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早在2001年,新的殯葬方式就被研發出來了——冰葬。這一方式的發明者是瑞典一位生物學家,她在那時就成立了一個殯葬公司,還稱此技術比火葬更環保。而現在,我國已在武漢試行這一新型的殯葬方式。喪葬早期并不存在其實在早期,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就沒有殯
早在2001年,新的殯葬方式就被研發出來了——冰葬。
這一方式的發明者是瑞典一位生物學家,她在那時就成立了一個殯葬公司,還稱此技術比火葬更環保。
而現在,我國已在武漢試行這一新型的殯葬方式。
喪葬早期并不存在
其實在早期,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就沒有殯葬這種行為,到文明社會,殯葬文化才正式形成。
最開始,人們將遺體身上覆蓋草席,在經過對精神方面不斷追求的過程中,人們已經不滿足這種殯葬方式了。
《禮記》所記載:古也,墓而不墳。
其下的解釋為:凡墓而無墳,不封不樹者,謂之墓。
就是說,古時,沒有封地的墳,也沒有標注的碑,僅僅就是埋在土里,土葬文化由此開始了。
但在古代,人們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變得重禮,使得土葬變得愈加華貴復雜。
在土葬文化中衍生出來祭祀、陪葬品和殉葬品,《荀子·禮論》中也談道:“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愛敬之至矣,禮節文貌之盛矣,茍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為守,百姓以成俗。”
這是說,借祭祀表達對逝者的思念之情,報效忠誠之意,是傳統人文主義的體現,也是祭祀的主旨。
并且伴隨佛教的傳入,使得人們相信輪回,相信逝世后有另一個世界。
所以在殯葬中,生前富貴的人,在逝世后,親人陪葬貴重物品,想著將富貴延續下來。
而生前貧窮的人們,在逝世后,親人為逝者燒足夠的紙錢,好讓逝者在另一個世界過的富足。
土葬流行沿用上下幾千年,符合大眾想法。
所以,流傳了幾千年的喪葬文化還能適用于現在么?
埋葬方式的更替:土葬到火葬
現代土葬的具體過程為:人們在自己生前準備棺槨,壽衣和墳地;在逝世后,逝者的親人為逝者穿上壽衣,再將逝者放入棺槨中,隨后逝者親人送行,并將棺槨送往選好的墳地。
以上述而言,在喪葬過程中,所有的做法是經過時代傳承的,擁有一定的文化意義,也是人們對“入土為安”思想執念所在。
因土葬的舉辦而給死者家庭帶來心理安慰,同時觀看喪葬流程的死者的同齡人,也會得到一定的心理撫慰,晚輩對整個喪葬越重視,他們就越安心。
但在1997年,我國頒布了《喪葬管理條例》,規定實行火葬,這也是土葬轉為火葬的轉折點。
由于當時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加快城市化建設,使得土地占用和土地分配的矛盾日趨尖銳,而火葬相對而言,符合時代節奏。
將“土葬”改為“火葬”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節約土地資源,保護農民的耕地。
但其實在新中國成立后,以火葬為主要殯葬方式已經在鋪墊了。
1956年,151名高級官員以個人名義倡導火葬。
在20世紀八十年代,國家頒布了《關于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對人口多,耕地少,交通便利的地區推崇火葬方式,并特意指出,若國家職工不遵守此規定將實行處分。
盡管這樣,火葬的推行并不順利,尤其是農村地區,尤其是老年人。
但因為火葬被列入法律條例,還是有很多人選擇接受了。
這也是殯葬方向的趨勢。而且那時隨著城鎮化的改革,農村很多耕地被征用,難有土葬的埋骨之地,所以火葬逐漸被人們接受。
小眾殯葬方式
在歷史長河中,除了土葬和火葬,還有一些特別的殯葬方式。
樹葬是在火葬的基礎上,留下的骨灰,深埋在指定的大樹下,或直接灑在土壤中,在上面種植一棵樹。
在古時候,樹葬沒有墓穴和骨灰壇,只有標記,標志著這個地方屬于誰。
比如:在樹下放一塊石頭,然后在石頭上掛一個銅板,上面寫著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或者在樹枝上懸掛逝者的紀念牌。
樹葬不留墳頭,不立墓碑,占有少塊土地,還植樹固化土地,在世界上,樹葬是擁有最先進理念的行為之一。
在塔葬的禮儀規定中,只有高僧才能實行塔葬。
塔葬是中國藏族殯葬方式之一,是藏族最高貴,最高規格的殯葬方式。
塔葬是高僧在圓寂后,將遺體內臟從體內取出,再以香料處理,根據地位放置于金、銀、銅、木或泥的塔內。
風葬是一種風化的方式,在很多國家早期時,都有這種風俗。
我國鄂倫春族的風葬就是將遺體用雪水或河水沐浴,再剝樺樹皮,縫制棺材。
也有將處理好的圓木從中劈開,上下挖空,將遺體放入。
當遺體裝殮后,選擇兩顆松樹間距一米左右的地方埋葬。
懸棺葬是流行于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地區,但現在也有地區沿用。
懸棺葬是人們提前會在懸崖上釘上木樁,鑿許多孔釘,使得在懸崖上形成平臺。
等逝者遺體殮葬于棺槨中,再將棺槨放置在懸崖上或懸崖穴中。
這種殮葬方式工程艱難,在古時貴族盛行。
海葬,沖破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但選擇海葬的人們大多是靠海而生的。
海葬是將骨灰撒向大海,隨大海漂流,還有部分人選擇,是意味著從大自然中來,再回到大自然中去。
沙葬,在新疆沙漠最為流行。遺體放入準備好的麻袋,放入流沙中,麻袋會慢慢的沉陷在沙子中。
由于沙漠溫度高,在沙子中的遺體會立即脫水,而使得遺體不會腐爛,還會在自然中持久的保存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冰葬源起于愛斯基摩人的殯葬風俗,愛斯基摩人在得知自己不久會告別人世時,為了減輕家里負擔,會示意親人,自己因年老困倦,需要一張獸皮。
親人得知此意,會準備一個能容納一個人的冰洞,將老人放入,用獸皮覆蓋,再用冰塊封住洞口,使得老人安詳死去。
過幾日后,親人會在冰洞上方挖出小口,讓老人的靈魂能順著這個小口,到達天堂。
環境負重,改變方式
曾有科學家利用衛星數據和先進機器,繪制一幅關于地球上空二氧化氮的分布圖。
在國際上規定,二氧化氮的含量作為空氣污染的風向標。
在分布圖中顯示,部分地區二氧化氮含量過高,空氣污染嚴重。
二氧化氮的密度過高會導致人體呼吸疾病的發生和肺損傷,還可能會在接近地面的地方形成臭氧,對農田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而持較高水平,機動車尾氣污染排放量增加,這些導致酸雨,霧霾。在我國,大氣污染也特別嚴重。
城市環境懸浮顆粒超編,硫化物保
酸雨使得土壤“變質”;使得農作物產量減少;還會使得建筑物表面脫落與溶解,結構強度減弱,減少建筑壽命。而霧霾誘發感染性疾病,還會對呼吸道有危險。
就現在而言,火葬方式會加重負擔。
因瑞典生物學家受愛斯基摩人殯葬方式的啟發,進而發明新的冰葬技術,冰葬技術的發明給環境保護吹來一陣春風。
冰葬整個過程是全自動化的,當棺槨到達“冰葬廠”時,首先,將棺槨與遺體分開,就像工廠流水線一樣,機器將遺體放在傳送帶上,進入快速冷凍區域。
快速冷凍后,機器將對遺體噴射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再令其浸泡在液氮池中,直至遺體被冷凍成完全脫水的狀態。
這時的遺體極其脆弱,接著用機器將遺體放進振動器中,機器會按照特定的振幅持續震動一定時間,從而將遺體徹底震碎,變成粉粒狀態。
然后將冰粒送去冷凍干燥,這會使遺體顆粒中的水分進一步去除,留下真正的骨灰。
但還要進行一遍過濾,為的是將金屬分離。部分遺體在曾經的醫療過程中植入支架、鋼釘、汞合金等金屬材質的物品,需要剔除這些金屬雜質。
最后出來的骨灰,全部倒入一個由玉米淀粉制成的綠色環保微型棺材中,然后埋入墓地,150斤重的人,骨灰有20斤重。
墓地的空間不需要太大,深度只要三十厘米到五十厘米即可。
由于棺材采用可降解材料制作,在埋葬6到18個月后,骨灰與棺材一同與泥土融為一體。
新型殯葬技術看似如同火葬一般,同樣都是對逝者遺體進行了粉化處理,但冰葬技術擁有火葬難以到達的優勢。
冰葬采用液氮凍干且粉碎技術,全程沒有污染空氣的化學物質排除。
但火葬需要高溫焚燒,不僅有燃料資源的耗費,在焚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出大量污染性,甚至有毒的的氣體,從而加重空氣污染。
并且,冰葬技術產生的骨灰和盛放的容器,由于變成天然狀態,在自然中更容易分解。
而火葬中盛放骨灰的容器——骨灰盒,是不會自然分解的,還會加重自然負擔。
當時,韓國是首當其沖對冰葬技術拋出合作意向。
經過韓國對冰葬技術進行反復實驗和多年經驗,擁有獨一無二的處理優勢。
在10年前,擁有先進的冰葬技術韓國大田保健大學殯葬教授張萬十一行,受邀前往我國進行冰葬技術的傳授及交流。
經過此番,我國對于新型殯葬方式也蠢蠢欲動,希望新型殯葬技術能成為主流,造福環境。
喪葬文化的更迭需要時間
雖然冰葬技術已經在我國武漢試行,但目前來說,讓大眾接受冰葬還需要一段時間,而且冰葬技術也不是完美無缺的。
冰葬技術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多項高科技技術,對運行人員有較高要求,需要對科技的掌握有較高水準。
冰葬技術并不能形成大規模的實施,在處理過程的運用的技術與材料,大多數昂貴。
例如,過程中必須用到的液氮,因氮氣易揮發特質,不容易保存,需要儲存過程中的要求極高,會耗費大量資金。
這也就意味著成本高,而這些條件決定冰葬的使用價格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面向大眾無疑使得大眾增加了不小的經濟負擔。
這樣未成規模、費用高昂的冰葬方式,不進行改良,始終會難以得到大眾的認可。
在“土葬”、“火葬”這些方式已經發展成一套完備的流程的階段,大多數的人還是會選擇安妥、合適的方式。
丁悅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