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有個寓言故事說,有一位農夫用鋤頭在地里耕種時發現一塊玉,于是想把它雕刻成精美的美玉。于是一鋤頭下去,結果這塊玉碎了變成更小的玉,無論他用鋤頭如何打磨,最后得到的玉仍然像是簡陋的石頭,其價值也越來越小。而我們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一塊璞玉
有個寓言故事說,有一位農夫用鋤頭在地里耕種時發現一塊玉,于是想把它雕刻成精美的美玉。于是一鋤頭下去,結果這塊玉碎了變成更小的玉,無論他用鋤頭如何打磨,最后得到的玉仍然像是簡陋的石頭,其價值也越來越小。而我們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一塊璞玉,每一個父母都希望用刻刀把它雕刻打磨成美玉,但是實際上卻往往使用了鋤頭,所以結果事與愿違。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呢?《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告訴我們,父母琢玉用的是鋤頭還是刻刀,體現在他們教育孩子的每一個細節上。尹建莉是教育專家和教育學碩士,本書是她16年的教子手記,融專業性、實用性和文學性于一體。2009年一經出版發行,即引起巨大轟動,榮獲二十多項大獎,是中國家庭教育的里程碑之作。
來源:網絡
讓孩子理性面對困難和痛苦
記得豆豆2歲左右生病去醫院時,因為要抽血而非常緊張,尤其看到旁邊抽血的孩子歇斯底里的哭鬧,更是讓她急得哭起來。我們當時只好各種安慰她說:“不怕不怕,打針一點都不疼的!”她雖然有點猶豫,但是聽爸爸媽媽這么說,仍然讓護士抽血了,抽完血卻傷心欲絕地大哭起來,許久不能平靜。現在豆豆上小學四年級了,但是每次只要去醫院經過抽血的地方,她都會莫名地緊張,對抽血也仍然很抗拒。直到現在我們才知道,對于打針這件事,我們一開始就給豆豆帶來了錯誤的認知,沒有引導她去正確地對這些她本可以承受的痛苦,所以直到現在她仍然無法平靜地受打針這件事。
其實打針無論對誰來說,客觀感受都是會有些疼的,但對孩子來說不至于無法忍受。告訴孩子打針不疼,不但會讓孩子感覺受到欺騙,而且會給他帶來負面的心理影響,也會影響他對其它事情的判斷。孩子其實是有著很強的忍耐力的,如果讓他事先有個合適的心理預期,那么他很可能可以接受一些看起來很困難的事情。而家長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激發他的勇氣,讓他學會將來理性面對困難和痛苦。
“不管”是最好的“管”
有的父母是驕縱型的,對孩子過度嬌縱和溺愛,陪讀書陪寫作業,為孩子包辦所有事情;有的父母是嚴厲型的,為孩子制定各種規矩,動輒懲罰打罵孩子。這都不是愛他的正確方式。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是需要得到尊重的。而不尊重孩子的一個典型表現就是對孩子管制太多,即指導或干涉太多,從而使得孩子正常的生長秩序被打亂了。人的天性是喜歡自由的,孩子也一樣,父母的過多管制會讓孩子壓抑和不快。久而久之,他就會慢慢變得不自信和沒有自控力,各種壞習慣也會隨之而來,而學習成績自然也會每況愈下。所以“不管”反而是最好的“管”。
豆豆上學的每天早上7點,我都要叫她起床,往往是叫第一次不肯起床,叫第二次仍不肯起床還嫌我煩…… 于是美好的一天,大家的心情都開始變得不美麗了。后來有一次我對豆豆說:“以后起床的時間由你自己決定,你定好鬧鐘,自己決定7點起床也可以,8點起床也可以,我不會再叫你起床,只會等你準備好了就送你上學。”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豆豆自己起床反而速度更快了。所以適當放手,孩子可能做得更好。
不自己帶孩子的父母不是好父母
有個親戚家的孩子,從小交給老家的爺爺帶,而作為父母卻從來不管不問。直到孩子讀高中才開始和父母一起住。孩子的成績不好,父母花錢請家教輔導作業,幫他找大學,畢業找工作,但是孩子和父母之間仍然很少溝通,有任何事情或心里話都只會打電話和爺爺說。后來孩子在外辭了工作不愿上班,只能找爺爺要錢度日,再后來又找各種親戚借錢,直到這時父母才從親戚那里知道孩子的狀況。
當代著名女作家池莉說:“我發現從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樣的,家長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現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錢,不愿意花時間、精力和心思。實質上是家長變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懶惰了。”
雖然言辭犀利,但是很有道理。想做一件事總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盡是借口。作為父母,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大是客觀存在的。有的父母會把孩子交給家里老人帶,有的父母會把孩子交給保姆帶或者其他人帶。但為事業打拼的時間有很多,陪孩子成長的時間卻很少,一旦錯過就無法再挽回了。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父愛或母愛的缺失,會給孩子的一生都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一張空白的白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為孩子的父母,尤其是孩子的媽媽,是孩子最親密和最信任的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因為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成為孩子最初行為習慣的來源。好媽媽的言傳身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丁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