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些年,化肥農藥大量使用造成面源污染屢次成為輿論的話題,認為是導致農業各類問題的“禍根”。殊不知,化肥農藥是現代農業生產離不開的農用物資,解決咱們“吃飽”的問題,甚至可以讓咱們吃得更好。據相關統計看,施用化肥比不施用化肥可提高50%的單產,
近些年,化肥農藥大量使用造成面源污染屢次成為輿論的話題,認為是導致農業各類問題的“禍根”。殊不知,化肥農藥是現代農業生產離不開的農用物資,解決咱們“吃飽”的問題,甚至可以讓咱們吃得更好。據相關統計看,施用化肥比不施用化肥可提高50%的單產,作物總產中有1/3來自化肥的貢獻,中國糧食產量的一半來自化肥。在耕地有限及現有的農業生產條件下,停止使用農藥化肥是不可能的,只能科學正確使用,大幅提高肥料農藥的利用率,而且提高肥料、農藥利用率不能以犧牲產量為代價。
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價格多年未見大幅增加,種植成本逐漸上升,農民種植都希望能節本增效,如果肥料利用率能提高一倍,肥料使用量減半,農民能省一半的錢,能不愿意嗎?真要去提高,并不容易,不然測土配方施肥早就全面應用,不會是叫好不叫座的境況。
1、改進施肥方式要考慮的因素
首先,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請人工難,基本采取直播、拋秧及機插等輕簡化栽培,按照科學施肥方法,若要增加施肥次數,農民大多不會接受,特別是種植大戶,每施一次肥就要增加不少勞動成本。
第二,農民施肥看肥效,一是看得見的作物長勢,二是看得見的增產。不同的肥料其肥效有差異,碳銨施后當天見效,肥效期僅有15天,而尿素7天見效,肥效期有45天,加入脲酶抑制劑、硝化抑制劑其肥效期還能更長。在水稻追施分蘗期,有的肥料廠利用碳銨見效快的優勢誘導農民代替尿素使用,往往中后期容易出現肥力不足的情況,這種施肥方式是不合理的。種地的主要目的是獲得穩定收入,使用配方肥有一定的增產效果,但如對整體收入提升幫助不大,農民不會有太大興趣,何況采取配方施肥不一定能百分之百比常規施肥高產。
第三,提倡用有機肥替代化肥,但有機肥的養分釋放慢,需要早施用,單用有機肥不利于農作物高產,也沒有那么多有機肥可用,而且比施用化肥的量要多,會增加勞動成本。自制有機肥要人工漚制、搬運,未完全腐熟還存在燒苗和加重病蟲害的風險。
2、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隨著農業從業者數量減少和老齡化加劇,農業生產必須靠機械化,栽培技術要簡化,施肥亦是如此。要么改進施肥機器代替人工,如無人機,提升效率;要么改進肥料生產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減輕勞動強度。
首先,測土配方施肥要與輕簡化栽培、育種、植保等緊密結合,即良種良法。目前有不少水稻、小麥專用的配方肥,農民也在使用,只是有的農民沒有用好配方肥,仍按傳統施肥方式進行,沒有走科學種地的路子,需要示范、總結,帶著農民轉變。配方施肥只有與栽培管理、植保結合,才能真正做到了1+1>2,降低農民整體投入成本,作物獲得高產,農民能節本增收,對農民而言是真的實惠。
第二,有機無機肥配合施用,根據肥料試驗看,有機無機肥配合施用可提高肥料利用率,有較為明顯的增產作用。有機肥含較多有機物質,肥效慢、持續時長,可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條件;化肥養分單一,肥效快,但利用率較低,施用不當會影響和破壞土壤的理化性狀。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中,特別強調有機肥與化肥的配合施用,有利于培肥改土、提高地力,提高利用率,節省化肥。
第三,一次性施肥在未來會成為主流。傳統施肥的氮肥利用率在30%-35%,緩控釋肥的肥效利用率可提升至40-60%,目前有些能做到,有些做不到。去年在云眾地合作社基地用(沃夫特)緩控釋肥在水稻上作肥料試驗,水稻生長良好,產量甚至比常規施肥高。采取一次性下足緩釋基肥,油菜、水稻、小麥等作物畝用量在60-80斤或更少,明顯降低勞動強度。
第四,追肥向高濃度、高利用率、低用量發展。這兩年液態氮肥發展較快,適合采用無人機噴霧,能提高作業效率。其他新型肥料,如持效速效兼備的緩釋尿素及其它如長效碳銨。后期結合施藥噴施磷鉀肥促進灌漿壯籽飽滿。
云眾地服務宗旨:科普種植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種植的難題。更多種植技術知識,歡迎關注【云眾地】
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