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看舌像,我腎虛厲害嗎?”晚上8點,在一個名為“中醫舌診艾灸鼻炎”的微信群里,群友正拍下自己的舌頭,向群主“求診”。熱心群主很快出現,強調艾灸是“純陽之氣”,“不分年齡都可以’溫和灸’”,但有病還是要“辨證取穴,不可猛灸耗陰血”。在這個群里
“看舌像,我腎虛厲害嗎?”晚上8點,在一個名為“中醫舌診艾灸鼻炎”的微信群里,群友正拍下自己的舌頭,向群主“求診”。
熱心群主很快出現,強調艾灸是“純陽之氣”,“不分年齡都可以’溫和灸’”,但有病還是要“辨證取穴,不可猛灸耗陰血”。在這個群里,艾灸被分為保健灸(一天灸一次,灸一天休幾天)、治病灸(連續灸幾天,一天灸幾次,病緩解后減量),以及似乎隨時都能進行的溫和灸。
艾灸這樣之前只存在于中老年群體的民間養生項目,正在呈現出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比如,豆瓣中帶有“中醫養生”、“艾灸”字樣的小組,已經聚集一批熱切討論用艾灸調養的用戶,其中最大的小組都有超過2萬名成員。
資本顯然也注意到了這樣的趨勢。2020年12月,高瓴創投(也就是高瓴資本旗下專注早期賽道的VC)領投了智能養生品牌「左點」的過億元A+輪融資。這個已經成立了6年的公司的核心產品,就是“智能艾灸盒”,主打“無煙、無火,高科技”。
據36氪報道,左點在各大主流電商上都開設了店鋪,并且還向京東自營、阿里健康、天貓超市等渠道供貨,每年營收的增速都是100%。
像艾灸機這樣的新產品,承接舊傳統,又被放到了面對年輕人群的電商渠道上進行售賣,正在找到龐大的“市場增量”。
沒火,沒效?
21歲的大花曾經飽受鼻炎的困擾,看醫生、吃藥都不見好:“西藥一般都是開一個星期的,吃完跟沒吃一樣。”親戚推薦她去試試“三伏貼”,說是去濕氣。自行“百度”后,她發現艾灸同樣能夠“去濕氣”,就開始了自己的艾灸之路。
她試過艾灸盒、艾灸貼,和“雷火灸”,覺得“最沒效果的就是艾灸盒”,因為沒有火力灼燒的感覺。她覺得最好用的是雷火灸,艾條的形狀比較粗,不用找穴位,“知道差不多在哪個地方就可以了”。大花說,那段時間自己舌苔有點白,艾灸一段時間后,感覺顏色就變正常了。
22歲的小夕則是從CCTV的科教頻道接觸到艾灸的。他認為自己在高中時,天天喝冷飲、熬夜,因而落下了腸胃不好的毛病,經常拉肚子,覺得身上發涼。他說自己測過幽門螺旋桿菌(該細菌感染是胃炎、胃潰瘍的常見病因)、吃過乳酸菌片(酸奶制品),都沒起到作用;但在艾灸幾次后,就覺得“有所緩解了”。
點燃的艾條
“只有風險,沒有任何醫療價值”,原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王晨光向全現在介紹,主流醫學屆不認可艾灸的醫學性,從科學的角度,沒有任何證據來證明艾灸有任何療效。
“從舌苔看濕氣本來就是偽概念,跟健康沒什么關系。濕氣都沒有一個定量標準,什么叫濕氣,難道是身體內水分多嗎?”王晨光說。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康復科的一位醫生介紹,灸療必須要有足夠的“灸量”,才能讓熱量完全凝聚于艾灸盒內,向內向下滲透,并快速達到最高溫度。一次艾灸有效的治療溫度達42~43℃,治療時間達到40~70min。
但王晨光認為,“超出人體皮膚所承受的溫度,這本身就是弊大于利的。”灸,其實就是明火加灼燒,刺痛感來自于高溫刺激。而人的皮膚如果長期暴露在四十幾度溫度下,就會造成傷害,六十度以上會造成急性傷害。
王晨光解釋,是否燒傷并不以人體感受作為判斷標準。“不是說要燒爛有疼痛感才叫燒傷,有的燒傷你可能都沒感覺到。皮膚的自我修復能力很強,修復的過程就是一個皮膚要代謝、增殖的過程。去掉死掉的,生成新的。而在這個過程中,細胞可能發生基因突變。 ”
“高溫本身就是癌癥發生的風險因素,和口腔癌等有密切關系,就是一樣的道理。”王晨光舉例。口腔癌的一個風險因素就是經常吃燙的東西。長期吃滾燙的食物會損害口腔及食道黏膜,灼傷的黏膜表層會脫落,細胞會迅速增生、更新、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正常細胞可能由于基因突變最終癌變。
王晨光認為,所謂的療效都是靠口述。口述是不可靠的,經驗之談是不可靠的。從保健的角度來看,也許能夠有“安慰劑效應”。“但是你不能拿來推而廣之,就把個人感受的推廣成一個普遍的這種療效,這就是問題了。
信則有,不信則無
即使在中醫內部,艾灸是否有效也并未達成一致結論。
一名就職于中醫院的醫生姚虎向全現在介紹,雖然中醫學界有文章論述艾煙能起到一定效果,“但我內心是不贊同艾煙吸入后有什么大的治療效果的,煙,總歸是燃燒后的廢氣。”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盛行時,民間曾流傳過“艾煙能殺死空氣病毒”的說法。丁香醫生也于2月發布科普文章:
“艾灸點燃后,產生煙霧成分非常復雜,熏艾灸,不僅會人為加重室內空氣的污染,對呼吸道敏感的孩子、老人,以及有哮喘病史的人而言,還很有可能誘發呼吸系統疾病。”
姚虎曾碰到一些尋求調理的產后媽媽,會在家里做艾灸,她會有意提醒她們注意安全:寶寶太小了,不適合吸入這些煙霧,一定要避開。
姚虎在這家中醫院的兒童保健科任職前,曾在當地省會的一家西醫醫院工作。她身邊的很多醫生也并不認可艾灸的作用,但她因為親身體驗過,并“感覺真的有效果”,因而信任傳統艾灸。
姚虎舉了一個自己給丈夫艾灸的例子:冬天愛人常感覺膝蓋涼,她便給他灸內外膝眼兩處,“連續做了幾天,膝蓋那種透風感覺基本沒有了。”
“這種就算是有效果吧。當然,我沒試過,單純給放個暖水袋是不是也這效果。”姚虎補充道。
至于艾灸是否能夠產生一定療效,姚虎反問:“居家保健品需要追求多大療效?市面上的頸椎按摩儀有效果嗎?說的天花亂墜,什么按摩、穴位刺激,都胡說八道。艾灸盒吧,最起碼它是個熱的,針對產后媽媽會有市場的。”
但她承認,艾灸的效果沒辦法量化,“只能靠案例說,但案例太少,又沒有臨床對照研究,沒有辦法說服他人的”。
左點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目標用戶是類似的女性人群。如今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亞健康人群比重逐年增長。尤其是,25+的女性群體中,痛經、體寒、頸肩腰腿痛、產后恢復等群體性痛點,構造了廣闊的市場需求。
在左點官方旗艦店的商品介紹中,這款外形奇似小米的智能音箱“小愛同學”的“智能艾灸盒”,能夠連接小米的米家app、用手機控制艾灸溫度,最高溫度可達170℃,已經超出前文提到的人體能夠承受的合理范圍。商品介紹中還寫道,“這一次,重新定義艾灸”。
根據36氪的報道,左點搭建了自己的市場營銷方式,投放渠道覆蓋微博、微信、小紅書和抖音等多個平臺,并且構建了自己的KOL資源庫。相比起只會在線下開艾灸館、在微商群里販賣艾灸條的人,像左點這樣的新品牌顯然更懂得如何使用流量來實現轉化、打造品牌。
高瓴創投的副總裁沈哲懿在解釋自己的投資理由時,面對媒體的發言是,“在蓬勃興起的新消費領域,既懂科技創新、又懂設計創新,同時擁有遠大格局和差異化競爭力的團隊是稀缺資源”。
一名關注消費領域的投資人分析,核心的投資邏輯或許依然是毛利率夠高,“只要數據好、起量快,投資人就愿意投個新品類試一試”。
但對于消費者而言,使過用艾灸的受訪者皆表示,“至于信不信,還是在于你有沒有親身被‘治好’過”。這很可能只是“安慰劑效應”的效果作祟,但“死馬當活馬醫”的典型心態在新一代年輕人身上還是體現得淋漓盡致——既然正統醫學治不好、見效慢,走走“偏方”或許也不見得是壞事?
在一個1430人在線的“xx艾中醫古法艾灸群”里,不斷有人拋出自己身上出了哪些小毛病,便會有人回復“在什么穴位怎么用艾”,大伙熱烈地從早討論到晚。晚上10點,一個群友發出疑問:“癌癥也有機會好?”
群主很快回復:“你相信就能,艾灸是專創奇跡的。”
(應采訪對象要求,姚虎為化名。)
——————————
請微信搜索關注“20社”,和我們一起聊聊年輕人的錢包、工作和生活。
高陽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