶參軍。顯考虛己,蒲州安邑縣令。世滋豐懿,有干木之遺風(fēng)焉。公即安邑府君第三子?!崩钊A的高祖即李孝威(?—?)?!侗笔贰肪?3記載:“孝威,字季重,涉學(xué)有器干,兄弟之中,最為敦篤。位太尉外兵參軍,修起居注。仕隋,禮部侍郎、大理少卿?!薄短评钐摷耗怪尽罚骸跋6Y生遂州總管孝威,衣冠推鄴下之盛,姻族擅山東之美?!贝酥狙a充了孝威不見于傳世文獻(xiàn)的職務(wù)——遂州總管。根據(jù)《李華墓志》則可知,孝威曾任隋尚書左丞。《唐李虛己墓志》又說:“遂州生我祠部郎中太沖,祠部生同州司戶參軍嗣業(yè),先朝論姓氏者,曰太沖無兄,言趙李之冠,難其古也?!崩钊A的曾祖就是李太沖,祖父即李嗣業(yè)。
李太沖,生卒年未知,兩《唐書》也未列傳記。新、舊《唐書·李知本傳》敘及李知本之父孝端與太沖?!杜f唐書》其文說:“初,孝端與族弟太沖俱有世閥,而太沖官宦最高,孝端方之為劣。鄉(xiāng)族為之語,曰:‘太沖無兄,孝端無弟’”。《新唐書·李知本傳》刪去了“孝端方之為劣”一句?!缎绿茣肪?03《李華傳》中也提及:李華“曾祖太沖,名冠宗族間,鄉(xiāng)人語曰:‘太沖無兄?!跁r,擢祠部郎中”。貞觀(627—649)中,太沖曾出任祠部郎中。蕭穎士所撰《唐李虛己墓志》有文:“先朝論姓氏者,曰‘太沖無兄’。言趙李之冠,難其右也?!边@與兩《唐書》所說也有微妙差別。蕭穎士所寫文字更為明確,也就是說,在唐初議論氏族的時候,李太沖無論是官位還是婚姻之門第,在趙郡李氏之中,都是無與倫比的。兩《唐書》中的“孝端無弟”恐為粉飾之辭。關(guān)于李太沖,目前所知就此而已。
關(guān)于李華之祖父李嗣業(yè)(?—688),史料記載很少。從若干資料中細(xì)心考究則可知,李嗣業(yè)至少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新唐書》卷72上《世系表》記載,嗣業(yè)有虛己、恕己二子。虛己,“安邑令”;“恕己,典設(shè)郎”,可見,恕己曾經(jīng)在朝廷任職典設(shè)郎一職。李華撰《與外孫崔氏二孩書》中稱:“吾逮事裴氏、鄭氏、崔氏諸姑、于氏堂姑,皆賢明淑哲,為內(nèi)外師范,意欲與汝言之。裴氏姑恩慈,見吾一善,未嘗不流涕祝吾成立。見吾伯仲書題,誨責(zé)疏略,話及舊事,云無此例;吾伯仲書題比今日中外書題,其間疏密不啻百十也。吾小時猶省長幼,每日兩時櫛盥,起居尊行,三時侍食,飲良訖然后敢食,猶責(zé)不如禮?!蔽闹兴f的“裴氏、鄭氏、崔氏諸姑”應(yīng)該是出嫁后夫家的姓氏稱呼。由此可知,李嗣業(yè)有二子三女。
關(guān)于李嗣業(yè)的官職,新出《唐李虛己墓志》與《新唐書》所記一致,都是同州(今陜西大荔縣)司功參軍?!短评钐摷耗怪尽芬蔡峁┝诵虏牧希骸艾樢踔W博州也,屬侵陽表,沵王呂干朝。武圣后初議乘擁,越敬王將規(guī)反正?!睂φ帐窌芍@一段文字是敘述趙郡李氏家族被瑯琊王和越王謀反事變的牽連。垂拱四年(688),武則天稱帝之心愈來愈顯著,瑯琊王李沖等密謀反抗。垂拱四年“八月壬寅(688.9.16),博州刺史、瑯邪王沖據(jù)博州起兵,命左金吾大將軍丘神勣為行軍總管討之。庚戌(9.24),沖父豫州刺史、越王貞又舉兵于豫州,與沖相應(yīng)。九月,命內(nèi)史岑長倩、鳳閣侍郎張光輔、左監(jiān)門大將軍鞠崇裕率兵討之。丙寅(10.10),斬貞及沖等,傳首神都,改姓為虺氏。曲赦博州。韓王元嘉、魯王靈夔、元嘉子黃國公譔、靈夔子左散騎常侍范陽王藹、霍王元軌及子江都王緒、故虢王元鳳子?xùn)|莞公融坐與貞通謀,元嘉、靈夔自殺,元軌配流黔州,譔等伏誅,改姓虺氏。自是宗室諸王相繼誅死者,殆將盡矣。其子孫年幼者咸配流嶺外,誅其親黨數(shù)百余家”?!短评钐摷耗怪尽份d:“府君從父昆弟為博部參軍,實曳裾之上客,陪入幕之嘉話,蓋響之師不振,翟義之族將湮”?!短评钐摷耗怪尽分械倪@一句是說,李嗣業(yè)從父昆弟為瑯琊王部之參軍,參與謀劃。事敗,族幾被滅,“司戶府君初放湘南,卒為酷吏淫刑所害”。李嗣業(yè)被流放至湘南,不久被酷吏酷刑致死。
茲將上文所述李華的世系以最簡化形式標(biāo)示如下:
李左車→十四世孫李恢→李定→李機→李楷→李叡→李勖→李頤→李系→李順→李式→李憲(470—527)→李希禮(511—556.9.11)→李孝威(?—?)→李太沖(?—?)→李嗣業(yè)(?—688)→李虛己(669—741.12.2)→李華(714-774.2.26)
五、李華之父李虛己兼及其母
從新出土《唐李虛己墓志》所載推知,其父嗣業(yè)被害時,虛己年方十九。虛己乃嗣業(yè)之嫡子,這是《唐李虛己墓志》所言“府君蓋司戶之元子”之義。嗣業(yè)全家被流放湘南,虛己等家屬跟隨。《唐李虛己墓志》說:“會皇明作解,品物昭蘇,太夫人春秋已高,司戶君松槚未復(fù),板輿即路,丹旐遄飛,契闊臺頭之川,言從亶甲之邑,聿來別業(yè),焉依外氏?!碧浦凶诶铒@于神龍元年(705)復(fù)位,越王李貞獲得平反。《舊唐書》卷76《李貞傳》記載:“神龍初,侍中敬暉等以沖父子翼戴皇家,義存社稷,請復(fù)其官爵,武三思令昭容上官氏代中宗手詔不許。開元四年(716),詔追復(fù)爵土,令備禮改葬?!比绻颀埗辏?06)是李虛己舉家扶棺歸葬的時間,此時他才十七歲。《唐李虛己墓志》說:“邴根矩之弱歲,尚苦躬耕;魏陽元之大才,方期宅相?!壁?,字根矩?!霸欢鴨矢福邑?,早孤。少與管寧俱以操尚稱,州府辟命皆不就”。魏舒(209—290),字陽元?!稌x書》卷41《魏舒?zhèn)鳌份d,魏舒,字陽元,“少孤,為外家寧氏所養(yǎng)。寧氏起宅,相宅者云:‘當(dāng)出貴甥’。外祖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謂應(yīng)之。舒曰:‘當(dāng)為外氏成此宅相?!媚藙e居”。西晉太康初,拜右仆射。蕭穎士用了兩個典故來贊頌虛己以年幼柔弱之軀支撐家庭于湘南之地,而真正恢復(fù)家園則在三十六七歲之后。史載,魏元陽“年四十余,郡上計掾察孝廉。宗黨以舒無學(xué)業(yè),勸令不就,可以為高耳。舒曰:‘若試而不中,其負(fù)在我,安可虛竊不就之高以為己榮乎!’于是自課。百日習(xí)一經(jīng),因而對策升第。除澠池長,遷浚儀令,入為尚書郎?!鄙弦皬膩嵓字?,聿來別業(yè),焉依外氏”之語,暗示重建的家園在鄴城。這就與李華在安史之亂中于鄴城接護(hù)老母的記載相合。
蕭穎士所撰《唐李虛己墓志》并未明確記述碑主出仕的時間,僅僅言“與孤弟、處妹候意承顏,竟于婚還,爰求筮仕”。引文第一句當(dāng)是就孝養(yǎng)其母而言的。從文中可知,其有弟、妹至少各一人。其弟就是《新唐書》誤載為李華之父的李恕己。引文第二句是說,虛己結(jié)婚未久,就打算擇日去應(yīng)考。如此理解不誤,則可知虛己在湘南其父流放之地未曾結(jié)婚。這也可以理解,趙郡李氏的高門不愿低就,而其他高門大族自然避之唯恐不及。虛己以及二子所娶都是高門盧氏女子。
李華之母,《唐李虛己墓志》中未曾多寫,僅有“竟于婚還”四字。而李華撰有《李夫人傳》,專門記述其外祖母李氏(664—713)。《李夫人傳》說:“夫人趙郡李氏,諱某,字某,號惠日。自后魏義豐懿公璨,七代至明經(jīng)君元福?!晔?,歸于貴鄉(xiāng)丞范陽盧公善觀。姑崔夫人,待子婦甚嚴(yán),年高多疾,自夫人奉養(yǎng),體氣日和。姑視夫人,愛子如也;夫人奉養(yǎng)姑,慈親如也?!R公為宕州司法參軍,夫人隨之官?!_元元年(713)終,春秋五十。無子,有女一人。孝慈明惠,如夫人之德,歸于安邑令趙郡李公?!崩钊A《與表弟盧復(fù)書》也說:“八月八口,外兄李華敬簡盧十五弟則之處?!比绱丝芍?,李華之母為盧姓望族。這位“李夫人”十三歲嫁至盧家,生有一女嫁給虛己。至于李華之母嫁給李虛己的時間,推演起來稍顯復(fù)雜,不能確知,茲從略。
李華之母的卒年未見史載。李華《祭亡友揚州蕭功曹公文》起首說:“維乾元三年二月十日(760.3.1),孤子趙郡李華,以清酌之奠,敬祭于亡友故揚州功曹蘭陵蕭公之靈?!崩钊A之父早已去世,由“孤子”的自稱可知,李華之母此時已經(jīng)去世。而《祭劉評事兄文》中說:“維乾元二年歲次己亥六月乙未朔三日丁酉(759.7.1),趙郡李華祭于劉三兄之靈。”后文又說:“去歲季冬,將膺使檄,……持酒歡酣,憂懷頓釋?!睂⒍乃鶖⑾鄥⒄湛赏浦钅府?dāng)卒于乾元二年七月至乾元三年正月之間。此外,李華《云母泉詩序》云:“上元中,俱奉詔微?!贝藭r,李華應(yīng)該母喪已除,上元年號(760—761)從庚子年閏四月開始至辛丑年八月結(jié)束。守喪兩年余(25月左右),正好可以推算出其母于乾元二年七月去世的結(jié)果。
關(guān)于碑主的仕宦經(jīng)歷,《唐李虛己墓志》僅僅一句:“家以明經(jīng)高第,歷陳州司兵、濮州司戶參軍,于潛、安邑二縣令?!碧摷阂浴懊鹘?jīng)”及第而進(jìn)入仕途,具體年代無考。虛己曾經(jīng)做過陳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陽區(qū))司兵、濮州(今山東省鄄城及河南省范縣及濮陽市南部地)司戶參軍以及于潛(今屬浙江杭州臨安區(qū))、安邑(今山西夏縣)兩縣縣令。由此記載可知,虛己未曾入朝為官,作為地方官員,跋涉于南北各地,而終于安邑縣令。《唐李虛己墓志》曰:“其從事也,反躬以率下,由恕以逮情。王丹之機杼屢空,聲子之弦歌不倦。吳俗換其輕秋,魏風(fēng)紓其禍口。理于潛而靈雨應(yīng)祈,宰安邑而神芝恭化,皆布在談議,垂之永久,而惕惕焉,恂恂焉,謙卑自牧,如不足也。前后振一邦、君兩邑,遠(yuǎn)姻罔祿購之。及中饋受饑寒之弊,又廣營,旁迨期功,且終季路之養(yǎng),克用周公之禮。至性彌深,艱疚累集。既心表過制,而首疾終身。大名厚望,由其夭闕?!薄赌怪尽返倪@一大段話,以文學(xué)筆法,使用了許多典故,將事實糅合其中,稱贊虛己為國、為家所展現(xiàn)出來的德政。
對于虛己之卒年,蕭穎士《唐李虛己墓志》寫道:“開元廿九年歲大荒落越十月戊寅朔廿日丁酉(741.12.2)處順歸真,奄捐私館于東都鼎門之外第,享年七十有三祀矣。於戲!本于孝,資于仁,葆光而終吉,全德而施后。雖混茫當(dāng)世,高位弗隮。若古之賢人,有班叔皮、陳仲弓、陶元亮,皆名重海內(nèi),位裁下邑,抑天爵有余,而人之望矣?!崩钐摷鹤溆跂|都鼎門之外第,也就是自己的私宅。
六、李華之兄、弟及其子嗣
學(xué)者早已指出,《新唐書》卷72上所列虛己、恕己之子有誤。《新唐書》在虛己下注出三子,“萬,萊州倉曹參軍。韶,延陵令。苕,越州錄事參軍”。在恕己下注出,“華,字遐叔,吏部員外郎?!毙鲁鐾痢短评钐摷耗怪尽犯鞔_地證明,必須修訂《新唐書》的記載。
《唐李虛己墓志》:“悲夫!嘗聞君子之教其子也,授之禮,使知忠孝友愛之節(jié);授之詩,使知文章風(fēng)雅之道。府君中子華,字叔文,前邢州南和尉。蹈百行之極,函六義之精。未冠而名極登科,及親而歡從奉檄。華之兄曰萬、曰歆;華之弟曰韶、曰苕,咸繼五常之名,聿光萬石之訓(xùn)。季羔執(zhí)喪,哀毀幾滅。父若有后,風(fēng)流弗亡。以其年十二月戊寅朔十九日丙申(742.1.30)權(quán)窆于河南龍門之北原,宜也?!比绱丝芍?,虛己之子有五,長子李萬,二子李歆,李華為三子,四子李韶,五子李苕。劉迺述《唐李華墓志》中明確記載李華“即安邑府君第三子”,而李虛己之第五子李苕的墓志《唐故殿中侍御史趙郡李公墓銘》(此下簡稱“唐李苕墓志”)早在2003年8月已經(jīng)出土。
李苕(730—781.12.14),字季茂。《唐李苕墓志》記載:“官婚人物,為山東首族五百年矣。煥于國史,備于家牒,故不書。隋尚書左丞孝威,其高祖也。皇尚書祠部郎中太沖,其曾祖也。同州司戶參軍嗣業(yè),其大父也。公即安邑府君虛己之幼子,尚書吏部郎華之季弟?!贝宋恼f,李苕是李華最小的弟弟。而此文與《唐李虛己墓志》都竭力稱贊李華的風(fēng)采,說明李華在趙郡李氏家族中名聲最顯。
關(guān)于李苕仕宦經(jīng)歷,《唐李苕墓志》敘述說:“自結(jié)綬至于捐館,凡八命:為蓋佐理二縣,司轄壹州,壹宰通邑,壹掾天府,踐憲臺者二,膺使檄者三。其祿廩之奉,冬裘夏纟希,束薪筥米,以赒親戚,以煦孤貧。而所止之邦,無壹畝之宮、壹壥之地,斯又古人之清也?!北牟⑶艺f:“朝廷方以仙署俊選待公,而不永厥命,事用中廢。”這是說朝廷本已經(jīng)要提拔他進(jìn)入朝廷出任郎官,可惜命運不濟。《唐李苕墓志》載:“有唐建中二祀龍集辛酉冬十有壹月己卯(二十五日,781.12.14),殿中侍御史李公終于洛師之勸善里,享年五十有二?!笨梢酝浦?,李苕最終的官職是殿中侍御史。建中二年十二月丙申即十二日(781.12.31),“窆于龍門之北原,禮也。遣車壹乘,堯典壹篇,魚菽之奠,瘞藏之制,有遺儉焉。以奉先大夫之清業(yè)也”?!短评钴婺怪尽吠怀隽似錇楣偾辶虼?,喪葬也從簡。李苕“夫人范陽盧氏,盛門懿德,光配于公,孀嫠之痛,哀可知矣。有子曰儉,孝嗣賢胤”。
應(yīng)該特別指出的是,李虛己和李苕的《墓志》揭示了兩個相同的問題:一是都卒于東都。《唐李虛己墓志》寫“奄捐私館于東都鼎門之外第”,《唐李苕墓志》記載李苕“終于洛師之勸善里”。查閱東都里坊載記可知,勸善坊位于東都定鼎門街第三街,自南向北第六坊。二者參照可知,李虛己所創(chuàng)置的私宅,至李苕時其家眷仍然在此居住。二是都葬于龍門北原?!短评钐摷耗怪尽酚涊d,虛己“窆于河南龍門之北原南龍門之北原”;《唐李苕墓志》記載,李苕“窆于龍門之北原”。
關(guān)于李華的子嗣,《新唐書》卷72上在 “華”下注出:“騭。肇,大理評事。”謝力《李華生平考略》已指出,李華長子名羔,其根據(jù)是孤獨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所說:“自監(jiān)察御史已后所作頌賦、詩歌、碑表、敘論、志記、贊祭,凡一百四十三篇。公長子羔字宗緒,編為二十卷,號《中集》。”新出土的《唐李華墓志》記載“孤羔碊純,孝之地,歐血嗷嚎。告袁于永夷,池綍將行,而文友皆遠(yuǎn)。以永夷詞樸”等說辭,請求劉永夷為其父撰寫墓志。根據(jù)李華《與外孫崔氏二孩書》則可知,李華有女嫁給崔氏。此文曾經(jīng)是學(xué)者確定李華和蕭穎士生卒年的重要文獻(xiàn)。在《唐李華墓志》出土的情形下,此文應(yīng)該重新解讀?!杜c外孫崔氏二孩書》起首說:“八月十五日,翁告崔氏之子兩孩?。何岢錾砣胧耍兴氖?;晚有汝母,已養(yǎng)汝二人矣?!贝宋氖抢钊A入仕四十年之后所寫。李華從“開元二十三年(735)中進(jìn)士下數(shù)四十年,正大歷九年,是此書寫于去世前不久”。陳鐵民先生理解為:“華自開元二十三年(735)登第釋褐至大歷九年(774),為四十年,此云‘行四十年’,當(dāng)作于大歷六年至八年?!敝x力以為,《與外孫崔氏二孩書》作于大歷九年,“按華開元二十三年進(jìn)士及第,至大歷九年,略計四十,故曰‘行’”。有學(xué)者為了考據(jù)李華生年而強調(diào)李華入仕接近四十年與“晚有”女兒之間的時間關(guān)聯(lián),在李華生卒年已然確定的情形下可知,前句的所云的“行四十年”與“晚有汝母”之間未有時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此處所說的“晚有”似乎與“出仕”之開端——進(jìn)士及第間有些許時間性的關(guān)聯(lián),因此?!巴碛小敝皇潜砻鬟M(jìn)士及第為官之后的某時有女兒之出生。
來源:《寶雞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21年 第6期
馬悅東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wù)合作 免責(zé)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