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蔬菜產業這幾年發展迅猛,各地的蔬菜大棚鱗次櫛比,在不少地區蔬菜已經成為種植業中第一大支柱產業。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目前不少地方蔬菜產業仍處于粗放經營狀態,很多菜農的收益并不是很高。經過近兩年的走訪,通過分析一些蔬菜種植好的地區和種植戶,我總結出
蔬菜產業這幾年發展迅猛,各地的蔬菜大棚鱗次櫛比,在不少地區蔬菜已經成為種植業中第一大支柱產業。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目前不少地方蔬菜產業仍處于粗放經營狀態,很多菜農的收益并不是很高。經過近兩年的走訪,通過分析一些蔬菜種植好的地區和種植戶,我總結出了幾個蔬菜種植效益高的經驗,下面給種植蔬菜的朋友們,以及有志于發展蔬菜產業的朋友們分享。
種菜觀念求新求變才能不落伍
好多地方菜農種出菜來了效益很差,有的甚至說出現賣難,仔細分析他們有的種植形成一個固定的模式,比如今年種植秋延后黃瓜,明年還是種植秋延后黃瓜,年年一個模式,不管效益如何從不改變。還有的就是說形成了一個始終自我感覺良好,從來不看外面的世界。比如我走訪的一位大哥,種黃瓜七八年了,每年都是一個品種,每年都用類似的肥,總感覺自己經驗豐富,殊不知他的產量和效益前些年可以,但是如今科學在發展,人家別人都已經換了品種,采用了新的種植模式,他依然我行我素。
種菜觀念一定要求新求變,否則很難賺到錢。在我走訪的菜農中有一個89年出生的小伙子,他一開始回農村種蔬菜都是按照父輩的要求種植,但是沒過兩年他就調整了種植思路,開始從品種到種植習慣上進行了調整:由過去種植常規西紅柿,發展為種植特色串番茄,每個棚的效益由過去的4萬元增加到了10多萬元,而且他的番茄因為品質好,在北京、石家莊各大超市供不應求。
此外,他還革新了了棚膜,過去的普通大棚,一到冬季棚內膜上嘩嘩掉水,不但容易傳染病害,還不利于透光,他則按照新模式選擇無滴膜,消霧化程度非常高,不但蔬菜不愛鬧病,而且透光性能好,雖然買膜的時候貴了一點點,但是因為不鬧病,增加的效益遠遠超過了增加的那一點投入。所以,別自詡是老菜農就一直按照固有的觀念去種植,要不斷更新觀念,這樣種菜才能不斷增加收益。
看準著市場才能效益高
種菜的觀念轉變除了品種、技術更新外,眼光還要盯著市場,只是低著頭去種菜是行不通的,別人種什么自己種什么;別人什么時候種自己什么時候種,到最后很容易產生因為同一茬口,同一類型的蔬菜集中上市賣不上價,甚至滯銷的現象,比如前幾年很多地方的大白菜、大蔥就頻繁出現了賣難現象。
產生這一現象的關鍵一點就是不能跟著市場去種菜,而是盲目跟風種植。
一位種了10幾年大蔥的大叔說,他每年都種大蔥,但是每年都會倒換茬口,依據市場需求和各地種植情況分析后確定種植茬口,所以每年他的大蔥都能賣上好的價錢,他說:我就希望大家不要跟風,一跟風肯定就要導致滯銷,要考慮市場。一個抓住人們這個心理,去年什么貴你今年你得考慮一定要少種植。另外很多蔬菜都有一個周期性,一般的時候今年這種菜貴,明年肯定要便宜些,后年就又貴;再一個就是要多走訪市場,要多接觸這個好的經銷商,經銷商一般都能給咱們提供很多很多需求信息;此外咱們還可以多接觸種子經銷商,他也會告訴你,今年什么種籽種賣得最多,比如說蘿卜,去年蘿卜貴,今年你買蘿卜籽都買不到,但到收獲的時候,往往蘿卜價格卻很低。
很多接受我調查的種菜高手們一致認為只有瞄準市場去種菜,跟著人們的需求去變化才能不斷提升蔬菜的種植效益,才不會頻繁地出現蔬菜的賣難現象。當然,如果能夠對接超市發展訂單農業,那么這些問題可能就要相對簡單些。
提高品質才能發展
解決蔬菜賣價低或者賣難的問題,除了按照市場需求去種菜外,咱們還應該從自身找原因,通過走訪我認為咱菜農們更多的還是要通過標準化種植模式,來提升蔬菜的品質,打造蔬菜的品牌。首先要瞄準質量,這個質量不是光內在質量還有外觀質量。
俗話說得好:寧吃鮮桃一個,不吃爛桃一筐。只有生產出高品質的、無公害的蔬菜產品才能夠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也才能夠賣上好的價錢,可以說不管你產量多高,如果質量不過關,效益肯定大打折扣。蔬菜的品質好了,自然而然品牌就打出去了,就像我走訪的一些蔬菜合作社,大都通過標準化種植生產出高品質的蔬菜,輕松打進了北上廣等大城市的高端市場。
抱起團來才能闖市場
蔬菜有了好的品質和品牌就等于練好了內功,提高蔬菜效益的最后一步是如何把菜賣好。最近幾年,很多地方通過搞農超對接、訂單農業,很好地提高了生產效益。而搞農超對接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有規模,要有合作社作為依托。
比如很多超市和老百姓搞農超對接首先要求的是要有資質,也就是必須是合作社,有規模的合作社,另外一個就是無公害綠色認證。而普通農戶種三五畝地根本滿足不了某一個超市的需求量,所以如果有志于發展農超對接的種植戶,就必須要聯合起來,抱團取暖。
通過我的多方走訪發現,如今不少蔬菜專業合作社中,真正實現統一生產標準、統一農資供應、統一生產計劃、統一品牌銷售的不是很多,甚至有的地方,即便是入了社的農民,也只是享受到一些便利的農資服務,生產和經營仍處于一盤散沙狀態,更不要說實現蔬菜產業化發展了,因此建議各地菜農應該團結起來,抱團才能取暖,成立真正意義上的合作社組織,這樣才能實現蔬菜生產的效益最大化。
總的來說,要想把菜種好并獲得個好效益,咱就得朝著蔬菜生產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和組織化這幾個方面去努力,才能真正實現效益最大化,您覺的是吧?您有什么好的想法,也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金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