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骨質疏松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他幾乎會困擾著1/5的中年人和超過一半的老年人。很多人可能對骨質疏松并不是很在乎,覺得平時也沒有什么癥狀,最多就是補補鈣罷了。但是其實骨質疏松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健康隱患就是,它極大的增加了我們發生骨折的幾率。輕微
骨質疏松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他幾乎會困擾著1/5的中年人和超過一半的老年人。
很多人可能對骨質疏松并不是很在乎,覺得平時也沒有什么癥狀,最多就是補補鈣罷了。但是其實骨質疏松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健康隱患就是,它極大的增加了我們發生骨折的幾率。輕微的摔倒,就有可能發生骨折,而有些骨折,對于老年人來說,是致命的。
那么骨質疏松的發病率有多高呢?
據保守的數據,中國目前有9000萬以上的骨質疏松癥患者,更有2億以上的骨量減少的人群。而這些數據是全年齡段人群的數據,如果放在中老年或絕經后婦女群體中,會更為觸目驚心。
那么,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幾率有多少呢?全球平均每3秒鐘,就會發生一例骨質疏松性骨折。而常見于70歲以上老年人的髖部骨折,會在骨折后一年內奪去1/3老人的生命。
數字是冰冷的,但是如果大家曾經經歷過家庭中的老人發生髖骨骨折,決定是否手術,硬闖鬼門關等事件后,就會對這個疾病的后果有更為深刻的感受。
但是,好在,骨質疏松,可查、可方、可治。
看到這很多讀者大概會問了,我該怎么確診我自己或者我的家人有沒有患上骨質疏松癥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01 哪些人需要檢查是否患上骨質疏松癥?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有事沒事查個骨質疏松檢查,因為對于大多數健康的年輕人,骨質疏松很少會在這個年紀找上你。我建議發生以下情況之一的人,應該去檢查骨質疏松:
①絕經后婦女
②50歲以上男性
③體重指數BMI極度偏低的人群。BMI是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比如一個1.70m的女子,體重50kg,那么她的BMI就是50/1.7/1.7=17.3 kg/m2。正常的BMI是18-24,如果低于20,應該警惕骨質疏松的風險升高。也就是說,越是偏瘦,越要警惕,其他病喜歡找胖子,骨松偏愛瘦子。為什么呢?因為對于骨頭來說,扛著這一身肉走來走去,可是每天最好的鍛煉??!
④患有甲狀腺疾病、甲狀旁腺疾病、慢性腎病、類風濕關節炎、閉經、性腺功能減退、前列腺癌雄激素剝奪治療等疾病的人群。
⑤長期抽煙喝酒
⑥曾經在平地摔倒就發生了脊柱壓縮性骨折、腕關節骨折、髖部骨折、肩部骨折等骨折的人群。
⑦曾經因疾病長期服用過糖皮質激素(如甲潑尼龍、地塞米松等)
⑧患有一些影響營養吸收的腸道疾病或因疾病進行過小腸部分切除的患者。
⑨自己的直系親屬,尤其是父母,確診過骨質疏松癥或者發生過髖部骨折的人。
⑩近期出現了駝背、身高降低3~4cm以上的人群。
當你存在以上10條中的一條時,應該去社區醫院或者附近醫院,篩查一下有沒有骨質疏松的問題了。
02 我想去查一查,該查什么項目?
在一般的社區醫院,都會有篩查骨質疏松的一些儀器,比較多見的是一種超聲儀器,測測手腕和腳等部位。但是大家要知道的是,這僅僅是一種篩查手段,也就是說,只能大體告訴你,你患有骨密度減低的風險是高還是低,并不能作為骨量減少或骨質疏松癥的確診依據。
目前全球通過的檢測骨密度的金標準是雙能X線骨密度檢查,也叫DXA。一般縣級以上的醫院大多配備。,
這個機器通過測量你的脊柱、髖部等常見的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部位,并且將你的測量值和正常人群的做一個對比,就能得出你的骨密度的一個相對測量結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T值(也有人應該看Z值,這個交給醫生判斷),有-1、-2.5、<-2.5等等,也就是說,比正常人群數據庫低這么多。
那么,當你的DXA骨密度檢查的結果是-1.0~-2.5時,你所處的狀態為“骨量減少”。此時雖然還不夠診斷骨質疏松,但是已經比骨量正常人群的骨密度要低,骨折風險要高了。
當你的DXA結果為<-2.5時,說明你已經處于“骨質疏松”的狀態了。
而如果此時你還曾經發生過髖部、脊柱、腕部等部位的骨質疏松性骨折,那就已經算是嚴重的骨質疏松癥了,說明你的骨折風險已經相當高了。
也許看數值還不夠直觀,我們來看一張圖:
左邊是骨密度結果為0.0的正常人的骨微觀結構模型,像不像一個非常緊湊的方便面?
中間那個是骨密度-2.5,也就是骨質疏松患者的模型,已經變成一個沙琪瑪了。
而右邊那個是骨密度-3.0的模型,也就是比較嚴重的骨質疏松患者了,這種稀疏的骨結構,別說摔了,就是打個噴嚏或者公交車顛簸的厲害點,都可能骨折了。
但是由于骨密度檢查有低劑量的輻射,且價格不低(200~300元/次),因此并不是說你有上面10項就必須得去查骨密度。先看醫生,醫生根據你的情況覺得你的骨質疏松風險較高時,再去查骨密度檢查。
綜上,當你懷疑自己有骨質疏松時,可以通過檢測雙能X線——DXA來確定自己的骨密度。
03 哪些人要檢查骨密度,多久檢查一次?
我的建議是:
A:65歲以上的絕經婦女
B:雖然不足65歲,但是至少有上述③~⑩項中的一項的絕經后婦女。
C:符合④、⑥、⑦、⑧、⑩中的一項的男性。
D:不推薦為沒有絕經的,也沒有上述危險因素的女性常規檢測骨密度
E:不推薦為沒有④⑥⑦⑧⑩中任何一項的男性常規做骨密度檢測
對于多久應該復查一次骨密度,我的建議是:
A:如果骨密度在-1.0~-2.5,也就是骨量減少的范疇,那么2~3年測一次是可以的,如果是-1.0~-1.5,也沒有很多危險因素存在,三五年測一次也是可以的。
B:骨密度<-2.5,那么應該每1~2年檢測一次骨密度,并且治療骨質疏松。
04 我看到我的骨密度報告上,有髖部的T值還有腰椎的T值,該以哪個為準?
其實我們身體有許多個部位的骨骼骨密度測量值,都可以用于預測我們的骨折風險,例如,當我們想要知道我們發生髖部骨折的風險高低時,當然是髖部的t值最能說明問題;由于髖部骨折,是骨質疏松最嚴重的,死亡率最高的并發癥,因此我們常常首選髖部的測量結果來診斷骨質疏松。
但是其實我們身體各個部位的骨骼,隨著年齡的增加,骨密度的下降并不是同步的。例如在絕經早期,脊柱的骨密度降低程度大于髖部,因此有的醫生也認為,測量腰椎的骨密度,不僅能夠更精確的反應初期的骨密度下降,而且有助于更為精確的監測治療的效果。
根據WHO的推薦,當各部位測量結果不同時,應根據其中最低的骨密度t值來診斷骨質疏松。
參考資料:
1,UpToDate
2,2017年中國原發性骨質疏松診療指南
3,ACR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 Osteoporosis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2017)
了解更多骨質疏松預防和治療的相關知識以及如何科學補鈣的知識,可以訂閱我的專欄:
丁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