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關于十二章紋在周朝天子祭祀的冕服所采用的“玄衣編裳”上便繪有十二章紋。在秦漢之后,封建統治者為了表現自身的合理性以及維持封建統治的穩固性所指定的詳細、繁瑣的封建禮儀,同時也將十二章紋標志成只有封建統治者才能享有的獨特標記。如在故宮博物院館藏
關于十二章紋
在周朝天子祭祀的冕服所采用的“玄衣編裳”上便繪有十二章紋。在秦漢之后,封建統治者為了表現自身的合理性以及維持封建統治的穩固性所指定的詳細、繁瑣的封建禮儀,同時也將十二章紋標志成只有封建統治者才能享有的獨特標記。如在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乾隆藍色緞繡彩云金龍夾朝袍、明黃色緞繡彩云黃龍夾龍袍、乾隆黃紗繡彩云金龍吉服袍及大紅色綢繡八團龍鳳雙喜錦袍等,都裝飾有十二章紋。
十二章紋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化體制中帝制時期在服飾上等級區分的一個符號,是中國古代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的十二種紋飾。可推測十二章紋的原型應該是中華大地上各個部落的騰,而圖騰是當時的部落人將某種植物或動物當作是自己部落的守護神,是自己部落的祖先。
十二章紋應該是在炎黃統一華夏文明之后再逐步發展建立起來的,十二章紋也隨之由原來的單個圖騰組成,成為統治者表示身份與穩固政權的工具。同時 也展現了在炎黃子孫對自然的崇拜、対融入自然的向往。
在中國古代,服飾衣著標志著人們身份的不同,不同的服飾在除了裝飾的基本職能之外還體現岀了著衣者身份的貴賤。服裝的布料、顏色以及衣著上的配飾圖案等都表現了這點。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轉變,附著在服裝上的紋飾除 了標志人們身份,也更融入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情懷、政治思想與哲學觀念。
在古代中國,封建時代的等級制度與禮儀制度都完完整整地表現在了服飾之上,無論是服裝的材質、顏色、紋飾、款項都有明確嚴格的要求以區別身份貴賤。而十二章紋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展現出了她獨居特色的哲學文化、歷史意義和身份地位,成為當時的一種特殊的政治符號。十二章紋 在中國歷史上的出現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必然一必然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印記。
為何清代后妃吉服上繡有十二章紋
1.十二章紋中的“道之合” 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上文提到的人類對自然的敬仰之情與共生之盼更是被包含其中。《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并立起來,并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 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同時也表現出了人與天、地是不可分割的,天、地是人學習,效仿的榜樣;人只有順應了天之道才能利而不害,才能治國治民,才能避免爭斗而獲得利勢。
天人合一的突出特征是人的存在與自然的存在互相包含:人化于自然之中化于天下大道之中, 自然也融化于人之中,與自然、天之道結合一起; 同時這里的自然又不僅僅是我們所理解的大自然,這里的自然亦包含了一種事物常態的順勢發展,自然前行的狀態。
筆者認為,在封建時代帝王心目中,如若能達到如此天人合一之境界,能領悟天之道而達成天下之勢自然是最好不過的。故而十二章紋不僅僅只作為裝飾的存在,更是囊括了封建帝王對此深深的期盼以及向往。道家天人合一、一體自然的美學觀點也順其自然地被各朝帝王所接納。
《道德經》有言,雖然沒有名稱,而且很樸實。雖然小,但卻超于天下,沒有能夠支配它的。君王若能守道,則天下將自服,天地陰陽相合,自然風調雨順。人們沒能分配均勻的它能讓其自然均勻。因為有了萬物,所以需要名稱分辨他們。
而能分辨了就要知道適時而止,知道適時而止就能免于滅亡。道為天下的歸宿,就像江海是所有河流的歸屬一樣。十二章紋的設計出于自然,取于騰,謂之如神,源于天道。如果君王能如十二章紋所示,則守住了道,就不會違背道的運行,不會過分要求,知道適可而止,天下萬物就會自然的服從于他。
十二章紋中“日”、“月”、“星”、“山”是人們在大自然中都能看到的,是自然出現的。同樣也是受中國古人敬佩以及尊崇的神明,將此縫制于祭祀冕服之上,在古人看來可以拉近與神明之間的距離,也更能領會神明之意,表現人與自然融合的意思。
“天”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表現的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的存在;賦予人類命運的存在;是人們敬畏的對象;是主宰人類一切乃至朝代興衰的存在;是賜予人類本性的存在。同樣也可認為是“自然” 的化身。
自然在古人認為是一個大天地,而人則內有一個小天地,只有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使得這大小兩個天地融為一體,順應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相互和諧才能達到長存的境界。而在帝王心中,何人不希望自己所建立的王朝長存于世。“天”既然是主宰朝代興衰的存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自然也成為了各朝各代帝王所追求的理念,而十二章紋也正印證了這一觀點。
2.十二章紋印證了中國古代的儒之禮
中國人除了受到道家文化影響,更多地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人倫和諧觀也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為人處世,其所推崇的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做人的根本,此八德對中國人的影響深遠。
作為中國封建時代的主流文化思想,其表現岀的文化含義自然也是被封建帝王所重視的。這同樣在十二章紋中也有所表現。在中國諸多朝代中,都是采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維方式,家就是國, 國就是家,就像前文提到的十二章紋的寓意,雖然沒有完全脫離宗教神學,但已經很明顯地在重視人的作用,禮的教化。
在古代帝王眼中,他們異于常人,身為真龍天子、一國之君,在祭祀之中對于神明以及先人更是不可不敬,既然是作為皇帝專屬的紋飾,自然要對帝王身份的特殊性有所表現:“華蟲”示其文麗, “藻”則表其潔凈,以現帝王之異。而“火”是人類文 明的標志,“粉米”則是人類生存之基本,從而彰顯 應對帝王之禮,應以尊重。
明清時期的龍袍則表現團龍居中的樣式,以中為美,后妃的禮服和華服也基本相似。如清朝官服上的補子寧可一分為二都不愿破壞其居中之美。十二章紋中的龍和華蟲、藻和粉米、紙和級等,其也有明顯或模糊的對應關系,這也印證了儒家的“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的中庸思想。
3.象征著當時統治者的精神世界
宗彝,是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而應用于服飾上的。在此宗蜉是作為一種“神器”,承載著本民族歷史和文化的“重器”,是國家神明尊嚴之所托。因其上面常常飾有虎和蟲隹兩種動物的形狀,所以常以宗彝作為虎和難的代稱。雄,也就是長尾猿,在后代帝王的服飾上宗彝都繪為虎和長尾猿。
這種象征著威嚴的華服和吉服多用于皇帝的衣服以及皇后和四妃的華服。
總結
“十二章紋”作為一種具有特定文化內涌的符號,具 有極其濃厚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意識,從內容來看.它們涌蓋了原始人類繁衍生息的方方面面,蘊蔵著神秘無限的玄機,在原始社會,誰掌握它誰就成為天地萬物之間的主宰。為此.“十二章紋”就成為凌駕國民之上的最高權力的象征。
在特定思想變辜的西周時代,“十二章紋”成了儒家實施“禮教”的更要手段。成為王權政治的象征,是“昭名分,辯等成”的標志.在以后的數千年中成為帝王 “不可一視”的專用圖案。研究它,對于我們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發生、發展的軌跡有著現實意義。
十二章紋樣雖然不是在一個時期形成的,但它涵蓋了先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各種紋樣都是為了先民和社會的需要而創造或采借的,也向我們傳達了上古先民對自然、社會、生殖的認識和希望能掌握的強烈愿望。
十二章紋樣是博大精深的祖國文化在服飾文化方面的一個具體體現,我們對十二章紋樣的研究探索正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祖國的服餉文化,讓祖國文化的百花園中的這朵奇葩開得更艷麗多姿。引用了當代時尚生活中對于傳統的再創造,最 后說明我們學習傳統,體會傳統,最后要努力進行發揚、傳承和古為今用,老樹也能開新花。
十二章紋作為一種特定文化的符號,其中蘊含著諸多神秘的內涵在中國的古典文化中,誰能掌握十二章紋便能成為萬物之主宰,因此十二章紋 也便成為了最高權力的象征,同時也代表著儒家施行“禮教”的重要手段。
站在道家的角度上,它的存在又是體現了各朝 帝王對天人合一思想的追求,對其王朝長久留存于世的期望,順應自然,領會“天”意,希望得到 “天”的庇佑,雖然在十二章紋中,汲取道家更多的是“天”, 儒家的是“禮”,但同樣也表現了古代帝王對道家與儒家其哲學思想與美學思想的接受及應用,對王朝統治及自身權利永久掌控的期盼。
馬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