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河源的綠水青山孕育出的優質松香,在河源步入工業文明早期,曾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擁有豐富水資源和森林資源的河源,曾是全國最早采集和加工松香的地方之一,并一度成為松香主產區。早在19世紀70年代,河源人就已經開始采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河源的綠水青山孕育出的優質松香,在河源步入工業文明早期,曾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
擁有豐富水資源和森林資源的河源,曾是全國最早采集和加工松香的地方之一,并一度成為松香主產區。早在19世紀70年代,河源人就已經開始采集松香。鼎盛期,河源松香產量約占廣東全省的70%;從事松香采集及相關工作者多達七八萬人。
河源是中國最早松香產地之一
對于松香,河源人應該不陌生。長居城鎮的老河源人一定聽說過河源松香廠,在戶外遠足時也應該見過松林里的松脂容器或忙碌不停地采集松香者的身影。但很多河源人大概并不知道,這一用途廣泛的工業原材料,是河源步入工業文明初期時的代表性物產。
河源是步入工業文明時代后中國最早的松香產地之一,位于東江沿岸的東源藍口、黃田、康禾等地,都盛產松香。《思茅松科學采脂技術》一書記載:“比較正規采脂年代大約是在1870年至1880年,始于廣東東江(今河源縣),并逐步發展到長江以南各省。”“思茅”這個地名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因為在2007年它改名為普洱。
河源松香的質與量當年在廣東乃至全國都位于第一陣營:其曾獲評省優質獎,出口量最高峰時約占廣東全省的70%。優質河源松香,借助便捷的東江水運系統,源源不斷地被輸送到惠州、東莞等地,再轉運至香港并出口外洋。
河源松香能有如此輝煌成就,應歸因于這里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豐富的森林資源和四通八達的東江水運網絡。
松香有妙用,采集有竅門
松香是應用極其廣泛的工業原料,不僅肥皂、造紙、油漆、橡膠、墨煙、印染、交電器材、水泥、冶金、塑料等行業離不開它,它還曾是重要的軍工原料和藥材。
1989年出版的《中國近代林業史》是這么描述的:由“各種松樹樹干滲出的樹脂可制成松香和松節油。松香具有防潮、防腐、絕緣、黏合等性能,為肥皂、造紙、油漆、橡膠、醫藥等工業的重要原料。東北各省以及廣東、廣西、浙江、江西等省區都產松香……東北各省采松脂大多從采伐的松木和伐根上刮取,南方各省區則從松樹樹干上割取。所采松脂都在室內攤平陰干。
樹脂蒸餾過后的渣滓,還可以煙子其觀做墨或油漆;油漆里有了松香,就可增加油漆的光澤。在紙上寫字不滲透不變形,也是因為有了它。肥皂若是沒有松香,就不易起泡沫,去污力不強。做火柴、玻璃紙、電池等,也要松香(《中國名產趣談》)。放置長久的松脂,可作為中藥材使用。
采松脂是要看季節的,一年中有分二季的,也有分三季的。分二季者,自清明至6月為一季,7月至立冬為一季;分三季者,清明至端午為一季,所得之香為頭季片,端午后至7月為一季,所得之香為二季片。8月至立冬為一季,所得之香為尾季片。松樹立冬后即收油,不能采取。
松樹的選擇,直徑須大過七寸以上者為佳,向南背北、產于陽地的樹,其香較多。每樹可鉤3年,最多者亦只4年,因漸刮漸高,至太高時,則鉤刮不便。
這么大的松,樹齡一般在20年以上。在離地五寸處的樹干,用刀割成半弧形,闊一寸,厚五六分,每日依法割之。割至高五六尺,則換對面再割。
這又和采藥一樣,也得按時辰去采,須于早晨4時至8時采之,過此時間,則無松香流出。這樣積聚二月后,則收一次,謂之一季。每季每松可收松香斤余,每人每日可割松五百株以上。
割過松脂的松樹,后來怎么樣了?采過香之松,作為柴來售賣的話,名曰油柴,其價更貴,源城人呼之為“松棡”。在上世紀80年代,源城區尚有人以“松棡”生火做飯。
在河源,曾有七八萬人靠松香生活
雖然很多松樹都能流出樹脂,但產脂高的品種當屬馬尾松,我國90%以上的松脂采自“飛籽成林”的馬尾松。在廣東,馬尾松是主要的材林樹種,主要分布在韓江、東江中上游及粵北丘陵地區,這兩個地區松林面積約占全省的1/3。
河源建市前,紫金、河源(源城及今東源)、蕉嶺、龍川、梅縣、大埔等韓江及東江中上游地區是松香主產區,占全省松香產量的四成。以南雄、始興為中心的韶關地區松林,松木資源占全省1/3,但松脂產量只占全省的1/10。(《廣東省地理》,1988年)
正因為在諸多領域上都有作用,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初期,松香備受青睞。主要產出地區是廣東、湖南、四川等地,而又以廣東東江的河源、紫金、龍川等地出產最多,從事該項副業生產的有七八萬人。其次才是西江流域的德慶、都城及北江的英德、樂昌一帶。
當年的河源縣山嶺綿延,木材出口,素為大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歐美列強為制造彈藥及他項工業之需求,爭相采辦松香,松香價值與日俱。
河源縣(現源城、東源)的松香工廠,應運而起,先后開設工廠10余所。
民國九年,當時國民政府的省農林部門工作人員李展奇,對河源的松香業進行了調查。藍口圩商人告訴他,近四五十年來,河源縣一直都有不少從事松香業的人。1920年的四五十年之前,便是1870年至1880年,為“比較正規采脂年代”,正與《思茅松科學采脂技術》中所記載的時間相吻合。對此,《中國近代林業史》也有提及。
采松脂的山民,每人一年約可得數十元上百元收入。松林中,山民們先采盡其香,而后伐之做薪。每日黎明入山,鉤至日暮,大樹平均可鉤500株,小樹七八百株。
每樹每年可采松香量,因樹之品種及大小而不同,直徑一尺左右的松樹,可年采得香四斤。每人每年可采松香量:勤者約3000斤,懶的就不必說了。
如果山民自家沒有松山,跟人租了松樹來采香,每樹每年納租錢約十文。采3年后,其樹交回山主。于是,很多以往的耕耘農民,也不種地了,轉而從事松香生產。
到上世紀30年代,河源采香人數量不下萬人。據1929年的調查,河源之康禾、藍溪、能溪各地,多利用松樹取松香,僅藍口一埠,年可出松香四五百萬斤。
不同質量的熟香,價格也不一樣。熟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白色,每百斤6元5角;中等淡黃色,每百斤5元5角;下等褐黑色,每百斤僅3元5角。松節油則百斤值15元,生香則稍平,亦分三等,上貨4元5角,中貨4元2角,下貨2元2角。松香色不論黃白,以干潔為上貨。
分好等級后,就全部賣到外地去,熟香多賣到香港,或直接輸出英、日各國,生香則賣往天津。(1930年《東江水源林調查報告書》)
在民國九年(1920)的藍口,就有松香商販十余家,多為潮州、大埔人,收買后轉賣于東莞石龍。煮制過后的熟莊(熟香),則輸往日、英各國。又有轉售于廣州市,不用煮制而即行包裝,名曰生莊(生香),銷于天津地方。(1923年《農林季刊》)
河源松香業興衰史
1926年,東莞殷超明(有關資料作“殷仲銘”或“殷仲明”)在黃田圩創辦“大明松香廠”(2000年《河源縣志》)。這是河源縣第一家松脂加工廠。當時只有8個工人,一個鍋生產,年產量在100噸至200噸。同年,在松香產地藍口,杜汝森開設了大光松香廠,有工人10人,2個鍋生產,年產量達400噸。
1935年,河源縣的藍溪、能溪(即藍口、船塘、康禾、黃田一帶),全年生產的松香,悉數通過東江運往外地,本地一斤也未留用。到1936年,河源全縣共有松香廠6間,每間有工人十數人,鍋爐2座,熬煮熟香并蒸餾松節油。
河源黃田某商號松香油之蒸餾機。圖載《東江水源林調查報告書》。
工人們熬松香的工作時間很富彈性,視原材料多寡為衡量,有周年不息者,有只夏秋間工作者,每遇夏秋間原料充足時,則日夜趕工。每2小時可熬熟松香一鍋,約300斤,并蒸餾松節油12斤。每年能產松香約3.8萬擔,松節油約1500擔,悉數運銷東莞石龍。另有松柴20萬余擔,運銷廣州。但是,林木生長需要一定的周期,只伐不種,斬伐過甚,林木來源日趨竭蹶。(《統計月刊》1936年第2卷第4期)
1937年之前的河源縣,每天所出產松香,數千百擔,盡量吸收,加以甑制。熟松香出產,年可得20余萬斤,以當年每斤值1角2分計,總值200余萬元。
1937年,程德君、程新民、張子成、曾國框等四人集資1萬大洋,在河源縣城沙邊街辦起“大有公司”,成為縣城第一家松香加工廠,產品直接銷往海外。抗戰全面打響后 ,當局為了不讓敵人多生產軍火和各種工業制造原料,下令不許松香出口。各松香工廠為遵行當時政府法令,隨即紛紛閉門,自動停業。全縣數萬鉤取松香工人,隨之失業,松香商人亦宣告破產。
但這個尷尬局面沒多久就被打破了。1938年8月上旬,當時的河源縣政府頒發統制收買松香辦法,說是由政府統制收買松香。
怎樣收購呢?一、各地松香應由政府統制銷售,一切收買手續,由省行代辦;二、收買資本概由省行負責;三、省行所墊資本,照普通利率計息,經營所得之凈利,省行得40%,其余60%由綏靖公署、省府商洽酌,撥為地方建設或其他公益之用;四、收買價格由綏署、省府、省行、建廳按照各方行情及救濟農民之意旨,隨時派員從定公布。(1938年8月8日《香港工商日報》)
抗戰勝利后,河源的松香生產再度興旺起來。據1950年的統計數據,當時河源共有16間松香制煉廠,但各松香廠均系老法制造,其成品質劣色黑,亟需改良。(《1950年河源縣一年來的工作總結報告》)
1950年12月,河源縣人民政府沒收了在城鎮下角頭塘街的東泰松香廠,在原址成立了地方國營河源縣五星松香廠,1952年至1954年,在義合、藍口、回龍設了三個分廠。1956年,在燈塔、黃田、藍口設了3家公私合營的松香加工廠,產品由縣國營五星松香廠統一經銷。1957年,這3個公私合營松香廠被劃為各自獨立的國營廠。1959年,河源縣境內各廠合稱河源縣松香總廠。1961年起,稱河源松香廠(鄺桂榮《河源松香》)。1965年,該廠遷至龜峰塔下東江邊。1988年河源撤縣設市后,該廠被劃分給了東源縣。上世紀90年代初國企改革期間,河源松香廠停產。2010年,河源建設濱江大道時,該廠廠房被拆除。
據《河源市志》,到2008年,河源全市有松脂加工廠6間,松脂生產加工能力4730噸,可產松香3337噸、松節油836噸。
河源松香技師名噪一時,日本人曾前來挖墻腳
作為全國最早制造松香的地方,河源自有一套較為成熟的制作方法。
要把從樹上收獲的生香制成熟香,得采用蒸餾技術。置生香于甲鍋,每次約200斤,再加水40斤,煮沸之后,則蒸氣經鐵管流于乙器(乙器充滿冷水)冷卻則凝為液體,即成松節油而流于丙瓶。約兩小時后,松節油既蒸發凈盡,而生香亦溶解而為熟香,遂由巵管取出之,乘熟以銅沙鐵罩,四濾去其渣,而盛于木箱中。
河源的松香技師,一度很搶手。1919年,日本三井洋行曾派人到藍口圩調查松香業,并擬重金向該處聘請工人百名,前往臺灣教采松香。因藍口商人開會反對,設法嚴禁,無論何人不準受雇而往,其事未成。
1951年,梅州縣政府準備在南口區籌辦松香廠,特地從河源縣聘請了技師前往協助。(《梅州文史 紀念林芾棠專輯》)
河源松香廠成立后,產品質量和產量不斷提高,產品大量出口。1964年,河源松香廠被定為國家林業部松香重點廠。1984年,河源松香廠的“東江牌”松香被評為省優質產品。1983年,該廠生產了4104噸松香,產值403.79萬元。其松香質量,一級品率達89.7%。產品主要供出口,銷往日本、西歐、美洲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東省優質產品資料匯編 下冊》1984年)
陳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