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十四年前,小伙伴把他手機的電池拆下來說是這比亞迪制造的,我還一臉驚訝。那時年少的我對于比亞迪的印象就是偶爾在上學路上能看到的比亞迪F3。萬萬沒想到一個汽車品牌還會去倒騰電池。但事實證明,當年的我孤陋寡聞了,人家比亞迪可是做電池起家的,后來收
十四年前,小伙伴把他手機的電池拆下來說是這比亞迪制造的,我還一臉驚訝。那時年少的我對于比亞迪的印象就是偶爾在上學路上能看到的比亞迪F3。萬萬沒想到一個汽車品牌還會去倒騰電池。
但事實證明,當年的我孤陋寡聞了,人家比亞迪可是做電池起家的,后來收購了秦川汽車,造出了第一輛車比亞迪F3之后,才正式進入汽車行業(yè)。 所以也不難理解,比亞迪目前既是最會造汽車的電池廠商,也是最會造電池的汽車廠商。然而,比亞迪的精髓并不只是在電池,2019年全年,比亞迪的研發(fā)費用為56.29億元。如此龐大的一筆費用,相信能讓工程師們在保證車輛的基本面之后,再玩玩科技和設計了。
所以昨天試駕比亞迪全新車型宋PLUS之后,這款車還挺有意思。新車預售價11.88-14.68萬元,早前已經在成都車展亮相,有望于9月份上市,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外觀:活用“龍”的元素
上高中的時候,家里給我買了人生的第一臺手機:諾基亞6220i,S60智能系統(tǒng)、500萬像素帶補光燈的攝像頭,售價卻只需要1800。與諾基亞N系列相近的配置,但價格卻只是一半,算下來性價比相當高。 然而,手機到手之后,問題就陸續(xù)出現了,先不說這款手機的外形不咋地,然后外殼掉漆、按鍵失靈、電池續(xù)航短,各種問題頻繁出現。我人生中的第一臺手機讓我意識到,想要品質感,得付出成本。
看似玄學的汽車設計,同樣有門檻,比亞迪近年來在設計人才方面的補強,確實讓旗下車型的設計水準提升了不少。全球設計總監(jiān)艾格、全球外飾設計總監(jiān)洛佩慈、全球內飾設計總監(jiān)米開勒三位設計大師聯手打造的宋PLUS,外觀上應用了很多中國人比較熟悉的“龍”的元素,挺有意思。
前臉采用了最新的Dragon Face設計,標志性的六邊形大嘴中網內部還采用了橫條式的點陣式填充,觀感霸氣。中網上部通過鍍鉻飾條與左右兩側造型如“龍爪”的LED大燈相連,形成更加一體化的造型。
側面能看到一條頗具律動感的腰線,據說這條腰線的設計靈感來源于龍在飛翔時的翩翩起舞的龍須,有韻味。車身尺寸方面,宋PLUS的長寬高為4705*1890*1680mm,軸距為2760mm。從軸距的長度來看,已經達到了B級SUV的標準。
有意思的是,宋PLUS的高寬比是0.89,一般來說SUV的高寬比都在0.9或者以上。更小的高寬比,意味著從正面來看的話,宋PLUS會顯得更加扁平、寬大。這有利于營造出霸氣且更具運動感的姿態(tài)。
內飾:用料不錯但人機工程一般
三年高中寒窗苦讀之后,考上了自認為不錯的大學,而手機,也從當年小屏幕機械按鍵的諾基亞,進化到大屏觸控的安卓和蘋果。我也在高考放榜不久后,獲得了來自父親的獎勵:一臺HTC G14。在臺手機上面,我第一次感受到用高靈敏度的觸控電容屏玩水果忍者有多爽。
那一年是2012年,安卓和蘋果兩大智能手機陣營開始瘋狂生長,小米、華為紛紛入場,僅僅是一年的時間,校園里、街道上,已經人手一臺大屏觸控的智能手機。 也正是安卓這個開源的平臺,為汽車的多媒體系統(tǒng)帶來更多可能性。
比亞迪Dilink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打造出來的智能網聯系統(tǒng):一塊可以旋轉的中控大屏,觸控靈敏度和褲袋里的智能手機相當,支持安裝第三方應用,以致于可以在車內用大屏來玩“吃雞”。說白了,就相當于在中控臺上放了一塊安卓平板,你能想到的功能,它幾乎都可以實現。
然而Dilink已經是比亞迪車型的標配,在宋PLUS上面能看到這塊大屏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在11萬以上的售價區(qū)間里,消費者已經對內飾的質感開始有要求,所以宋PLUS有必要在內飾設計方方面顯山露水一番
懸浮式設計是宋PLUS內飾中常見的元素,中控臺通過黑色面板和銀色飾條的結合,中間輔以31色氛圍燈,營造出中控面板的懸浮視覺。除此以外,擋把前方的區(qū)域有一個懸浮的儲物架,前排座椅的頭枕也采用了中間懸浮鏤空的設計。車內關于“懸浮”的設計隨處可見,既能營造出一定的時尚感,又不至于太過天馬行空,力度剛剛好。
但必須要提一下的是,在座椅的人機工程學設計上,宋PLUS似乎沒有那么用心,主駕駛坐姿是比較奇怪的,整體坐姿偏低,而且手握方向盤的姿態(tài)也不夠自然,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坐姿。在座椅人機工程學上面,還有提升的空間。
除了整體的設計以外,新車在細節(jié)設計上的小心思也不少,譬如車內隨處可見的漸變色元素,座椅、方向盤這些皮革包裹的部位都采用了漸變色的面料設計,看起來很有特色。
副駕前方有一塊LED顯示屏,除了可以顯示天氣等信息以外,還能夠在多媒體系統(tǒng)中設置顯示特定的文字內容,簡直就是一件妥妥的表白神器。
但最有質感的細節(jié),要數門板和中控臺上面包裹的麂皮材質,成員手觸之處基本都為麂皮材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翻毛皮,質感柔和細膩,較為討喜。
比亞迪在營造內飾科技感方面的造詣是不用懷疑的,有趣的是在宋PLUS身上還能看到比亞迪細膩的一面,這些小細節(jié)的驚喜,其實就是比亞迪新車肉眼可見的進步。
動力:輸出不弱但匹配欠火候
在HTC G14之后,我陸陸續(xù)續(xù)換了幾臺安卓手機,有酷派的,有LG的,也有小米的,但最后,我還是咬咬牙,選擇了一臺iPhone 8 Plus,這臺手機也是我工作后使用時間最長的一臺,兩年了,現在用著感覺性能和流暢度都挺滿意。
然而車和手機不同的是,汽車是大宗消費品,一般不會一兩年就更換,所以最好在選車的時候就挑選出適合自己的車型。其中,這臺車動力系統(tǒng)的性格與你的個人喜好是否吻合,尤其重要。宋PLUS的動力系統(tǒng),就是那種適合大多數人的性格。
新車搭載代號為BYD476ZQD的1.5T發(fā)動機,雖然排量和宋Pro上的發(fā)動機一樣,但是在動力輸出方面會更加激進一些。宋PLUS也是首款搭載這副發(fā)動機的車型,其最大功率為185Ps,峰值扭矩為288N·m。傳動系統(tǒng)方面匹配7速濕式雙離合變速箱。
本次試駕的體驗的時間不長,但也能初步窺探宋PLUS的機械素質。雖然是雙離合變速箱,但換擋的動作相對柔和一些,而且油門前段的響應不會十分敏感,所以日常開起來不會有太大的壓力。但另一方面,這也是為了平順性而犧牲了換擋速度,如果你開車是急性子,可能會比較難受,因為前段油門響應慢,踩下一半油門都不會立刻響應加速。
如果你深踩一腳油門的話,也需要變速箱一些時間來完成降擋動作之后,會迎來動力的小爆發(fā),中段的動力輸出還是較為充沛的。這樣的設定某程度上對于家庭用戶來說也是好事,因為它留給大家較多的時間來接受車輛的加速,整個提速過程就不至于太過突兀。
至于底盤,新車采用前麥弗遜后多連桿的懸架,在碾過一些減速帶的時候能感受到底盤的回彈會比較明顯,整體的質感比較干脆。和我們印象中很多自主品牌車型一軟到底的底盤調校不太一樣,開宋PLUS過減速帶的時候就要注意小心減速,否則沖擊感會比較強,影響舒適性。但與此同時,這樣的設定也讓新車的底盤支撐性更加出色,不至于有“開車如開船”的感覺。
整體來說,宋PLUS的駕控體驗雖然不算很驚艷,但也沒有什么明顯的硬傷,對于家庭用戶來說新車的機械品質也算是靠譜,而且預計新的發(fā)動機是一副效率挺高的機器,應該會有不錯的燃油經濟性。
結語
事實上,宋PLUS對于比亞迪來說是一款重要的戰(zhàn)略車型,目前10-15萬元的緊湊型傳統(tǒng)燃油SUV依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比亞迪唐由于定位略高,吃不上這塊蛋糕,以致于銷量走下坡,7月份進賣出1007輛。而宋Pro與第三代哈弗H6和CS75 PLUS不是同等價位的競爭對手。所以定位居于宋Pro和唐之間的宋PLUS,就顯得尤為重要。
所以宋PLUS的到來,正好可以切入這一塊市場,與月銷量輕松超兩萬的哈弗H6和長安CS75車型分一杯羹,從而提升比亞迪整個品牌的SUV車型銷量。回到車輛本身,宋PLUS和全新本身在外觀內飾設計水平較高,唯獨是在機械品質層面仍然有完善的空間,但在這個看臉的社會,相信宋PLUS還是能靠顏值和內飾質感讓一部分人記住它。
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