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你知道世界上哪個地區的物種最容易泛濫嗎?沒錯,就是澳大利亞,這里不僅有數以萬計的袋鼠和兔子,還有健壯奔跑的野馬,那些肆意奔騰的野馬已經對澳大利亞的草原、濕地等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然而為什么澳大利亞的物種總是這么容易就泛濫成災?當地政府
你知道世界上哪個地區的物種最容易泛濫嗎?沒錯,就是澳大利亞,這里不僅有數以萬計的袋鼠和兔子,還有健壯奔跑的野馬,那些肆意奔騰的野馬已經對澳大利亞的草原、濕地等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然而為什么澳大利亞的物種總是這么容易就泛濫成災?當地政府難道沒有采取相關措施來抑制這些野馬的繁殖嗎?
澳大利亞為何野馬泛濫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這些野馬是怎么來到澳大利亞的。18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熱衷于進行殖民運動,他們命令掠奪來的奴隸去開采黃金,再利用馬匹進行運輸。除此之外,馬還承擔著耕種的任務,是當時工廠與農場正常運作的重要工具,不過這種現象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就被打破了,而這也是馬匹流落到澳大利亞的契機。
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蒸汽機的問世還推動了砸棉機、縫紉機、拖拉機和輪船等機器的標準化生產方式,于是馬的作用大大減小,為了不耗費多余的金錢和飼料去喂養它們,那些殖民者就把馬殺的殺,賣的賣,放的放。在這個過程中,就有不少的馬流落到了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不像是非洲大草原,物種豐富但大多都是草食動物,大型的食肉動物例如獅、虎、豹等都沒有,比較兇猛的也就澳洲野犬了,但是它們根本無法對野馬的生命造成威脅,也就是說,澳大利亞本地的野馬是沒有天敵的。除非遇到巨大的天災(干旱、叢林大火),不然任憑它們自然死亡的話,每年的數量反而還會上升20%左右。
日益增長的數量讓野馬群對食物的需求量更大,每當吃完一處地方的植被就會遷徙到新的草場。當然,澳大利亞不止這一種食草動物,但是袋鼠、兔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遠比不上野馬。它們的馬蹄堅硬,身體也十分強壯,每次奔跑都會對植被和土壤造成不小的破壞,甚至使其他野生保護動物失去家園,瀕臨滅絕。
澳大利亞現在的野馬數量將近有三萬匹,然而根據對多方面因素的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只能容納三千匹馬同時生存。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難道澳大利亞的政府沒有采取相關的措施來抑制野馬的繁殖嗎?
澳大利亞政府與野馬的斗智斗勇
早在2016年的時候,澳大利亞的野馬數量還沒有破萬,只有7000只左右,此時由于主張保護動物的組織和部分愛馬人士的反對,當地政府遲遲沒有出臺獵殺野馬的政策。直到生態環境已經遭到了無法彌補的破壞,人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此人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采取了針對性的措施。
大肆捕殺:澳大利亞聯邦法院曾經在2020年5月下定判決射殺4000頭野馬,但是不到一年,它們的數量又瘋長至比從前更多。2021年底,地處澳大利亞東南部的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宣布了一項計劃,那就是在科斯庫斯科國家公園有計劃地撲殺10000頭野馬。
這已經不是澳大利亞第一次進行大規模的捕殺行動了,他們花了20多年的時間和大量的財力物力去絞殺兔子,但是成效并不顯著。用同樣的方法去對付野馬或許也只能起到短期的抑制作用,長遠來看投入太多,效果太差,很不劃算。
生育控制:人們可以向母馬的體內注射避孕疫苗,這樣可以保證在長達三年的時間里,它們不再孕育新的小馬。但是疫苗還有其他的副作用,可能對馬的健康造成威脅,進而引發愛馬群眾的不滿,導致社會動蕩。而且澳大利亞野馬的數量太多,范圍太廣,也難以捕捉。
野馬泛濫讓澳大利亞人無比頭疼,有人提出,他們為什么不把馬賣到中國呢?現在基本上全球各種大型運動都已經列入了彩票競猜,其中就包括賭馬,這是指對跑馬結果競猜的一種特殊的彩票。2008年奧運會,香港沙田賽馬場就舉辦過一場比賽,前來競猜的觀眾所投入的錢為政府增加了一筆相當可觀的稅務收入。因此,中國愿意以上萬元的高價收購強壯的、血統高貴的馬匹。
澳大利亞寧可把馬殺掉,為什么都不愿意出口中國
澳大利亞政府與泛濫的野馬“斗爭”了那么長時間都沒有占到絲毫便宜,為什么他們寧愿殺死這些野馬,也不愿意出口中國售賣?
運送困難:這些野馬每天在澳大利亞的草原上奔跑已經成為了習慣,別說運送,就是他們想要捕捉一只都要花很大的力氣。想要它們安靜下來,就需要借助鎮靜藥物的輔助,但是這樣多少都會對馬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顯然這不是中國那些富豪想看到的。因此,運輸成了首要的難題。
健康隱患:在中國乃至世界,有一個非常敏感且沉重的話題,那就是疫情,現在人們只要出門就都要戴口罩,消毒,還要隔一段時間做一次核酸檢測。這說明我國對病毒的防控非常嚴格。在澳大利亞繁殖的野馬并沒有受到人工的培養,也沒有進行健康疫苗的植入,無法判斷是否攜帶一些危害人體健康的病毒,從中國的角度來說,這些問題都要經過嚴格的考究。
利潤太小:雖然馬在中國的價格賣得很貴,但是這條產業鏈太長太復雜,既要花時間和精力去捕捉馬匹,又要花大量的金錢和人力去檢測馬匹是否攜帶病毒,一套過程下來,搭進去的成本就已經非常龐大了。再對比出口中國的利潤,澳大利亞人覺得這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因此從他們自己的心里來說,也不太愿意作這樣的交易。
總結
澳大利亞的經歷也讓我們明白,很多東西并不是越多越好,物極必反的道理希望大家都能明白。在做好對珍稀生物的保護工作的同時,我們也要時刻關注一些外來物種或者數量增長較快的生物,避免出現與澳大利亞類似的情況,從而對環境造成破壞,也干擾了人與自然達到的一個平衡的狀態。
參考資料:
《澳大利亞“國寶”如何變“國禍”?》 陳效衛 2020-06-19 《環球時報》
《馬在澳大利亞的引進及傳播》 肖璐娜,張箭 2019年03期 《中國農史》
《澳大利亞外來入侵物種管理策略及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黃波,畢坤,張艷萍 2020年11期
作者:靜靜 審核:小羊 校稿編輯:李子
陳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