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從八九十年代開始,國家開始意識到土葬給寶貴的土地資源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之后,全面禁止土葬模式,改為火葬。而在國內已經盛行了二三十年的火葬,實際上也并非理想的方式,同樣會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帶來污染。因此,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加持之下,更多環保模式
從八九十年代開始,國家開始意識到土葬給寶貴的土地資源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之后,全面禁止土葬模式,改為火葬。而在國內已經盛行了二三十年的火葬,實際上也并非理想的方式,同樣會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帶來污染。
因此,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加持之下,更多環保模式的安葬方式也隨之而來,樹葬便是其中一種。而由于樹葬模式的優勢,樹葬取代火葬只是時間問題嗎?
各種安葬方式的利與弊
在人類文明還未得到發展的早期,人死之后尸身會被分食,畢竟那還是個茹毛飲血的部落年代。而隨著人類文明逐步發展,對人與其他動物之間已經有了根本性區別的意識,人們開始意識到“分食同類”不太恰當,因此會將逝去之人的尸體過上草席安置于野外。但這種行為之下的尸體卻會被其他動物所啃食,親人難以忍受這種現象,因此才有了掘坑掩埋,也就是土葬的開始。根據史料記載,土葬和立下墓碑是漢朝才開始的行為。
“入土為安”和“落葉歸根”這兩個詞體現的是我國自古以來對于死后的歸屬問題,人世是輪回,死后是永生,因此我國老百姓更希望生命結束之后,開啟另一個世界的永生時,也同樣能夠擁有自己的“住宅地”,因此墓穴出現了。每個家庭會在經濟允許的范圍內,對失去的家庭成員修葺更大更加氣派的墳墓,這不僅僅是彰顯了死者在現實中的身份地位,更是希望能夠在死去之后到了另一個世界,現世富裕的生活得以延續。簡單點來說,土葬方式既是我國文明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讓老百姓對死亡的一些慰藉。
但土葬模式顯然是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隨著當地墳墓的增多,當地的墓地資源不斷減少,而當山上可以用來安裝的地方越來越少的時候,甚至在國內一些地區開始將耕地作為了墓葬地。耕地資源對于我國來說到底有多寶貴,這一點無需贅述,而為了保護這寶貴的耕地資源,我國不得不采取相應的措施,禁止土葬,實行火化。
很多人群在一開始對火葬的方式避之不及,覺得是對死者尸身的破壞而難以接受。實際上,土葬不僅僅占用土地資源那么簡單,土葬方式尸體分解速度比較慢,并且會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對土地資源、空氣資源造成污染,為了更加健康的生活空間,禁止土葬而實行火葬,是比較有利于人類的行為。
而隨著火葬在國內已經全面推行了二三十年之后,在環保成為主流意識之下,花葬的方式確實不夠環保。根據相關資料所示,我國每天火化人數大概為4.1萬,而火化一具尸體需要耗費大約20度點以及10-15公斤柴油,而這樣的消耗相當于一輛小汽車行駛800公里的所需要的損耗。更何況,火葬給環境所帶來的污染遠遠要比汽車更加嚴重,尸體燃燒時所產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直接進入大氣層,不僅加劇溫室效應,而且所產生的粉塵也會對火葬場周邊的農業、漁業、畜牧業、林業都造成危害。
科學樹葬方式來臨
面對人類唯一的家園環境的負荷越來越大,環保事業是當務之急,更加科學且環保的安葬方式也被開發出來,比如樹葬。
樹葬,又分為古代樹葬和現代樹葬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古代的樹葬方式一般是以布料將尸體裹住之后安葬(綁)在樹干上。對于這種樹葬方式傳說是來自于云南彝族先祖孟獲大將軍的妾去世了,當時孟獲將她的尸體用帛緞裹緊之后,葬在了青松樹枝上,人們便在樹下對其進行悼念和緬懷。而這也是當時樹葬的開始,當地人普遍認為,死后尸體在經過風吹日曬和日月照射之后,能夠華為天上的星辰,能夠給自己的后人帶來光明與希望。
而現代的樹葬方式,則是將骨灰埋在樹下,不僅能夠直接節省了墓地資源,更是可以作為樹木的養料,起到環保的同時也能加強綠化事業。同時家屬也能夠通過在樹上綁上寫有死者名字的絲帶,以此作為辨識,方便日后家屬到樹下悼念親人。
省錢省地還能拿補貼
除了公益性樹葬之外,也已經有些陵園也開啟了付費的方式進行樹葬,費用大概是在3000元左右,是傳統墓地一半不到的價格,這種模式可以說是既省錢又省地。甚至,對于這種科學且環保的樹葬方式,國家還給出相應的鼓勵性措施,也就是說,以樹葬方式還能夠拿到補貼。
有公開資料顯示,為了引導和促進樹葬模式的普及,全國各地已經在陸續出臺與樹葬相關的獎勵性措施,大部分是以補貼安葬費用的方式進行。對于那些將逝者骨灰安葬在公益樹木區域的樹木之下,或者在陵園的所開啟的樹葬之下,且不修墳墓不立墓碑,這種不占用土地資源也不污染土地的樹葬方式,每一例能夠獲得2000—5000元不等的安葬津貼。
對于樹葬的方式,也有人表示并非理想的環保方式,因此樹葬的骨灰也是需要通過火化之后才能夠得到,而火化本身就已經是一個非理性的污染行為。但愿在以后能夠有更加環保的行為可以得到骨灰,比如“冰葬”。
冰葬是將尸體放在零下200℃的液態氮中,等到尸體的水分流失到剩下大概25%左右時,便會變得干燥且易碎,再通過震動的模式將遺體震碎成為骨灰。這種方式之下得到的骨灰,幾乎不會產生污染環境的氣體和灰塵,同時這種骨灰在掩埋大概一年左右就會被分解成為有機分,可以作為樹木和土壤中的養料。
在現代科學的科普力度足夠的環境之下,人們對于“死后”的訴求更趨向于回歸大自然。人類來自于大自然,最終歸屬再次回到大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而能夠不對人類家園造成負擔的模式,應該越來越能夠深入人心。正所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李悅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