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俗話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在一個人風光無限時,自然會引來許多熱鬧和奉承。然而人的一生總會有起落,在一個人落難時,敢于伸手去幫你的朋友,那絕對是值得深交的知己。本文的主人公雖然在名氣上比不過許世友和王近山等,但其義薄云天的品質,一直備受
俗話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在一個人風光無限時,自然會引來許多熱鬧和奉承。然而人的一生總會有起落,在一個人落難時,敢于伸手去幫你的朋友,那絕對是值得深交的知己。
本文的主人公雖然在名氣上比不過許世友和王近山等,但其義薄云天的品質,一直備受人們的尊重。
紅小鬼出身的悍將
尤太忠出生在河南省信陽市的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自幼喪父的尤太忠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即使家庭艱苦如此,尤太忠和母親仍一直受到地主的欺壓。
因為不堪受辱,尤太忠在13歲時就離家參加紅軍。由于年齡太小,部隊并未接納尤太忠。尤太忠被拒絕后并未灰心,連續跟著紅軍部隊走了三天。
尤太忠的倔強感動了紅軍部隊的炊事班班長,這位班長認為尤太忠是一個革命的好苗子,就不斷跟上級求情。在炊事班長的堅持下,尤太忠如愿以償地加入了紅軍。
這個炊事班長是尤太忠革命事業的領路人,兩人之間的感情很深,尤太忠在某種程度上把這個老班長當成了自己的父親。
在尤太忠成為高級干部之后,曾想提拔這位兢兢業業的老班長,但被老班長拒絕了。在成為軍區司令之后,尤太忠沒有忘本,依然十分敬重這位老班長。
每次見到老班長,這個司令都要主動給老班長立正敬禮。尤太忠和老班長的故事感動了許多人,一時間曾傳為佳話。
老班長和尤太忠身上體現了我革命軍人身上那樸素的革命情懷和單純的革命理想。尤其是身處高位的尤太忠,他身上那種重視戰友情,不忘本的表現是性格自然流露。
長征路上差點走入鬼門關
在加入紅軍之初,尤太忠成為紅軍的一名幫廚。由于腦子靈活,手腳麻利,尤太忠很快就當上了徐向前的司號員。
由于在戰斗中表現勇猛,尤太忠在17歲時已經成為紅93師的青年干部,是紅四方面軍重點培養對象。
1935年,尤太忠跟隨部隊進行長征。長征路異常辛苦,前有強敵后有追兵。部隊要一邊進行戰斗一邊在雪山和草地中前進,后勤補給自然供應不上。
在惡劣的環境下,疾病開始流行。當時紅軍部隊基本沒有藥品,萬一有人生病,那幾乎就是被判了死刑。
當時尤太忠處于青春期,對食物的需求量大,但長征路上基本沒有吃飽的時候。長期的不良讓尤太忠患上了重病,在病情最嚴重的時候,尤太忠根本無法走路。
部隊首長看到尤太忠的情況,決定把他就近安置在老鄉家。當時部隊正處于數百里荒無人煙的草原,別說人家了,連飛禽走獸都見不到幾只。如果沒有別的辦法,看來尤太忠的生命就要在大草原上逝去了。
此時紅31軍政委詹才芳看到尤太忠可憐的樣子,好心地說:“這位同志還這么年輕,就這么犧牲未免可惜,給他一個馬尾巴拉著試試看吧。”
在詹才芳的鼓勵下,尤太忠勉強打起了精神,硬是被馬尾巴拉出了草地,生生從鬼門關撿回了一條命。
長征是漫長的,也是艱苦的。長征是革命隊伍的“煉丹爐”,能成功經過長征考驗的,都成為了中國革命的精華。
經過長征后,尤太忠對革命的信念更加堅定,在身心上都做好了為中國革命發光發熱的準備。
和老上級鄧小平、王近山情誼深厚
在抗日戰爭中,尤太忠被編入386旅,成為名將王近山的屬下。在“王瘋子”的教導下,尤太忠進步神速,逐漸走上了高級指揮員的崗位。在解放戰爭中,尤太忠是中原野戰軍6縱16旅旅長。
作為王近山手下的“三大金剛”之一,尤太忠的威名逐漸為人所知。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過程中,曾遭遇敵人的前后夾擊。
在危急之際,尤太忠的部隊成為后衛部隊。尤太忠的16旅在汝河岸邊阻擊國民黨長達一天一夜,為主力轉移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戰斗結束后,鄧小平對尤太忠的部隊提出了重點表揚。鄧小平說:“尤太忠是一員靠得住的戰將,是中野的有功之臣。”
在此之后,尤太忠相繼參加了襄樊、淮海、渡江等重大戰役,為新中國的建立了立下了汗馬功勞。為表彰尤太忠的功績,中央軍委在1955年授予尤太忠少將軍銜,尤太忠從紅小鬼成為了開國將軍。
在整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尤太忠長期和王近山和鄧小平一起并肩戰斗,三人產生了深厚的革命感情。對尤太忠來說,這種感情是質樸,不帶任何功利雜質的。
在動亂中與許世友成為戰友
許世友和尤太忠雖然都是紅四方面軍出身,在整個革命戰爭時期,兩人因為地位懸殊,加上所屬部隊各有不同,所以未有太多交集。建國后,兩人才逐漸有了交流。
兩人關系迅速升溫是在60年代的動亂時期。當時許世友雖然貴為南京軍區司令,但所在司令部經常遭到造反派圍攻。在危急之中,作為27軍軍長的尤太忠不顧阻力,親自帶人把許世友接到了27軍軍部。
許世友在27軍住了一個多月,成功地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在許世友走后,尤太忠也遭到了造反派的圍攻,持續不斷的騷擾讓尤太忠精神壓力倍增。在一次與造反派的爭辯中,尤太忠突然氣血上涌,犯了氣胸病。
許世友知道后,立即派出專家赴無錫進行救治。經過治療,尤太忠的病情才見好轉。不久后造反派再次圍攻27軍軍部,尤太忠不堪辱罵,再次犯上了氣胸病,并且有生命危險。
許世友聽到消息后非常著急,他馬上派出專機把尤太忠轉到上海救治。周總理聽到這個消息,也向上海方面發出指示,要特別關照尤太忠的病情。
經過五十天的搶救,尤太忠再次從鬼門關里走了回來。許世友知道后十分高興,特別安排尤太忠來到南京軍區療養。許世友在南京見到尤太忠時,顯得十分激動。
兩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許世友高興地笑著說:“醫院那邊雖然下了幾次病危通知單,但我許世友相信你不會就這么走了的,因為你舍不得我!”
說完之后,這對剛剛經歷過生死的老戰友緊緊抱在了一起,老淚縱橫。許世友在一次回家探親時,看到自己母親依然在農村過著艱苦的生活。
突然悲從中來,孝順的許世友覺得自己沒有盡到為人子的義務,所以十分自責。在母親去世后,許世友特意申請自己要葬回老家,陪伴自己的老母親。黨和政府十分感懷許世友的孝心,便同意他的請求。
在知道許世友將要舉行土葬之后,尤太忠為了讓自己的戰友能安眠于地下。不顧許多流言和非議,特別派人前往廣西,購置了兩棵百年楠木。許世友在1985年去世后,就安眠于尤太忠所贈的楠木棺材中。
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尤太忠此舉完全是出于感情。因為兩人在特殊期間相互扶持,尤太忠的命也是許世友救下來的。
共同經歷了生死的兩人,在感情上自然超越普通感情。能在人生的動蕩歲月找到一個懂自己的知己,這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迎回老上級王近山
王近山也是紅小鬼,因為在戰斗中抱著敵人一起跳下山崖,所以人送外號“王瘋子”。
王近山打仗勇猛,善于動腦,是我軍著名的猛將。王近山在抗日和解放戰爭中功勛卓著,在建國后被授予中將。
和《亮劍》中的李云龍一樣,王近山能打仗,也能惹事。在建國之后,王近山和自己的小姨子發生了曖昧關系。
妻子無法接受自己的妹妹和丈夫產生曖昧,就把王近山的生活作風問題向軍委做了舉報。在調查中,王近山沒有隱瞞和小姨子的事情,并向組織提出了離婚申請。
高級干部的作風問題是十分嚴重的大問題,黨中央十分重視這件離婚案。最后這件事甚至驚動了毛主席,在毛主席的批示下,王近山被開除黨籍,軍銜由中將降為大校。
處理結果出來后,王近山的名聲和家庭迅速破裂。他的兒女因為憎恨他的出軌,紛紛站到了母親一邊。
而原本對王近山信誓旦旦的小姨子因為忍受不了輿論的壓力,在不久后就離開了他。王近山轉業到河南,當上了黃泛區農場的副場長。
王近山被處理的消息傳到尤太忠那里,他又開始為王近山感到擔心。那時王近山雖然才40出頭,但是他的身體在戰爭期間留下了許多老傷,連蹲下都很困難。
尤太忠認為王近山雖然犯了錯誤,但是這個處理也太重了。1969年,他向許世友說出了王近山的情況,并表達了自己想要讓王近山回到部隊的想法。
許世友認為黨中央處理的人,很難會有變動。當時我國國防環境十分惡劣,蔣介石趁著美國大舉進攻越南,不斷叫囂著要反攻大陸。
而蘇聯不斷在我國北方邊境屯兵,給我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當時全國都在深挖防空洞,準備應付蘇聯的入侵。在思考之后,許世友認為可以通過備戰讓王近山復出。
在中共九大期間,毛主席和許世友在聊天。在聊到中蘇邊境問題時,許世友趁機說:“我們現在都在準備打仗,打仗需要良將。王近山是一個非常能打的戰將,之前對他處理太重了,能不能讓他重回部隊?”
毛主席聽到許世友的提問后,過了一會才回答說:“王近山我當然知道,但哪個軍區想要他啊?”許世友馬上回答說:“我們南京軍區要!”看到許世友如此肯定,毛主席點了點頭,表示同意許世友的看法。
不僅如此,毛主席還把同樣犯過錯誤的周志堅中將也放回了部隊,尤太忠的一片好心做了兩件好事。王近山在收到命令后,既激動又好奇,因為他很想知道,是誰讓他回到了自己心愛的部隊。
1969年的一個夏夜,王近山一家慢騰騰的從火車上下來。此時王近山雖然已經是軍隊人員,但現在畢竟不如從前,所以王近山沒通知老戰友,也不指望誰來接站。
王近山的火車在到達南京時已經是半夜,他一下火車,就發現三位正軍級干部已經齊整地站在月臺上,在跟他敬禮呢。
王近山定睛一看,原來是現任27軍軍長尤太忠、南京軍區裝甲兵司令員肖永銀和60軍軍長吳仕宏三人。看到自己曾經的下級已經成為了重要的領導干部,王近山又驚又喜。
故人相逢,總有說不完的話,在回招待所的路上,尤太忠等人不斷問候老首長過去幾年的經歷。
聽到老首長吃了不少苦,尤太忠心里特別不是滋味,他讓招待所人員多炒幾個小菜。就這樣,四個戰友敘舊到了天亮。
當時王近山雖然回到部隊,但在職銜只是一個中級軍官。在當時的氛圍里,主動接觸過這些犯過錯誤的人,會受到很多的壓力和指責。
重情重義的尤太忠根本不在乎這些世俗眼光,也不愿意去計算這種利害關系。尤太忠有著自己的信念和原則,這個原則在他去世之前都沒有改變過。
王近山的復出是尤太忠積極運作的結果。在王近山去世之后,尤太忠還在王近山的傳記里寫下了一篇充滿感情的文章。
當時尤太忠早已經成為上將,其職位和軍銜早已超越自己的老首長王近山。尤太忠雖身居高位,卻依然不忘自己的戰友。
不顧壓力 給鄧小平送煙
動亂期間,不僅是許世友和尤太忠受到沖擊,尤太忠的另一個老上級鄧小平也受到了沖擊。
鄧小平在動亂開始后,一度當被下放到江西的一個農場進行勞動改造,直到1973年才回到北京。
在回到北京后,鄧小平依然身背著“走資派”的身份。許多以前的老同事和老部下見到鄧小平依然沒有平反,紛紛對他敬而遠之。
尤太忠來到北京開會,趁著開會的空隙去看望臥病在床的李達將軍。在聊天中,李達和尤太忠談起了過去的往事,話題自然提到了過去的老戰友和老領導。
李達問尤太忠說:“老尤,你知不知道鄧政委已經回到北京了?”
尤太忠聽到這句話喜出望外,他馬上問道:“我不知道,這是啥時候的事情?”
李達說:“就在這幾天,剛回來,要不改天一起去看望鄧政委?”
尤太忠聽到這里,斬釘截鐵地說:“不用改天,明天就去。”
當時鄧小平剛回到北京,中央也沒有對鄧小平做任何的安排,他的前途并不明朗。1973年是四人幫集團活動最為猖獗的時期,在四人幫的迫害下,鄧小平依然沒有擺脫那些大帽子。
在當時,任何主動接近鄧小平的人,都會被被扣上大帽子。到了第二天,尤太忠和李達、蘇振華等人一起來到了鄧小平的住址。
在見到鄧小平后,三人依舊按照軍禮,向鄧小平致敬。鄧小平尤太忠等人的出現感到十分驚訝,他疑惑的問道:“你們怎么敢來找我?”
尤太忠熱情地說:“我們來看看老政委,有什么關系嗎?”鄧小平聽到這些話感到十分高興。便從口袋里掏出一些散煙,想要招待這幾位關心自己的老部下。
鄧小平喜歡抽煙,尤太忠是知道的。在臨來之前,尤太忠就在口袋里備好了中華煙。但是鄧小平先把煙拿了出來,尤太忠就不好拿出中華煙了。
尤太忠拿著鄧小平的煙抽了一口,才發現鄧小平這煙質量很差,為此尤太忠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回去之后,尤太忠馬上買了5條上好的中華煙,親自送到了鄧小平的手里。鄧小平看著尤太忠,奇怪的問道:“你怎么又來了?”
尤太忠也沒說話,拿出了自己買的中華煙,拆了一包給鄧小平點上。作為好煙之人,鄧小平已經好幾年沒抽過好煙了,這無疑是一種折磨。在抽到中華煙之后,鄧小平不禁感慨道:“好久沒抽到這樣的好煙了!”
尤太忠雖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鄧小平的境況,但是他敢于頂住壓力,給自己的老領導送煙,不失為一種壯舉。
尤太忠所送的東西雖然分量輕,但是能夠溫暖老領導的心。這體現了尤太忠雖然是個武將,卻有著不輸女人的細膩心思。
從給許世友贈棺木,替王近山接風,再到給鄧小平送煙。筆者不禁感嘆,尤太忠將軍幾乎堪稱完人。在戰場上,尤太是忠勇猛無畏,值得信賴的虎將。
在與人相處中,尤太忠是那個以情動人,急人之所急的好戰友。無論是職場和感情,尤太忠對人對事的處理方法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文/南宮欽
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