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這可能是最詳細的一篇中保研第二次碰撞測試解讀。應該說第二次測試的成績比較清晰明了,但知乎私信和微信都很多人問我“如何看待”,甚至有主機廠負責安全的同學們跟我探討,所以我覺得還是要寫一寫。先上個總表看個大概,再一項項來說,這里面大家最關心的關
這可能是最詳細的一篇中保研第二次碰撞測試解讀。
應該說第二次測試的成績比較清晰明了,但知乎私信和微信都很多人問我“如何看待”,甚至有主機廠負責安全的同學們跟我探討,所以我覺得還是要寫一寫。
先上個總表看個大概,再一項項來說,這里面大家最關心的關鍵指標是紅框內的“車內成員安全”評級,這關系著遇到事故時汽車能不能保障車內成員的安全。
評級怎么看?
不同評級區別多大?
以IIHS的側面碰撞(C-IASI采用同樣標準測試)為例,根據官方說明,在現實世界里:車輛駕駛員在左邊受側面碰撞:
G (優秀)評級相比 P(較差)死亡可能性降低70%,
A(良好)評級相比 P(較差)死亡可能性降低64%,
M(一般)評級相比 P(較差)死亡可能性降低49%。
“車內成員安全”評級排名。
受測車型大部分成績都很糟糕,然而寫下去發現細節更恐怖。以下分三部分說說。
一、合資車“區別對待”無所遁形。
第二次測試里,中美市場都有銷售的車型不多,只有四款,但中美安全性差距依然明顯。
日產西瑪——“旗艦轎車”安全不夠旗艦
日產西瑪是本次測試唯一的送測車型,高達23.48-26.78萬的指導價說明它的定位高于日產天籟,還有與天籟同級的本田雅閣和豐田凱美瑞,但車內成員安全只有A(良好),不如第一次測試的雅閣和凱美瑞的G(優秀)!
問題來了,美版的測試里,西瑪是和雅閣凱美瑞一樣的全G(優秀)成績!怎么中版差別那么大?
主要失分項:正面25%偏置碰撞評級M(一般),車頂強度A(良好)。
正面25%偏置碰撞車輛結構入侵過多,正面和側面氣囊保護不足。
車頂強度成績:
中版峰值載荷54581 F(N)=12,270 lbs
美版峰值載荷15,738 lbs
日產西瑪中版比美版車頂強度低22%!!!評級也只有A(良好),低于美版的G(優秀)。
平心而論,車內乘員安全指數A(良好)的成績在第二次測試里還算比較好的成績,但對于日產品牌的旗艦轎車來說安全性能還不夠“旗艦”。
起亞智跑——“新一代”安全性不夠新
起亞在中國采用“兩代同堂”的銷售戰略,緊湊級SUV分別有智跑、KX5同時銷售。參測的智跑是上一代車款,售價較低(指導價11.99-14.49萬),對應的美國版是Sportage 2011-2016款,目前在美國已被淘汰換代,美國2017年之后銷售的Sportage等同中國版的起亞KX5。
起亞智跑車內成員安全指數得分為M(一般),在美國IIHS上查到當年的同款測試成績,25%碰撞成績中美版本同樣是最低級別的P(較差),而側面碰撞和車頂強度則是中國版拿A(良好),美版拿G(優秀),中版比美版要低一級。(不排除美國早期測試標準較寬松的原因)
車頂強度成績:
中版峰值載荷52579 F(N)=11,820 lbs
美版峰值載荷14,887 lbs
起亞智跑中版比美版車頂強度低21%!!!
起亞官網對這款車的宣傳是“新一代”“安全配置全面提升”,然而測試結果卻沒有比美國2012年版本的成績更好,車內乘員安全指數評級M(一般)。
買的沒有賣的精,老款車型價格打折,看上去性價比高,但安全性也同樣打折。以后別輕信銷售們“你看這車是2019款新一代,樣子都不一樣,安全性肯定比老的改進”的鬼話。回頭想一想,如果老款車型安全性能追上新款車型,那車廠研發新款來干嘛?
現代領動——配置不如美版拖后腿
車內成員安全指數得分為M(一般),比美版同款車型G(優秀)低兩個級別,失分項集中在側面碰撞只拿到最低級別的P(較差)。
側面碰撞失分集中在前后排乘客的頭部,中版測試車相比美版缺少前后排頭部氣簾(大家都是市場上的最低配),可能是導致頭部失分較高的原因。
中版測試側碰后B柱入侵明顯,離駕駛員座椅中線只有11cm,也就是說車門已經擠壓到駕駛員身上了,而美版測試碰撞后B柱離駕駛員座椅中心線16.5cm,擠壓量比中版少了5cm!這說明中版和美版的B柱強度或設計有較大區別!
美版側碰成績基本全G(優秀),唯一失分項是后排乘客軀干得了A(良好)
車頂強度成績:
中版峰值載荷68056F(N)= 15,299 lbs
美版峰值載荷15,369 lbs
中美版本車頂強度基本一致,數值差別少于0.5%
豐田奕澤:我不是針對誰
一個字——強,第二次測試11款車中唯一車內成員保護拿到最高級別評價G(優秀)的,連細分項都全部最高級別G(優秀),和美版的兄弟車C-HR一樣優秀。車頂強度成績和美版測試結果幾乎一樣。
車頂強度成績:
中版峰值載荷83990(N)= 18,881 lbs
美版峰值載荷18,912 lbs
中美版本車頂強度基本一致,數值差別少于0.2%。
我覺得這里可以放一張 大師兄:我不是針對誰.jpg
二、“銷量王”、“拳頭產品”集體尷尬。
比亞迪銷量王——宋MAX成績墊底
長期月銷量破萬,比亞迪中銷量最好的一款,卻是本次測試成績墊底的一款,車內成員安全指數是最低級別的P(較差),其中正面25%偏置碰撞和側面碰撞都是P(較差)。
25%偏置碰撞中,駕駛艙潰縮變形過大,車門打開。圖片中能看到A柱變形,駕駛室門打開。
側面碰撞B柱完全斷裂,B柱離駕駛員座椅中心線1cm(也就是說駕駛艙被壓到半張座椅的空間不見了,自己想想多恐怖)。圖片中也能看到撞擊后B柱被深深壓到車體內部,車門下方被撕扯出一個大洞。
圖中紅線就是駕駛座中心線,側撞測試后宋MAX的B柱入侵駕駛艙,離中心線只有1cm,感覺我的左半身有點隱隱作痛……
別克GL8——價格高賣得好不代表安全
合資MPV常年銷量冠軍,別克品牌的拳頭車款,指導價高達25.29-44.99萬,車內成員安全指數是M(一般),其中正面25%偏置碰撞P(較差)和側面碰撞是M(一般)。
正面25%偏置碰撞是P(較差)的最低評級,撞完后A柱竟然撕裂了!還把司機假人劃傷了!正面安全氣囊面積太小,方向盤橫向移位,司機頭部撞了兩次硬物,側面氣囊竟然沒有打開!(打開可以減少司機橫向移位)
圖片里這A柱直接都拐彎了!
側面碰撞是M(一般)評級。有意思的是駕駛員防護失分嚴重,后排成員防護所有項目都是G(優秀)。嗯,難怪都說GL8是要請司機來開,看來是真的……
斯柯達 柯迪亞克——和途觀L一樣“安全”
斯柯達品牌國內銷售的最高端車型,車內成員安全指數是M(一般),其中正面25%偏置碰撞A(良好),側面碰撞是P(較差)。正面25%偏置碰撞A(良好)主要失分在于沒有安裝側面頭部氣簾,正面氣囊的效果也不足,就不展開說了。
主要問題在于側面碰撞的P(較差)評級,B柱入侵到離駕駛員座椅中線只有11.5cm的距離。駕駛員防護較差(軀干P和頭部M),連后排乘客的頭部防護也只有M(一般)。
這B柱的入侵量自己看圖體會一下。
橫向對比,同平臺的大眾途觀L在第一次測試里,成員防護整體成績同樣是M,失分集中于25%偏置碰撞P(較差),兩者成績半斤八兩。
科迪亞克車頂強度反倒比途觀L略高3%,斯柯達雖然是大眾集團的中低端品牌,科迪亞克安全性并沒有比大眾途觀L明顯縮水,雖然這總體成績也沒多好……
奇瑞 艾瑞澤5 ——“五星安全”折戟
以正向研發和安全性為賣點,號稱“中國品牌A級車史上最高分奇瑞艾瑞澤5獲C-NCAP五星”,官方配置表寫著“五星安全設計一體化籠式車身+關鍵部位超高強度熱成型鋼+第三代高強度鋼”,然后車內成員安全指數撞了個倒數第二級別的M(一般)。
正面25%偏置碰撞M(一般),乘員艙上部入侵量較大,腿部和腳部傷害較大,缺少側面氣囊。
側面碰撞是P(較差), B柱入侵到離駕駛員座椅中線只有10.5cm的距離。駕駛員防護慘不忍睹,除了骨盤和腿部外其他項目都是P(較差),連后排乘客的頭部防護也只有M(一般)。
B柱入侵嚴重,撞到車頂都拱起也是不多見。
回頭看看之前的推廣文章,真是迷之尷尬。
成績跟宣傳里的各種安全有差距,橫向對比,整體成員安全水平不及同尺寸的合資車現代領動(兩者側碰都是P,領動25%偏置碰撞G(優秀),而艾瑞澤5是M(一般),當然,艾瑞澤5比領動便宜好幾萬,是本輪測試中起步價最低(4.99萬)的車,真能刷出個好成績那就超神了……
由此也可見C-IASI的碰撞標準有多嚴苛,2015年參加C-NCAP后刷出“中國品牌A級車史上最高分獲C-NCAP五星”的艾瑞澤5,在C-IASI測試里只能拿個倒數第二級別的M(一般)。
江淮 瑞風S3——沒啥好說的
車內成員安全指數是M(一般),其中正面25%偏置碰撞M(一般),側面碰撞是P(較差)。
正面25%偏置碰撞M(一般)主要失分在于安全氣囊,正面氣囊作用不明顯,沒有安裝側面頭部氣簾。
主要問題在于側面碰撞的P(較差)評級,B柱入侵非常明顯,入侵到離駕駛員座椅中線只有4.5cm的距離。缺乏側氣簾保護,駕駛員防護幾乎都是最差的P(較差)級別(只有軀干是M),后排乘客的頭部防護也明顯不足。
更可惜的是,目前2018款瑞風S6無論哪個配置都只有最基本的兩個氣囊,所以高配的S6在安全性上也不會有明顯改善。
眾泰 T600——特殊的高配置案例
眾泰 T600是這次測試最大的黑馬,廉價小眾國產車,車內成員安全得到A(良好),其中側面碰撞是G(優秀),其他各項都拿到了A(良好),沒有明顯拖后腿的項目。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眾泰T600的參測車型并不是和其他車型一樣采用最低配,而是較高配的1.5T MT尊享型,裝備有前排安全氣囊、前排側氣囊、前/后排氣簾,安全配置比本輪的大部分對手都更高,如果同樣采用最低配,T600的安全水準能不能達到目前的A(良好)評級是個疑問,中保研為什么這樣做的原因暫時還查不到。
側面碰撞各細分項的全G(優秀)評級,挑不出毛病。
正面25%偏置碰撞A(良好)主要失分在于腿部和腳部傷害,另外側面頭部氣簾沒有打開。
眾泰T600是一個高配車款測試的特例,但換一個角度看,哪怕是廉價的小眾國產品牌,只要框架強度足夠,安全配置到位,也能得到不錯的測試成績。
傳祺 GS7 ——可能是一套安全氣簾的差距
傳祺GS7是廣汽傳祺品牌內僅次于GS8的高端SUV車型,在這次測試中,車內成員安全得到A(良好),各細分項都拿到了A(良好)以上,沒有明顯拖后腿的項目。
其中正面25%偏置碰撞的氣囊失分項,和側面碰撞的頭部運動防護失分項,都跟測試配置缺少側安全氣簾有關。如果GS7在最低配上多加側頭部安全氣簾,車內成員安全有沖擊最高級別G(優秀)的可能。對于消費者,從安全角度建議優先選購高一級帶頭部安全氣簾的配置。
雖然拿不到最高級別的G(優秀),傳祺GS7依然是第二次測試中成績最好的國產車(眾泰T600高配參測是個特例)。僅遜色于第一輪測試里,領克01的G(優秀)和長城WEY VV5 A(良好)(VV5的細分項成績略勝傳祺GS7)。
也勝于價格更高的同級合資車,如斯柯達科迪亞克、和第一輪測試的大眾途觀L、雷諾科雷傲。
三、買車一時爽,修車兩行淚?
最后簡單說說爭議很大的「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指數」。
首先,這是一個「低速碰撞測試」,這個項目主要測試的是車輛在低速15 km/h時車頭和車尾的“耐撞性”和“維修費用”,和車內成員安全性關系不大。
官方描述如下:
在車輛低速結構正面碰撞中,試驗車輛以15 km/h的速度撞擊剛性壁障。在車輛低速結構追尾碰撞中,裝有剛性壁障的移動臺車以15 km/h的速度撞擊靜止的試驗車輛后部。
另外,開展車輛保險杠系統的靜態和動態測試,作為車輛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性指數的監測項目。
大部分車型在耐撞性和維修經濟性表現不佳,只有柯迪亞克一款獲得G(優秀),奕澤一款獲得A(良好)。
各車具體維修費用如下
同樣車頭車尾各低速撞擊一次,柯迪亞克和奕澤的維修費用分別約為整車價格的7%和11%,而成績較差的艾瑞澤5和GS7維修費用超過整車價格的25%,最高和最低相差4.1倍,差別十分巨大。
一方面是車身強度區別,74%的車型在低速碰撞發生縱梁損傷,簡單地說就是時速15 km/h撞擊固定物,損傷就達到了坊間“車身框架損傷”的「事故車」標準,導致維修費用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是安全配置設定不合理,中保研官方報告吐槽低速碰撞里氣囊起爆率太高,兩輪測試共23款車型的起爆率達到了30%(國外同類測試低于5%)——在低速碰撞時氣囊不應該起爆,這時候起爆除了會增加不必要費用,還可能會產生傷害。還舉了個例子——氣囊起爆速度是拳擊手的兩倍。而參測車型氣囊平均修復價格達到8903元。
「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指數」的爭議性在于第二次C-IASI測試將這項排成績在了第一位,被很多媒體和網友誤讀,實際上「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指數」對于保險行業日后制定車險費率有很大意義,而對于普通車主,只要有買車損險,小碰撞事故的修復費用大部分情況由保險公司負責,不必過于擔心。
最后:中保研C-IASI測試標準嚴苛,每次都讓大部分車廠成績難看,各大媒體都不太樂意談論。車廠對于中保研C-IASI測試也不是十分重視,也是本次測試近乎“全軍覆沒”的原因。畢竟這樣的成績單大部分廠家都覺得拿不出手,又不能拿來打安全性廣告……
大家該點贊的點贊,該轉發的轉發,讓車廠重視起來,也讓我們的汽車安全性越來越好吧。
另外福特、標致、雪鐵龍、馬自達幾大車廠貌似還沒上場PK呢,繼續期待中保研的下一輪測試吧。
參考資料及圖片來源:
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
IIHS-HLDI: Crash Testing & Highway Safety
張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