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書房是中國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點,也是尋找自我的歸途。古代文人墨客們以文為業,以硯為田,修己以安人,修身以養德,雅閣知己物,便最是難得。文房中,各類器物紛繁浩雜,唯硯,眾藝集成,即集書法,篆刻,繪畫,雕塑,材質,詩文為一體的六合之藝。一方佳
書房是中國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點,也是尋找自我的歸途。古代文人墨客們以文為業,以硯為田,修己以安人,修身以養德,雅閣知己物,便最是難得。
文房中,各類器物紛繁浩雜,唯硯,眾藝集成,即集書法,篆刻,繪畫,雕塑,材質,詩文為一體的六合之藝。
一方佳硯,精致奇巧,清雅可賞,書房主人即可借以揮灑才情,亦可寄托情懷與諸多玩味意趣。
絳州澄泥硯
文房四寶以硯為首,論及名品,離不開中國四大名硯“端、歙、洮、澄”,其中澄泥硯就產自山西絳州。
數年前,在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上,一套文房古玩以1400萬的成交價打破了硯臺拍賣記錄,這就是"乾隆御用"御題詩澄泥伏虎硯及紫檀蓋盒。
澄泥硯的價值體現在何處呢?
絳州澄泥硯制作工藝可追溯到漢朝時期,興于唐而盛于宋,明代達至爐火純青。從中唐起,歷代皆為貢品。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其制作工藝于明末清初失傳,中斷了300余年。
《西清硯譜》乾隆自序中記載道:“澄泥硯主要產于山西絳縣(即今新絳縣),用紗囊浸于汾水中流集的純細之泥,燒制為澄泥硯,產量之少,遠遜于石硯,故傳世的真正澄泥硯極少難得。”足以見其珍貴。
1986年,山西新絳縣版畫藝術家藺永茂與其子藺濤開始著手開發挖掘絳州澄泥硯的制作工藝,數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精心研制,終于使失傳數百年的民族瑰寶重放光彩。
制作工序
絳州澄泥硯取汾河泥做原料,經過選泥料、澄細、淘沙除雜、制坯、烘干、裝飾、燒制、細蠟、拋光等幾十道極為復雜的工序,特殊焙燒制成,屬于陶瓷卻又有別于陶瓷,是界于陶與瓷之間的一種炻器。
復雜的工序要求研制者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藝,更多的是“硯外功夫”:要懂得物理、化學、土壤、地質、陶瓷以及文物與考古,還要熟悉與精通造型藝術。
一方硯正常運轉得一年半的時間,產量受季節性影響較大,一般一年燒10次到12次,裝窯量在180到300之間。
成品率受季節、風力、窯溫、窯變等等因素影響較大,一般一窯的成品率在30%至40%之間,好的時候可以達到80%,不過這種情況很少。
由于泥料可塑性大,因而澄泥硯具有自己獨特的雕塑風格,注重形象的塑造,講究精雕細刻又不失古樸大方;質地細膩但又細而不膩,堅而不燥。
由于制工精細,使澄泥硯堅如磐石,并具有發墨快,墨水不容易干,不傷筆毫,便于攜帶的優點。
2006年,“絳州澄泥硯”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成為中國硯臺行業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
一方硯臺,盛著的不只是墨,對于文人來說,更是一份初心。書房中,孤燈下,書桌上,來回研墨之間,更是修身的過程。那些關在書房中的日日夜夜,大抵只有它聆聽文人的心聲。
(本文出自:晉作后生,每周四更新,歡迎了解更多三晉文化!)
李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