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從1月23日武漢因疫情封城開始,至今短短的4個月時間,中國高科技產業經歷了史上最艱難的發展期,求存、轉型充斥著長城內外的各個角落;讓國人閱遍了企業百態,有與國同呼吸轉產抗疫者、有保障員工生活犧牲企業利益者、有耍孩子脾氣要訂單者,也有高管親力親為“考察”競爭對手者,還有化身網紅為企業帶貨者、當然還有不懼美帝淫威抗爭者……
一千個企業,一千種疫情生態,今天OFweek工控網就挑選出10家企業,盤點他們在疫情期間的種種表現及生存現狀。
第十位-中電電機:因高管翻墻成“網紅”
在總數接近4000家的A股上市公司中,年營收6億、總市值不足30億的中電電機非常的不起眼,但是4月18日中電電機創始人、董事兼總經理王建裕的一個神操作,驚呆所有A股公司高管,其竟然親自翻墻“考察”競爭對手車間,還被抓現行。
事件曝光后引來無數網民贊許其為“良心老板”,中電電機憑此進入大眾視野,周一股市開盤后股價就逼近漲停。
不過對中電電機來說,此事太過騷包,此后王建裕和他的中電電機陷入沉默期,就連另一涉案方華永電機也三緘其口,給足了中電電機面子。
直至近日的股東大會,王建裕才再次進入公眾視野,不過閉口不談其親力親為的經歷,而是大談收購德國電機制造商VEM的市場布局。
第九位-諾基亞貝爾:耍孩子脾氣的世界500強
諾基亞貝爾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接監管的中央企業中唯一一家合資企業,也是諾基亞在華的獨家運營平臺。
其在今年初參與中國三大運營商的5G集采招標過程中連續失意,而其一連串表現與其世界500強的身份極其不符,給人一種“會哭的孩子有奶喝”的形象。
先是在4月初中移動集采中落選,諾基亞貝爾立即向中國聯通訴苦,同時指責中標友商不厚道;誰知屋漏偏逢連夜雨,諾基亞在4月末的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的聯合5G集采中再次失利,無奈哭哭啼啼地以《不忘初心,承諾中國》表決心。
也許正是諾基亞貝爾這份孩子氣的可愛樣,在中國聯通4月30日正式開標后劇情出現反轉,諾基亞貝爾在兩個招標包中均有所獲,終于破涕為笑。
第八位-聯想:罵聲不止,求變不斷
聯想因變相支持高通導致華為標準落榜、被英國媒體助攻為非中國公司兩個神操作,至今只要提起聯想,就有人站出來懟聯想,憤怒斥責有之,嘲笑譏諷也不乏其人。
聯想援建湖北武漢雷神山、火神山的電腦設備同樣備受網友詬病;以致聯想都不敢再回復網友,而是選擇默默做事。
今年一場疫情,全國大范圍的教學、辦公數字化、網絡化,讓聯想更堅定了其始于2017年的數字化轉型路線,目前智能物聯轉型業務營收已占其中國區總營收約10%。
5月11日,聯想正式推出商用物聯網新品及解決方案,同時宣布其物聯網發展版圖,明確聯想未來十年的核心競爭力。
重要的是,聯想欲借此次露面,向國人表達其生于中國、長于中國、服務中國的決心。
第七位-海康威視:引發行業天花板擔憂
作為全球安防龍頭,海康威視長期以來都保持著良好的低調作風,即便屢次被美國政府點名,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仿佛世間不存在這樣一家公司。
實際上海康威視的產品遍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馬路、園區、社區、商場……只要是能安裝攝像頭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
但面對疫情,海康威視也慫了,一季度共錄得94.29億元,同比下降5.17%,實現凈利潤14.96億元,同比下降2.59%,這是海康威視自上市以來首次出現營收負增長情況,而凈利潤則連續兩年一季度負增長,似乎在告訴我們安防的最好時代即將結束,最壞時代也許正在到來。
同時,海康威視還要時刻警惕美國政府背后捅刀。
為改善不利局面,海康威視多點出擊,擬剝離發展最好的螢石業務部門,同時加大存儲芯片、機器人、機器視覺、汽車等新興業務的發展;接下來,海康威視正式進軍智能安檢市場,可以預見,即將有一批中小企業被揍得頭破血流。
第六位-美的:機器人拖后腿,強化工控
與海信動輒裁員1萬人的大手筆相比,美的算是非常有良心的企業,堅持不裁員、不降薪,只對約100位高管凍結部分薪酬。
今年一季度美的營收、利潤雙雙同比下滑超20%,不過遠好于白電市場45%的平均降幅。
整體業務布局上,2017年花292億元收購的庫卡機器人連續兩年業績下滑,這位歐洲浪漫美人除了幫美的搭建自動化生產線和優化物流設備外,留給美的更多是一地雞毛,收購至今,約300億的投入只換來了3億元的利潤,嚴重損害了美的的品牌聲譽,投資人也就此屢屢發難。
但既成事實,美的只能咬牙堅持下去;不過另一方面,美的繼續加大變頻器、伺服器布局,于4月初以7.4億元入主合康新能。不過近日合康新能旗下子公司灤平慧通認為合康新能因資金不到位給灤平慧通造成6366.5萬元損失,要求合康新能給予賠償;同時大股東葉進吾單方面出售公司股權,也要賠償股東龍騰云1000萬元。
剛剛收購,尚未來得及整合,標的物就鬧出這么一出戲碼,美的集團也是夠頭疼的。
第五位-五菱:恢復最快的車企
從五菱宣布轉產口罩開始,它就不再僅僅是秋名山車神,還是中國防疫守護神。
縱觀五菱發展歷程,每次都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正如其轉產口罩時所言:人民需要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成為國內眾多車企中,第一家轉產口罩的企業,帶動了隨后轉產口罩的比亞迪、廣汽等一眾企業。
同時,五菱無愧“神車”稱號,也是第一家順利從疫情中恢復往日風采的車企,3月,五菱以13萬輛銷量封冠,4月銷售再同比增長13.5%,連續兩個月持續向好發展,成功走出疫情陰霾。
本月25日,經歷35年風雨的五菱神車將迎來第2200萬輛整車下線,對消費升級的中國車市,“2200萬”對五菱意義重大,既是對其過往功績的肯定,也是滿足未來人民需要的新征程,五菱的全新LOGO將同步與“第2200萬輛車”一同下線,以創新的姿態決戰下一個秋名山。
第四位-格力:直播帶貨戰疫情
有格力的江湖從來不會缺乏話題,疫情當下,格力2月月考得零蛋,3月也僅僅數億元,這樣的業績對于格力這家世界500強來說,連交水電費都不夠,急得董小姐急忙發揮網紅優勢。
不料4月24日首場直播由于董小姐不熟路,以23.35萬元成績慘遭翻車;但這絲毫不影響董小姐心情,站起身來輕輕一笑,繼續將網紅路線走下去,取得了第2場3個多億、第3場7億的傲人業績,一舉成為直播帶貨女王。
在董小姐成功晉級網紅帶貨老司機的同時,格力也好事頻傳,5月12日,法院終于對始于2017年1月格力與老對手奧克斯的糾紛案進行判決,奧克斯被判賠償格力4000萬元。
但大家對格力最為認可的是,面對一季度的慘淡營收,格力面不改色,逆勢招聘5000名員工,成為疫情中難能可貴的良心企業;同時表示繼續重視傳統線下模式之時,加大線上新渠道投入;并計劃在下半年給股東分紅;已連續操作讓董小姐再次成功圈粉。
第三位-富士康:滑鐵盧與換擋升級雙軌并行
在制造業,富士康是人盡皆知的代工之王,近年來積極全球布局,在美國、印度等地設置工廠,但一場疫情,美國工廠寒風凜冽,印度工廠也進入搖擺;更嚴重的是,受蘋果砍單影響,位于中國大陸的多家富士康工廠頻傳裁員,勞務中介的非正式員工首當其沖;同時加班減少,也迫使不少員工主動離職。
受此影響,富士康對中國大陸本土品牌的態度卻在悄然改變,其老總郭臺銘表示將全力支持國產品牌,劍指已投入比亞迪懷抱的華為訂單。
除了代工,富士康也在悄悄改變自己的傳統生態,籌備已久的半導體項目終于有了最新進展,4月16日,總投資600億元的富士康半導體高端封測項目正式落戶青島西海岸新區;5月13日,攜手Hailo、Socionext正式推出新時代AI邊緣計算圖片處理解決方案,宣示富士康正不斷推進自己的技術深度與廣度布局。
第二位-比亞迪:兩面天使掙扎求生
比亞迪是疫情期間,活躍度僅次于華為的中國高科技企業,推出的刀片電池引爆鋰電新能源市場,電池江湖或將再起波瀾,比亞迪有望借此重回王者之巔。
一直以來,大而雜的內部組織架構讓比亞迪備受行業詬病,全力生產口罩之余,王老板終于下手,一口氣成立了5家“弗迪系”公司,并導入原有的汽車零配件相關產業鏈業務,“術業專攻”意圖明顯。比亞迪同時啟動長沙IGBT工廠,為年產50萬輛新能源汽車注入了一劑強芯劑。
而真正讓比亞迪成為網紅企業的是其轉產口罩業務,從決定到生產,比亞迪僅用10天,進入5月,產能更是高達5000萬只/天,全球最大口罩生產商就這么煉成了;但卻一時腦熱,掉進了美國設置的合同陷阱,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口罩被逼成了“大齡剩女”,何去何從尚未可知。
口罩讓比亞迪聲名日盛,也卻掩蓋不了其惡魔天使的一面,一度因強制放假、假復工成為眾矢之的,背后原因正是疫情下的業績大幅下滑,極低的利潤率,讓比亞迪“仁慈”的天平偏向了向錢看,口罩業務已成為比亞迪上半年業績能否同比增長的關鍵。
第一位-華為:自古英雄多磨難
華為5G傲視全球,面對種種不利的外部環境,華為全體員工高度擰成一股繩,集中全力解決困難,體現出非常強大的韌性,展示了中國科技企業發展求存的堅強一面。
經過一年多籌備,華為新發布的P40手機中,美國元器件的痕跡已經微不足道;HMS也在加速突破谷歌封鎖線;全球5G訂單中,華為一舉拿下最多的91個,同時成為中國5G建設的最大贏家……
一切看似很美好,美國的封堵似乎正與華為漸行漸遠,誰知等待華為的卻是一場史無前例的風暴。
5月15日,美國政府厚顏無恥地修改了管制規則,不要臉般宣布,全世界的公司只要使用到美國的設備和技術為華為供應產品,都需要獲得美國的認證許可。
這意味著華為此前去美國化的努力大打折扣,2013年的阿爾斯通事件再次重演,國人及產業界無不為華為的前途堪憂。
作為被制裁的當事人,華為被迫發出“除了勝利,我們已無路可走!”的抗爭誓言。
小結
企業百態,正是各個高科技企業在國難面前的抉擇表現,他們以自己的形式,表達著對國難的關心與支援、對企業生存的焦慮與執著、對無理打壓的抗爭與奮起,也許期間出現了一些挫折,但整體來說,中國高科技企業與國共命運,與民同呼吸的節操沒有變,始終支持中國經濟整體向好發展。
高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