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95年,一位來自東北的老漢推開了翰海拍賣公司的大門,老漢開門見山地說到,自己帶來了一幅宋代的的"文物",也是故宮里流失的藏品。要知道文物,之所以珍貴,不僅因為它凝結著人類無差別的勞動成果,便于后人研究與科考,又或許是承載
1995年,一位來自東北的老漢推開了翰海拍賣公司的大門,老漢開門見山地說到,自己帶來了一幅宋代的的"文物",也是故宮里流失的藏品。要知道文物,之所以珍貴,不僅因為它凝結著人類無差別的勞動成果,便于后人研究與科考,又或許是承載了時間, 歷史的沉淀, 歲月的洗禮讓它們變得彌足珍貴。
而故宮博物館的前身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明清皇帝及家人居住的地方,里面的奇珍異寶更是數不勝數,但民間也有不少對奇珍異寶的仿制贗品。于是拍賣公司的專業人員立馬開始鑒定,老人不慌不忙。
經過一系列專業鑒定后確認,老人帶來的東西確實是真品。而后老人開價要800萬,并說之所以要這么多,是因為他家一共有七個子女,加上他一共八口人,每人剛好一百萬。事實上,在東北當地文物局得知老人手里的寶貝后,也曾找到老人并愿意以一萬塊錢的價格回收,但老人八百萬且絲毫不讓步的報價,讓文物局望而止步了。那么,這幅畫作到底是哪一時期的國寶呢?
這幅畫就是出自北宋著名畫家張先之筆的《十詠圖》。所謂唐詩宋詞,宋代在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戰亂之后,在文化方面標新立異,另辟蹊徑,宋詞與繪畫層出不窮,百花齊放,空前繁榮。這幅《十詠圖》就是誕生在北宋的一幅山水人物畫,結合社會背景,將人物志趣娓娓道來。畫幅是絹本,淡設色,縱52厘米,橫125。4厘米。
相傳是張先先生耄耋之年, 閑時翻閱父親生前所作的詩詞,其中一首七律詩《吳興太守馬大卿會六老于南園人各賦詩》最末一句"他日定知傳好事,丹青寧羨洛中圖"深受感觸,相關詞賦有整十首,因此畫了這幅《十詠圖》。這位江南才子也一定想不到,自己晚年的一幅畫作竟會深受后代名人雅士的喜愛。
本幅畫畫前引首有清朝乾隆皇帝弘歷手寫“誦芬寫妙”四字,拖尾處有南宋陳振孫,元顏堯煥、鮮于樞、脫脫木兒四跋,畫中有北宋孫覺一跋了有南宋賈似道“悅生”、“秋壑”、“秋壑玩賞”等印,明初期“典禮稽察司印”半印,清乾隆、嘉慶寶璽十余方,還有溥儀印三方。宋代丞相賈似道,明洪武內府,外加清朝三位皇帝都將它視為珍寶,幾百年來倍受名家褒贊不說,更是被歷代皇室收藏。據說這也是慈溪太后最喜歡的一幅名畫了,就連末代皇帝溥儀逃難路上都帶著,可想而知是真心喜歡和珍惜,妥妥的皇宮寶物。
但由于歲月變遷,千百年來朝代更迭,加上清朝后期國家動蕩,戰爭頻發,我國丟失的文物不計其數!這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所說的《十詠圖》!那么,《十詠圖》到底經歷了哪些,以至于一直流落民間呢?
二)
謎一樣的歷史,謎一樣的北京紫禁城!這座飽經風霜與兵燹的皇宮,見證了數百年以來這個國家走馬燈似的權力更迭。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近三百年的封建統治,同時也結束了中國的帝制時代。皇宮不再是一個安全的后花園,但末代皇帝溥儀卻仍被允許保留帝號,并繼續住在紫禁城內。這一時期,也被稱為"紫禁城的黃昏"。
雖然據《清室優待條件》中規定:“故宮中的古物,清室只有使用權,不得變賣、抵押。” 但沒有了往日的權利與財富,溥儀就轉而開始設法典當古董來繼續奢靡的生活,為了轉移宮內的財產和古董,他假借召兩位兄弟進宮陪讀的名義,委托兄弟二人變賣部分文物換取錢財。其實當時皇室每年可以拿到400萬兩白銀,用作生活開銷,也保留了很多宮女太監來照顧這些皇室貴族,很大程度上顧及了皇室的臉面。可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對于打小長在皇宮的皇帝來說,一年400萬兩遠遠不夠,甚至命令宮女太監典當文物古董,換取白銀。
動蕩時期的皇宮里早已人心渙散,許多太監開始設法盜竊古董首飾,拿去變賣,有的甚至專門做起了古玩生意,導致許多文物流落民間。
1924年,馮玉祥率軍打入北京,把溥儀從紫禁城里趕了出來。但溥儀在他攻入北京之前已經做足了準備,他已經將宮中的一些重要的國寶,以賞賜的名義偷偷運出了宮。《十詠圖》也在此列。它被溥儀以賞賜其弟溥杰的名義帶離了皇宮。離開皇宮的溥儀窮困潦倒,只能遣散剩余的宮女,獨自逃往天津。再后來被日本人擄去做了傀儡皇帝。溥儀在擔任偽滿洲國皇帝的時候還隨身攜帶過這幅作品,最后被保存在長春還算安全的小白樓里。
一方面外來侵略者明目張膽地掠奪,另一方面戰爭形勢越發嚴峻,人們也無暇顧及文化生活,很多文物就這樣失蹤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軍漸漸撤出中國。而偽滿洲國的皇宮里,溥儀早已倉皇逃跑,剩余的太監侍衛們開始大肆瓜分和哄搶文物,這幅《十詠圖》也就從此流落民間,不知所蹤。這一丟就是半個世紀!
直到1995年北京瀚海拍賣會上,一位東北老漢小心翼翼拿出這幅畫 ,在場的文物鑒定專家激動震撼之余,又驚又喜,幾經鑒定,這幅畫作的確是北宋名畫《十詠圖》!是一幅可與《清明上河圖》相媲美的絹本設色畫。這樣一幅名畫作怎么會遺落在這位東北老漢手中呢?
為了進一步鑒別這幅《十詠圖》,東北老漢也多了一個心眼,他也深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老漢來到北京最大的古文玩字畫交易市場,找到一位比較信任的專家秦先生——我國書畫,碑帖等方面的鑒定專家秦公,秦公滿懷期待打開畫卷,如獲至寶!這不就是失傳已久的《十詠圖》嗎!其實當他打開畫卷的時候,直接就驚呆了,出于文物工作者的敏銳直覺,秦公撫畫的手開始顫抖,他很有把握地告訴持畫人:你這幅畫,極有可能是著名的《十詠圖》,是北宋詞人張先根據其父張維所作的十首詩而繪出的畫作!秦公越說越激動,就在這時,持畫人連忙收起畫幅,借故離開。
秦公心急如焚,這樣一件傳世之寶,要是不能妥善收藏,很可能就損失了一件國寶!后來秦公再次翻閱資料,再次敲定這幅畫作就是真跡!我國書畫鑒定專家“五老”最終也做出一致結論,老漢的“傳家寶”就是消失半個世紀之久的著名畫作《十詠圖》!那么老漢又是從哪獲取的這件國寶呢?
三)
原來,老漢的祖輩曾在宮中當差,還是溥儀身邊的帶刀侍衛,這幅畫作是家里祖輩歷經艱辛謀到手,后來作為傳家寶代代相傳,到老漢這一輩,生活十分拮據,老漢考慮到自己的身體情況,家里子女眾多,為了更好的生活,也為了給孩子們留些遺產,老漢打起了這件傳家寶的主意。可是一幅名畫,總不能每人一塊分了吧,那不是暴殄天物嘛,最終家人商議還是出售給國家吧,一來寶貝不至于摧毀掉,二來這算是一份“祖業”,若是用來改善生活,也算是為后代謀了幸福。
1992年,老人帶著《十詠圖》來到國家文物局,表示可以800萬的價格賣給國家,別說是上世紀90年代,就是21世紀的今天,800萬都是妥妥的巨款,別說普通人無法想象,對于國家的一些文物保護單位,也覺得無法接受。專家們紛紛趕到現場鑒定,確認是北宋名家真跡,震驚之余又嗤之以鼻,紛紛建議老人1萬元賣給國家,當時萬元戶都不是很多,改善生活還不是綽綽有余的!而且也算做了一件利國利民的差事,老人考慮到自己諸多子女等著瓜分家產,這幅畫本身就又是一件價值連城的作品,想想與自己期望的價格,就這樣出手還是實在太虧,所以放棄了出售,還拜托文物局工作人員一路護送,小心翼翼地帶著《十詠圖》回家了。
這位東北老漢也算是因為家有國寶的事紅了一把,而且是“黑紅”。老人天價賣國寶的新聞很快在當地傳開,要是放在現在,怎么也得成個人氣網紅。對于這件事,小編還是覺得不能道德綁架別人,畢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人也是生活所迫,不想辜負先輩的一番心意,如果因為一幅名畫,能讓后代家人過得舒坦一些,又有什么錯呢? 事實勝于雄辯,三年以后的一場拍賣會,或許讓當時的文物局后悔不已。
1995年,老人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身體也每況愈下,用錢的地方也越來越多。他再次遠赴北京,委托瀚海拍賣公司將這幅畫作拍賣掉。當時國內著名的幾位文物鑒定專家都在場,對于確定真跡的北宋著作,前來競拍的私企、收藏家、文玩愛好者絡繹不絕,國家更是格外珍惜,怎么會讓歷代著作再次流失呢?因此直接撥款由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購,也算是讓文物物歸原主。只不過比老漢先前預期的價格高了一倍多,故宮博物館多付了1180萬才買下這幅《十詠圖》。令人感動的是,這幅《十詠圖》幾經流離失所,最終卻完好無損地回歸,也許是經歷得多了,反而還增添了幾分滄桑的味道。
說起來,《十詠圖》拍賣事件也十分具有戲劇性,三年之差,800萬漲價到1800萬,如果當時國家文物局直接給了老漢這800萬,也就是省了后來的1000多萬元!不得不說,這位東北老漢的做法還是夠理智的,如果當時為了一萬元交出國寶,也就沒有后期的豐厚利益了,同時《十詠圖》的拍賣故事也反映出國家不惜一切代價,最大限度來保護文物的決心!
回到這幅畫作,看得出文物與歷史的關系真的是相輔相成的。首先宋代官方不抑商,百姓也不覺得做買賣丟人,格外注重經濟發展,人民有了錢,業余生活自然變得豐富而多彩。地域發展方面,極大程度地開發了南方地區,文化的交流,經濟重心的轉移,實現了空前的繁榮。加上宋代皇帝注重文官,賦予知識分子極大的社會榮譽感和責任感,使得當時社會和諧太平,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相信那時候人民的幸福指數還是頗高的。這一點,《清明上河圖》跟《十詠圖》都給了我們答案。
《十詠圖》和《清明上河圖》一樣,都是北宋時期的著名作品。張先的《十詠圖》與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還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作者以精致的手筆巧妙地描繪出北宋時期的人文景觀,其完善度、觀賞度都令人嘆為觀止,為后人研究歷史動態提供了諸多便利。如果說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北宋時期的經濟情況,那么十詠圖便是對北宋時期人們文化娛樂生活的細節描繪。
比起《十詠圖》,《清明上河圖》更是顛沛流離,相傳5次進宮4次出宮,還差點被末代皇帝溥儀帶去日本。好在它們如今是待在故宮博物館里了,也算是完璧歸趙,到今天更算得上是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如今走進北京故宮博物館,數不清的和璧惰珠,仿佛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謎語,訴說著從前無盡的過往與滄桑。《十詠圖》泛著自然古老的土黃色,如靜如動,氣勢幽雅而不失恢宏,格外引人注目。畫中山水交相輝映,有樓閣欄桿,村莊茅舍、樹木花草,畫中人物或撐船吟唱,或吟詩作賦,對弈閑談。視覺效果非常飽滿,行云流水般勾勒出當時的盛世景觀。
都說亂世黃金,盛世古董。在人們食不果腹的戰亂時期,黃金絕對是便攜又實用。而在當今太平盛世,古董文物卻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畢竟它們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又承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也許還有很多文物,就靜靜地沉睡在中國的某個角落,也或許就像這幅《十詠圖》一樣被妥善保存,未來某天,也會洗去鉛華,重新問世!
滾滾歷史長河,時間湮滅得了肉體,卻很難抑制得住精神。目前我國故宮博物館收藏了近400萬件文物,它們來自于不同時期,見證了或長或短的朝代更迭,承載著不同的歷史故事,也必將繼續講述屬于中國的文化故事。
無論如何,敬畏歷史,感恩先輩,為我們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時代畫卷,也絕對是留給后人的一筆豐厚財富。
張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