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個界面中用近似色系中不同的顏色區分不同的功能是界面設計里常用的設計方法,但又有誰想到不同的顏色也會給部分人帶來壓力呢?前段時間iMessage服務在美國因為「藍色聊天氣泡」和「綠色聊天氣泡」的設計引發了不小的討論。但因為國內的iMessa
一個界面中用近似色系中不同的顏色區分不同的功能是界面設計里常用的設計方法,但又有誰想到不同的顏色也會給部分人帶來壓力呢?前段時間 iMessage 服務在美國因為「藍色聊天氣泡」和「綠色聊天氣泡」的設計引發了不小的討論。
但因為國內的 iMessage 用戶不多,所以討論的人也不多,甚至有不少朋友都不知道這件事。所以我也打算從這個討論開始和大家一起聊聊 iMessage、RCS 消息以及 5G 消息的特點和不同。
iMessage 的「綠氣泡」和「藍氣泡」
最近這輪關于 iMessage 爭議的開端,是《華爾街日報》2022 年 1 月 8 日刊登的報道《Apple 的藍泡泡帝國》(Apple’s Blue Bubble Empire1),這篇報道大致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Apple 通過顏色區分普通短信(SMS)消息和 iMessage 消息,目的是使用 Android 手機的美國青少年在社交上倍感壓力,讓更多的人繼續使用 iPhone」。
其實,iMessage 的封閉生態,以及其消息氣泡顏色對用戶社交關系的潛在影響,在過去已經被討論過很多次。美國網絡語匯中很早就有「green bubble struggle」的說法;三星還曾在 2019 年專門 匯集一組 GIF 動圖 揶揄 iMessage 的氣泡顏色。但《華爾街日報》以主流大報的身份參與這個話題,確實引發了更為廣泛和激烈的討論。
文章發出后,Google 高級副總裁、Android 團隊負責人 Hiroshi Lockheimer 在推特上轉發了這篇文章并 評論 道:
Apple 用 iMessage 套牢用戶是鐵證如山的計謀。作為一家將人性和公平作為核心營銷點的公司,利用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指因害怕被同伴排擠而放棄自我做出順應別人的選擇——編注)和欺凌銷售產品是虛偽的。現有的標準完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這段回復算是徹底點炸了「炸藥桶」。
Google的社交嘗試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對 Lockheimer 的借題發揮買賬。在這條推特下,有人嘲諷地評論道:「至少蘋果還有個戰略,Google 呢?」并貼出了 8 月份 Ars Technica 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 Google 長達 16 年的社交/聊天產品的失敗史 ,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從來沒有哪家公司在哪件事情上失敗得那么慘、那么久、涉及那么多產品。」
我覺得 Google Docs Editor Chat 是最好玩的
要說 Android 世界如果有誰能做出真正對標 iMessage 的、能讓不同品牌的 Android 手機都能一致采用的增強版 SMS 產品的公司,那也只能是 Google 自己了。然而看著這樣一張長長的無序列表,我們只能無奈發問:它到底什么時候來?
「永遠期待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你倒是發生啊!
為什么 iMessage 能在美國「橫行霸道」
iMessage 在美國能吵得沸沸揚揚,對于身在國內的我們可能有些難以理解。在國內,iMessage 更多時候是一個被人遺忘的功能,更不要說什么套牢用戶了。我也有過想讓一部分朋友放棄微信而改用 iMessage 聊天,哪怕是只是和我,但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嘗試過,那么一定也會感嘆,這實在是太難了。
我翻閱了不少資料,iMessage 能在美國「橫行霸道」,總結起來大概有這樣幾個背景:
2021 年 3 月,iOS 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高達 52%,遠超世界其他地區
首先,iPhone 在美國的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很高。根據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數據,2021 年第三季度美國智能手機市場中,iPhone 的占有率最高,達到 42%。而在青少年群體中,這個數字就更加驚人了,九月份一個兩千樣本量的調查顯示,18 到 24 歲的青少年中有 74% 的人在使用 iPhone。這也是下面討論的核心因素。
一個普通的 4G 流量套餐,短信是無限量的
其次,美國電信市場的特殊環境,使得短信至今仍是一種主流溝通方式。美國電信運營商提供的大多數套餐,絕對都會贈送大量的短信條數,甚至是無限量條,雖然不是完全免費,但一個月隨便發幾千條其實也就相當于免費了。而在世界其他地方,發短信基本都要付出不算便宜的費用,所以美國之外的人們會更積極地尋找和接納免費聊天應用比如 Whatsapp 和微信。每個國家都有占據主導地位的 IM,只有美國沒有主導地位的 IM。
所以,美國人愛用的 IM 都不太一樣,有不少人會用 Facebook Messenger,大部分的年輕人喜歡 SnapChat、游戲玩家喜歡 Discord,還有 Telegram、Signal 等這樣主打加密聊天的軟件也很流行。
全球最流行的 IM 軟件用戶數統計
雖然這些產品有大量有趣的功能,但有且僅有短信是所有人都一定有的,只要知道對方的手機號就可以直接發短信給他。對于普通人(不是我們這樣的消費數碼愛好者)來說,手機默認自帶什么程序他們就用什么,更不用說 iMessage 功能大概率會在激活 iPhone 以后自動激活。
Reaction Emoji 和發送特效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美國青少年,用著最普通的 iPhone,用默認短信 App 發個信息給朋友,大部分情況下直接就走 iMessage 發送出去了。而 iMessage 這些年陸續裝備了很多新功能,比如給單條消息,長按發送按鈕選擇特效,抬起手機到耳邊自動錄制/播放語音消息等,都是在短信的基礎之上做的特殊功能。另外還有輸入指示器、討論串、已讀狀態、端到端加密都是 SMS 沒有的特性。
SMS 相比 iMessage 的體驗差距
但是如果對方使用的不是 iOS,這些新特性就全都無法實現,或者被 Apple 以一種近乎搞笑的方式來實現。比如,你在 iOS 上給一條 SMS 消息點贊,對方只能收到一條愣頭愣腦的新消息 :「XXX 認為你的消息很贊」。更搞笑的是,如果你再取消這個贊,對方還會收到一條「你取消了點贊」的文本通知。
圖源:MKBHD
被逼無奈,Google 在最近的更新中支持了自動翻譯 iMessage 的 Reaction,當收到來自 iMessage 的 Reaction 后,Google Messages 會正確顯示符號,并顯示「從 iPhone 翻譯而來」:
在中國,由于歷史上就沒有出現過短信免費的好事,一直是一毛錢一條,彩信(MMS)就更貴了,所以幾乎不太會有朋友之間用 MMS 來發送圖片的情況發生(反正我是只舍得給客戶用彩信發文件圖片),雖然由于收入提升使得現在的 MMS 價格其實也沒有那么難以承受了,但是當年的記憶可謂深入骨髓。發視頻就更別提了,怕是沒幾個土豪有過這樣的體驗,但我還是比較了通過 iMessage 發送的視頻和通過 MMS 發送的視頻的畫質差距吧,MMS 畫質真的夢回 2010 年。
左:iMessage 右:MMS
群聊的情況就更復雜了,當群里都是 iOS 用戶的時候,各種功能都可以完美運行,而如果你們的群組里有 Android 或其他系統用戶,整個體驗就可能崩壞掉。依據 Apple 官方 說明:
如果您要向群組信息中添加人員,但他/她使用的是非 Apple 設備,則您需要新建一個群組短信/彩信,因為您無法使用 iMessage 信息將他/她添加到群組信息中。
也就是說如果要新增一位非 iOS 用戶到群聊,你不能直接拉人,而是要重新建一個群。同樣的,如果已經存在的 iMessage 群聊里有一位成員換了 Android 手機,你也不能直接移除2他,同樣還是只能重新建立一個群聊。
《華爾街日報》的敘事中,一系列社交壓力甚至是「校園霸凌」也就因此而來。為了一個 Android 用戶需要單獨拉個群組或者是在一堆「藍氣泡」里突然冒出來一個「綠氣泡」,自然就會被認為不 Cool。
《華爾街日報》的邏輯是,對美國青少年來說,「酷」與「合群」是社交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對此,包括 Craig Federighi 和 Phil Schiller 等高管在內的 Apple 高層完全清楚,但有意通過與眾不同的氣泡顏色和獨此一家的交互功能,放大這種套牢效應,以便促進 iPhone 銷量。
不過需要澄清一下的是,并不是 Apple 故意將 Android 設備發送的信息用綠色氣泡顯示,而是將所有的 SMS 和 MMS 信息顯示為綠色。如果你在 iPhone 的設置-短信中將 iMessage 開關關閉,你發給 iPhone 好友的短信也同樣是綠色的氣泡。
事實上 2007 年 iPhone 初代上的短信 App 圖標就是在綠色底色上一個白色氣泡,中間寫著 SMS。收到的 SMS 也是以綠色氣泡呈現。而到了 2011 年 WWDC,由 Scott Forstall 發布了 iMessage,當時主打的賣點是免費,發送文本信息的流量費用可以忽略不計,那么當人們看到藍色氣泡就知道自己是在和朋友進行免費的 iMessage 聊天,而不是一毛錢一條的 SMS(美元是綠色的,所以收費的 SMS 也是綠色?)。另外,iMessage 從發布起就是端到端加密的,藍色氣泡也可以代表這個聊天是加密的意思。或者說當你看到朋友發來的藍色氣泡,你就可以更放心更自由地用圖片和視頻、Emoji 等文本之外的媒介來表達心意。
iMessage for Android?前景未卜
那么,Apple 會不會在輿論壓力下推出 Android 版 iMessage 呢?對此,Apple 一直持否定態度。實際上,根據去年 Apple 和 Epic 訴訟中提交的 證據文件,Apple 內部還曾就此事做過高層討論,高管 Eddy Cue 甚至還曾提出過為 Android 提供 iMessage 支持的可能性,但其他管理層則提出了流失青少年用戶的擔憂。2016年6月曾傳出過發布 iMessage for Android 的 消息,但也不了了之。
我認為,iMessage 在短期內支持 Android 的可能性不大。作為 Apple 為數不多的免費服務,iMessage 的主要作用在于為生態內用戶提供附加值,開放給其他平臺并不能給 Apple 產生額外價值。免費的 iMessage 不能讓財報更好看,跨平臺支持的開發優先級自然也會很低。不妨聯想一下另一項常年專屬 Apple 生態的功能 FaceTime:2010 年發布伊始,喬布斯曾在 Keynote 上打上了大大的「Open」字樣,但這項功能實際上到了十一年后的 2021 年才提供了網頁版。
此外,我印象中早在2012年,一個用戶如果從 iPhone 換到 Android 手機以后,其他 iPhone 用戶發送的消息依然會是 iMessage,而不會回到 SMS,當時這個問題就引發了廣泛關注。而時至今日,Apple 給出的辦法依然是「只能手動注銷」,方法如下:
如果您現在使用的是非 Apple 手機,并且無法收到別人使用 iPhone 給您發送的短信或文本信息,您可能需要關閉 iMessage。
而如果你的老 iPhone 已經不在身邊了, 你甚至需要到 這個網頁 上去輸入電話號碼來注銷。
但如果你有 Mac 的話,可以參考路中南的這篇文章曲線救國:《在 Android 上收發 iMessage,終于有了開箱即用的解決方案》,實現一個能在 Android 上使用的 iMessage 客戶端。
那么,在 Lockheimer 和其他反 Apple 陣營口中反復提到的「現有的標準」是什么呢?為什么可以解決生態不互通的問題呢。
RCS 是什么?它會是未來嗎?
「現有的標準」實際上就是指的 RCS(Rich Communication Services ,富媒體通信解決方案),這個方案在 2008 年由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提出。簡單說,RCS 就是可以在短信界面上,發送圖文、音樂、內嵌 H5 網頁或是共享位置等,也就是 RCS 定位上和 iMessage 如出一轍。
但相比于可能還需要手動激活 iMessage 而言,只要運營商支持 RCS,普通用戶在知道另一個人的手機號就可以直接發送 RCS 消息,如果不支持仍會以普通短信或者彩信的方式發送。
由于需要運營商支持,但「免費」的特點又和大部分運營商的利益相沖突,所以自 RCS 標準建立以來,RCS 就一直表現地不溫不火。直到推出 10 年后的 2018 年,Google 在宣布暫停 Allo 的開發后,才通過 Android 系統里自帶的 Messenger 應用把 RCS 帶到了臺前。
Google 的 RCS 嘗試
2013 年,Google 推出了一版整合了 Google Hangouts 的 Messenger 用來取代更古早的 Android SMS App。但大部分運營商不喜歡這一版的 Messager,且 Google 也屈服了,于 2014 年重新開發了一個 SMS 應用,并取名為:Google Messenger。
2015 年,Google 收購了一家為運營商提供后端 RCS 解決方案的公司 Jibe Mobile,并在三年后重新推出了整合 RCS 的 Google Messenger,直到今天這個 Google Messenger 大量類似 iMessage 的功能,但相比于 iMessage 它有另一個優勢,可以通過二維碼配對把手機上的信息轉發到電腦網頁端上處理。
2019 年 7 月在 RCS 服務首先在英法兩國上線,隨后于 2020 年 11 月全球上線,隨著Google 穩步推進自己的 RCS 服務,幾個美國運營商也看到了Google 的決心選擇服軟,通過他們出貨的 Android 手機也終于都默認自帶了 Google Messenger。到今天,Google Messenger 已經支持了如下圖所示標藍的地區:
派友們的 Google Messenger 體驗
在《在國內開啟 RCS 聊天功能,讓 Android 短信和 iMessage 一樣好用》這篇文章中,知名網友 Clyde 分享了在國內使用 Google Messenger 的感受,從文字中你確實可以在 Android 手機上獲得媲美 iMessage 的體驗——普通短信也是和富媒體信息整合在一起展示的,還支持端到端加密、Reaction Emoji 、語音消息和輸入指示器等等。
但這都是 Google 自己在 RCS 底層上實現的功能,不要指望其他 RCS 應用也能如此好看和功能豐富。作為 Android 系統的實際控制者,Google 可以在系統中預裝任何 IM App,比如之前的 Google Talk 和 Google Hangouts,這兩款應用也能在 iOS 上使用,覆蓋面積更大但最后的結局也都是沒有成功。
RCS 未來的也會失敗嗎?這可能不太好說,也許取決于 Apple 可能的態度。
Apple 兼容 RCS 的未來
但如果 iPhone 支持了 RCS,哪怕只是對最底層最基礎功能的兼容,比如能夠將用戶發送給 Android 設備的文本和圖片、視頻信息通過 RCS 送出,能配合運營商接收 RCS 發送的圖片和視頻,都將使得 RCS 一躍成為全球用戶數最多的富媒體通信協議。如果能更進一步,兼容 RCS 的群組功能,讓群組管理員能更自由地加入/移除非 iMessage 用戶,無疑可以大大緩解美國青少年中 Android 用戶的社交壓力。
這對于 Apple 來說,技術上應該沒太大難度,是否做出兼容的決定,只看在決策者心目中,是追求用戶數增長更重要,還是真的便利性更重要吧。
RCS 的弊端
那么我們假設有一天監管部門強制要求 Apple 兼容了 RCS,地球上所有的手機都從 SMS 升級到了 RCS,這會是個更好的未來嗎?
由于 RCS 的主導權在 GSMA(代表運營商利益),全球有如此多的電信運營商,作風都還比較官僚,任何新特性想要得到通過,加入 RCS 標準,都勢必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拉鋸戰。與Whatsapp、Telegram、Discord 甚至微信這些完全基于互聯網的 IM 相比,RCS 的使用體驗必然是落后一個以上身位的。中國移動的飛信曾經也一度很流行,但大國企在和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公司的競爭中會怎樣一敗涂地也很一目了然了。
另外,使用 RCS 的身份驗證是完全基于電話號碼的,你需要一直支付這個號碼產生的電信賬單才能持續保有它,這對于低收入人群來說并不如 QQ、Telegram 這些基于賬號體系的 IM 那么友好。哪怕三個月不支付電信賬單,電話停機了,我也還是可以去花一兩塊錢去網吧登錄上去查看一下有沒有收到誰發的消息。
Google Messenger 也有網頁版,但它是需要通過手機掃二維碼來配對才能使用的,不能獨立運行,它只能轉發你手機收到的 RCS 信息,這臺手機必須持續充電、開機、插卡,才能保持這個網頁版正常運行。這樣的多設備體驗,甚至不如微信。
另外,國內的 iMessage 用戶想必都接受過澳門賭場的教做人,現在每年雙十一之前的淘寶商家促銷短信轟炸還都是純文本的,當RCS 統治世界之后,圖文并茂加短視頻的立體轟炸應該挺帶勁的。
中國的 5G 消息是個啥?
2021年1月25日,中國電信正式宣布旗下 5G 消息進入商用階段。資費方面,5G 消息個人接收免費,發送與現行短信一致,企業則按照不同消息類型分別收費。
而且似乎這個 5G 消息還對 5G 網絡有要求,在非 5G 網絡下發送可能會回落到 SMS/MMS。
從收費方式可以推測,5G 消息主要的使用場景還是企業對個人,企業通過架設聊天機器人,為個人用戶提供類似于微信公眾號/服務號的服務,包括購買機票火車票、點外賣等,好處是不需要額外的安裝、注冊、登錄的步驟,手機號碼實名制自帶的用戶驗證使得 5G 消息真正實現微信小程序「用完即走」的最初愿景。最近在各大應用市場上架了 beta 版 App 的數字人民幣,也是基于手機號來驗證用戶身份的,可以期待它被整合進 5G 消息的支付選擇中作為默認支付方式。
而個人對個人的聊天?毫無疑問,微信還將繼續占據絕對統治地位。
總結
這次的事件是美國的 Android 用戶在被 Apple 擠壓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反彈。
在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飽和,沒有了增量用戶的背景下,手機廠商之間的內卷達到了新高度。在硬件創新也日趨乏力的今天,用軟件黏性來保住存量用戶變成了廠商們不得不做的手段。從這個角度看,Apple 對 iMessage 的獨占態度也無可厚非。青少年群體本身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他們的過激行為不應完全歸咎于 Apple。2011 年發布 iMessage 的時候大家都很歡迎,終于不用忍受又貴又單調的短信了,十一年過去了,iMessage 并沒能在世界其他地方取得特別大的成功,而美國只是太特殊了,就像在其他很多事情上一樣。
而 RCS 作為 Android 陣營 OEM 廠商和系統提供商逐漸達成共識的 Chosen One 來對抗 Apple,想必也會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保持一定熱度。如果能得到運營商的積極配合,RCS 在全球取代 SMS 也是大勢所趨,就像 4G 取代 3G 一樣。
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