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這世上有太多人卑微地活著,甚至于活著都成為他們的奢求。之前在《我不是藥神》中一位老人哭訴自己因為患病吃藥,從而導致吃垮了家庭,吃散了家人,想要活著真的有什么錯嗎?或許這個世界最果敢的現實就是沒有錢,藥太貴,人太窮,兩者的矛盾之下才更能揭露社
這世上有太多人卑微地活著,甚至于活著都成為他們的奢求。
之前在《我不是藥神》中一位老人哭訴自己因為患病吃藥,從而導致吃垮了家庭,吃散了家人,想要活著真的有什么錯嗎?或許這個世界最果敢的現實就是沒有錢,藥太貴,人太窮,兩者的矛盾之下才更能揭露社會之中的人間真實。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樣的例子在身邊并不是少數,確實我們無法總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以圣人的姿態要求別人去做大義之事。之前,一位大學副教授與在讀博士妻子的故事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妻子身患癌癥,需要80萬換肝救命,而且后續還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起初的丈夫已經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陪妻子求醫治病,但在5年之后,他卻再也撐不下去,選擇跪地懇求妻子離婚。那么他們到底經歷了什么呢?
也曾幻想美好,但被病情打回現實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張海和楊楠,他們的故事值得我們反思。
兩人都來自于河南普通農民家庭,可能是農村孩子骨子里有一種改變命運的使命,既然生活給他們帶來了普通,但他們不甘心就這樣祖祖輩輩平凡地活著,所以他們努力讀書,信奉著讀書改變命運的道理。
楊楠渴望通過高考來改變自己的人生,所以她盡力來完成一個又一個計劃。盡管高考的時候成績不是十分理想,但也考上了洛陽師范大學,之后她覺得自己不應止步于此,因此她繼續考取了四川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在完成碩士求學之后,又成功考取上海交大的博士研究生。
可能對于城市中的許多家庭來說,碩士、博士生已經是極為平常的人生經歷,但是對于農村家庭來說,一個村子中目前考上大學的都屈指可數,很多人都早早輟學,被迫走上了打工之路,更不用說去追求什么研究生學歷了,所以博士生完全是一個小村莊的佼佼者。楊楠通過自己一步一步地努力改變著自己原本普通的命運。
而在上海交大讀博期間,她認識了同樣來自河南的張海,也許是家鄉的情懷讓她和張海很是合得來,尤其是在上海這座充滿人世悲涼的大城市之中,兩個異鄉人更容易抱團取暖,也更容易有新的故事。
楊楠和張海兩人有著相似的經歷,也都渴望著改變命運,可以說此時的兩人在人生觀、價值觀之上都十分相投,往往總是無話不說,就這樣,他們在上海這座大城市之中墜入熱戀。
之后,兩人情投,便相約步入婚姻的殿堂,在河南老家,兩人舉辦了隆重的婚禮,在一眾親朋好友的見證之下,兩人頗感幸福,至少,這個時候的兩人是滿足的,對于這段婚姻是充滿希望了,也是真正相愛的。
2015年,此時是楊楠博士學業的最后一年,她甚至已經想好了自己的工作地方,而此時的張海因為要早楊楠2年畢業,所以為了更好的學業經歷,他選擇了去日本繼續深造。盡管相隔萬里,但兩人的愛意并未稍減。只是,誰也沒有想到,意外來得這么突然。
這年夏天,正在做實驗的楊楠卻突然身體感到不適,起初她以為是自己近期沒有注意休息引起的,所以并沒有太過在意,但身體不適也讓她決定近期先休息一下,畢竟這樣的狀態也無法完成進一步的研究,因此她選擇回到了河南老家。
在河南老家的時候,張海的父母看到楊楠的狀態,起初還以為是她有喜了,畢竟兩人也結婚了一段時間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老兩口心心念念有喜的兒媳婦,身體卻不斷變差,常常頭暈不止,甚至于還有突然昏厥的現象,這可不像是有喜之人的表現。
看到兒媳婦這樣的情況,老兩口也緊張了起來,趕緊將兒媳婦送往醫院檢查,但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兒媳婦的檢查結果竟是肝癌中晚期。這樣的結果讓楊楠自己以及家人們大吃一驚,誰也沒有想過會是這樣的重病,因為癌癥可謂是所有人的噩夢,不僅生還幾率渺茫,而且還要花費巨額的治療費用。
在日本聽到消息的張海,選擇了立即回國,畢竟此時的張海還是深愛著妻子的,他渴求有奇跡發生,至少能夠將妻子的生命加以延續,而不是就靜靜等待命運的審判。
治療癌癥需要多少錢,沒有人敢打保票,而且誰也不敢保證一定會將癌癥治好。在四處問診的過程中,小兩口的積蓄很快就花完了,但楊楠的病情并沒有得到什么好轉。
當時的楊楠因為還是博士在讀,所以根本沒有什么太多的經費,治療費用也幾乎都是張海積攢下來的資金,此時的張海也確實盡到了一個丈夫該有的責任。但是張海本人也因為現實情況,工資并沒有太高,積蓄更是不足,就這樣,病情不斷惡化,治療費用不斷增加,壓在小兩口身上的重擔越來越重。
因病借債,感情破碎
或許要命的現實才會是壓倒眾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張海和楊楠都是普通家庭。楊楠的家人這些年一直在供女兒完成博士學業,也并沒有太多的積蓄,他們渴求挽救回女兒的性命,他們花光了積蓄,然后又向親戚朋友們四處借錢,只要有一絲希望,他們就不想放棄。至于張海的家庭也是在努力挽救回兒媳婦的生命,張海本人更是長長陪伴在妻子身邊,但是開銷實在太大,家庭的負擔也越來越重。
隨著長久的治病,積蓄自然早就沒有了,可以說這個時候完全是依靠借錢來治病,而且病情還沒有什么好轉。但這樣下去,盡管有著一腔熱愛,但也會被現實消磨殆盡,作為丈夫的張海也會深感絕望。
因為治病求醫也是間斷性的治療,所以楊楠很多時候還是住在了家里。大年初一時,按照農村人的習俗,是要早起的,否則就是不吉利。而楊楠因為身體的疾病,所以起得晚了一些,此時的婆婆不免說了幾句,氣不過的楊楠便與其爭吵起來。作為丈夫的張海并沒有進行勸解,而且還是選擇了支持母親,此時的楊楠便心覺不滿,選擇回自己娘家。
張海看到楊楠執意回娘家,只能開車送她回去。但是這已經讓張海心生不滿了,按照當地的習俗,大年初一家里一定要和和滿滿的,更不能有所爭吵,很可能影響自己一年的運氣。此時的張海看到妻子這樣的行為,雖然嘴上沒有說什么,但是心里也已經心生怨恨,這樣再想起之前看病求醫花費許多,張海更是難以接受。
在過完春節之后,張海并沒有和妻子道別,反而直接離開了老家。
就這樣兩人開始過起了分居的生活,而且也不再過多聯系。內心委屈的張海還是覺得自己一家既然已經給妻子花錢治病,妻子為何還是不能加以理解,反而還是不斷爭鬧。最終,張海向妻子提出了離婚,或許此時的他已經堅持不下去了。
80萬換肝,帶來希望卻又面臨現實
肝癌最后的治療希望自然便是換取新的肝臟,但這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等到合適的肝臟便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當丈夫向楊楠提出離婚訴求的時候,楊楠自然是不同意的,因為她還是覺得自己沒有錯,自己患病不是自己的希望的,她也想健健康康的,但是她也沒有辦法,她感謝丈夫的付出,但還是覺得丈夫此時的行為太不負責。婚姻關系的裂痕已經出現,修復更是十分艱難。
當醫院告知楊楠肝臟移植方法的時候,給了她一些希望,畢竟誰都想努力地活著。但是要移植肝臟,就需要80萬的費用,這讓楊楠一家難以承受,因為之前已經因治病借了幾十萬的外債,此時這么巨額的手術費用自然難以籌集,要想治病,還是得依靠自己的丈夫。
當楊楠將自己的這一訴求告訴張海的時候,張海直接表示了拒絕,理由是他拿不出這么一大筆錢。此時的張海還是與楊楠提起了離婚的事宜,但是一聽到離婚,楊楠心中更是十分不快,畢竟自己已經這樣了,丈夫為何還要雪上加霜,因為楊楠直接表示了拒絕。
之后,楊楠試圖再聯系張海的時候,才發現丈夫已經很難聯系上了,更不用說幫她支付80萬的費用。因此無奈之下,她只能求助于相關媒體,通過媒體來聯系丈夫。很快媒體就聯系到了張海,但對于這些情況,張海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張海表示,自己在妻子患病之初,已經盡到了一個丈夫的責任,他也曾積極幫她治療,也希望能夠救回妻子,但是肝癌是不治之癥,治療難度太大,就是治好了,誰也不知道還會不會復發,會不會有新的問題。
而且張海還說,自己已經在妻子身上治病花了幾十萬了,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自己也不是信口開河。而且他已經四十多歲了,在河南,像他這樣的人早就做起了父親,而自己現在還是沒有孩子,他渴望有一個孩子,但是楊楠的身體狀況自然不能生育,甚至于能保住命就不錯了。
早期,家里人也積極想要幫助楊楠治病,但看到毫無希望之后,他們也開始轉變態度,希望張海能夠離婚,開啟新的生活,就這樣,張海的態度開始發生轉變,畢竟在一條難有希望的路上走到黑,確實讓張海覺得不理想。
在記者的多次調解之下,張海與楊楠有過幾次交談,但他們都在相互哭訴自己的無奈,而且兩人見面幾乎沒有爭吵,就這樣事件一直沒有結果。
在一次調解之中,張海甚至于跪在了楊楠面前,懇求楊楠放過他,他才四十歲,如果對方同意離婚,以后他會想盡辦法幫助楊楠。
兩人該走向何方
夫妻走到這樣的情況確實是悲哀的,但現實就是這樣的真實,疾病讓一個普通的家庭開始四處危機。
站在張海的角度上來說,他渴望有一個新的人生,也希望有一個健全的家庭,所以他選擇了離婚,盡管這樣他會處處落入別人的口舌,但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在作為丈夫期間,張海確實盡到了自己的義務,但是這樣的無底洞讓張海看不到希望,所以他才選擇了離婚。
但是站在道德角度上來看,張海確實不應該在這個時候離開妻子,楊楠患病不是她能預料到了,這個時候作為丈夫,張海確實應該陪在身邊。而且從法律層面上來講,既然兩人這個時候具有婚姻關系,那作為丈夫的張海有一定的義務與責任,而不是選擇離婚這條途徑。
對于楊楠來說,她只是想要活著,如果身體健康,她又何必這樣苦苦折磨,甚至于還能給張家生幾個孩子。但是目前的現實是她身患重病,她渴望理解,希望得到丈夫的支持,但在這種條件之下,丈夫還是選擇了離開,盡管他之前確實做到了自己作為丈夫的責任,但是此時的行為確實讓楊楠憤怒。
到了2020年的時候,雙方分歧還是沒有結果,無奈之下只能走上了法律結局的途徑,但此時的張海還是答應了在感情糾紛沒有完結之前,每月支付楊楠2000元的生活及治療費用。
之前在看到丈夫跪地懇切的時候,楊楠哭訴著說道,你聽我一句話,其實我一直只記得我們在一起時候的種種美好,我不想拖累你,我沒有那么歹毒,在病床上我曾經跟你說過,我想活著。我雖然不能活得像你這么五彩斑斕,因為我不能學以致用,我從真心來說,我對你沒有一點詛咒,我只是想要生存而已。
楊楠與張海的故事正是普普通通眾生中的現實,生活之中,這樣的事件不在少數,金錢永遠是壓垮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盡管這個張海和楊楠已經作為了社會之中的高級知識分子,但是在現實面前,他們還是難以支持。也許張海的訴求也正是大多數尋常家庭的渴求,在現實面前,他自然而然選擇了放棄,因為他已經看不到希望。
人生苦難,是 每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只是在窮人身上表現得太過諷刺。
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