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奇瑞雖然曾經是國產老大,但是近些年來的日子過得并不算好。從15年開始,銷量就再也沒有進過國產車前3,甚至在19年,以144.5億的價格,把自己51%的股份,賣給青島五道口公司了。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讓這個曾經的國產一哥,淪落到“賣身”的地
奇瑞雖然曾經是國產老大,但是近些年來的日子過得并不算好。
從15年開始,銷量就再也沒有進過國產車前3,甚至在19年,以144.5億的價格,把自己51%的股份,賣給青島五道口公司了。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讓這個曾經的國產一哥,淪落到“賣身”的地步?
第1次多品牌策略失敗失去老大位置
首先,奇瑞的第1次多品牌策略失敗,直接導致了奇瑞掉下了國產車老大的位置。
我之前那篇《曾經的奇瑞,是怎么變成國產車老大的》里面講過的。
2009年,奇瑞為了擺脫身上低廉、便宜的標簽,實行了多品牌計劃,把自己拆成奇瑞、開瑞、瑞麒、威麟4個品牌。
雖然在執行多品牌策略的前兩年,奇瑞銷量屢創新高,但是好景不長。
11年的時候,奇瑞銷量開始下降,全年賣出64.3萬輛,比上一年少了3.9萬輛。
其中主打中、高端的瑞麒是表現極差,就算賣得最好的車型X1,同期的銷量也只有QQ3的1/10。
而旗艦車型G6,年銷量153臺,太少了。
所以12年8月23號,奇瑞宣布回歸一個品牌,瑞麒、威麟都是退出市場了,這也就宣告著:第1次多品牌策略徹底失敗了。
回歸一個品牌之后,奇瑞銷量也沒有停止下跌。12年全年銷量53.8萬輛,比上一年又少了大概10萬臺,不過好在奇瑞當時仍然是國產車的銷量第1。
但是多品牌策略帶來的負面影響還沒結束。
《中國本土汽車廠商多品牌戰略分析——以奇瑞汽車為例》上面講。
奇瑞多品牌策略不僅沒有提升品牌形象,而且公司為了新品牌運營付出了巨大的資金和人力資源,各個品牌內部競爭幾乎使奇瑞之前的口碑毀于一旦。
所以13年,奇瑞銷量繼續下跌,來到了42.3萬輛。
而這次奇瑞直接從國產車銷量老大,掉到了第4,而且此后再也沒有登頂過了。
我們再來看,還有,《奇瑞:規模激進主義的失敗》里面說。
產品線復雜且定位模糊不清、規劃不細、產品之間內部競爭、消費者對奇瑞品牌認知不清楚等等問題,是奇瑞多品牌戰略失敗的主要原因。
可以簡單地舉個例子:當時瑞麒明明主打中、高端市場,賣得最好的卻是小型車的瑞麒X1和M1。
而且X1、M1和奇瑞A1還是同平臺換了個殼,定位又重合,又產生了內斗。
而且奇瑞下面不同品牌的車型關系又錯綜復雜。
聽一下:旗云2是從老款旗云改款過來的;旗云3是從老奇瑞A5改款過來的;奇瑞E5是從奇瑞A5改款過來的。
東方之子Cross一改變成了威麟V5,之后又變成了艾瑞澤M7。
我剛才說了哪幾個牌子、型號?你能記住幾個?
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腦子都糊了:“明明是一樣的東西,我花錢買個叫什么瑞……是瑞麟、瑞麒啊?什么東西啊?”
“為什么以前我們叫得挺好:東方之子、創業伴侶,非常實在。現在叫什么東西啊?”“不知道,叫什么麟啊?”
“「哦」煩了,算了算了算了,買其他的好了,這說都說不清楚了,以后吹牛都沒法吹了。”
發展副業,分散了自身資源和精力
而且,在多品牌策略進行的時候,奇瑞還是在拼命發展副業,比較出名的是什么?它造船去了。
07年的時候,奇瑞收購了蕪湖造船廠,奇瑞造船出發點也比較簡單,就是為了方便自己的車子出口海外,順便賺點外快。
這就有點像什么:我們備胎不是做電商賣東西嘛,賣汽車用品嘛,我們自己去搞了個快遞公司,就為了賣東西送送方便,有點像是這樣的。
在08年的時候剛好又是金融危機。
象征著干散貨運價指數的“波羅的海指數”(BDI),7個月內的時間縮水了90%,暴跌,導致奇瑞需要花一大堆精力去管理和調整。
2011年,奇瑞又開始做起了重工,主要生產的是建筑機械、農業機械。
你要是在路上看到了奇瑞的挖掘機,奇瑞的收割機、插秧機,千萬不要驚訝,它家還真的是做過的。
這幾年,奇瑞還在房地產和汽車金融上也布了局的,這些項目都是嚴重分散奇瑞的內部精力的。
安徽工業大學論文,《奇瑞汽車品牌形象提升策略研究》上面講。
奇瑞在多品牌戰略之后又提出了多元化戰略,汽車還沒造好,又開始搞造船,然后又重卡、農機、工程機械,好多領域。
這就有點急于擴張、急于做大的心態了,也是多品牌戰略失敗的重要因素。
就好像:你自己論文都沒寫完,還在外面做兼職,幫別人去寫論文,領域還不一樣,你精力肯定吃不消的,對吧?
第2次多品牌策略后“賣身”求生
第1次多品牌策略失敗之后,還沒恢復過來的奇瑞又開始第2輪多品牌策略了,這次不光是子品牌被賣掉了,自己都搭進去了。
14年3月份的時候,奇瑞開始成立凱翼,加上之前成立的觀致、開瑞,還有自己,算是又湊齊了“四大天王”。
不過這次奇瑞吸收了之前失敗的經歷,在產品定位上算是更清晰一點。
凱翼價格比奇瑞更便宜,主打更低端的市場,網點都是2、3線城市,避免和奇瑞產生直接競爭,也沒有投入多少資源,奇瑞車子改一改就直接拿去賣。
觀致主打中、高端市場,售價明顯是更高一點,而且車子也是奇瑞傾盡所有好的資源打造的全新車型。
但是奇瑞這次沒想到,避開了產品定位的坑,但是又掉到另外一個坑里面去了,這個坑就是觀致。
觀致可謂是集奇瑞萬千寵愛于一身,什么好的都給它了,從人才到設備給的都是最好的、最貴的,但最后銷量是最差的。
前4個月,總共登記注冊32臺,平均下來,月銷量:8臺。直到17年底,總共賣出了才6萬多輛。
要知道,觀致在常熟的生產基地規劃年產能是15萬臺,也就是4年總銷量沒到1年計劃產量的一半。
觀致實際銷量的嚴重低于預期,再加上本來花錢就大手大腳,虧損是非常非常嚴重的。
《商學院》期刊《7年時間累計虧損100億,寶能“輸血”,觀致危局待解》上面講。
有數據的:從11年到17年,觀致累計虧損100.29億元,100個小目標都沒有了。
所以說:奇瑞最后真的撐不下去了,17年底,通過賣掉一部分觀致的股份,減少虧損。
寶能前后以66.3億獲得了觀致51%的股份,成為實質上的大老板了,寶能還真的喜歡買東西。
在18年初,凱翼也因為銷量不佳,被奇瑞以24.94億的價格賣掉了51%的股份給宜賓汽車。
賣掉凱翼之后,也宣告著奇瑞第2次的多品牌策略就失敗了。
第2次多品牌策略失敗無奈“賣身”
第2次多品牌戰略的失敗,也帶來了很嚴重的后遺癥。
首先奇瑞這個“老父親”本身已經沒有多少家底了。
因為之前奇瑞一直是采取“低價換銷量”的策略,所以導致自己從2005年到2019年,這14年當中,只有4年的營業利潤是正的。
又經過這幾年那么多的“兒子”在那邊使勁地敗家,自己又在拼命地填窟窿,真的是掏空了。
奇瑞15年到17年,負債率從73.3%上漲到80.78%,是遠高于其他的同行廠家的。
最后,“老父親”終于撐不下去了,只有走上“賣身”的道路了。
《英才》期刊,《傳統車企“賣身”贖命還是離場?》上面有資料講的。
18年5月29號,奇瑞公司內部會議決定,以不低于200億元的現金注入的方式,引入外來投資者。
說白了就是:把自己擺上貨架,等別人來掏錢了。
最后在19年12月4號,奇瑞被青島五道口投資公司,以144.5億收購了51%的股份。
第3次多品牌策略進行中
雖然2次多品牌策略都失敗了,但奇瑞在這條路上依然沒有死心,別人不撞南墻不回頭,奇瑞撞了2次還是不回頭。
前腳賣掉觀致和凱翼,18年的奇瑞又成立了捷途和星途,再加上奇瑞和開瑞,這次最終效果到底會怎么樣,我們大家拭目以待,需要時間來驗證。
不過從奇瑞19年的整體表現來看,還可以。
奇瑞全年銷量相比18年是上漲了6.9%,新成立的捷途銷量是138032臺,比凱翼之前4年的總銷量還多。
星途也還可以,第1年賣了2萬多臺,差不多是以前觀致前兩年的銷量了,算是一個不錯的開頭。
雖然奇瑞不如從前,但還是心懷敬佩
總得來講,奇瑞曾經輝煌過創造過一個個國產車記錄,引導著后來國產品牌一步步往前面走。
同時還在不斷打破國外對汽車核心技術的壟斷。
沒有我們的自主研發發動機、變速箱,沒有我們這么便宜的奇瑞,說不定現在合資車還在賣幾十萬呢,對不對?
你就想嘛:那個時候我們收入又不是很高,一臺車子15萬、20萬、30萬,所謂的“小轎車”,很貴。
奇瑞直接給你來一個QQ,直接圓了有個汽車夢了,能擋風遮雨了,能開了,這個事情我覺得它的意義其實是非常大的。
雖然奇瑞現在不如從前,但是我對奇瑞還是有一份好感,也有……怎么說,還是希望它能夠越做越好的。
它如果真的好起來的時候,有可能我們的汽車行業,它的競爭、它的格局,也會有不少的變化。
國產車配置高還便宜,到底能不能買
當然了,現在其他大部分的國產車,無論是質量還是技術,都是有非常厲害的進步了,跟合資車比,不光是配置更高,價格還更低。
而且現在趨勢好,大家都喜歡追求國貨,民族的自信心,自己自強不息的實力的驗證,越來越多了,買個國產車也不丟臉了。
10萬塊錢是我們大多數買車的一個預算,我也是更推薦買一個國產車了。國產車不是只有一個牌子,好多啊,怎么樣的國產車適合怎么樣的人呢?
我買這個車子,車型該怎么選呢?更大的車、更好的配置,和更厲害的性能、更小的車子,國產車現在全部都是有的。
買哪種,有面子?買哪種,很實用?買哪種,養車便宜?買哪種,你可以把隔壁的朋友氣死?都給你整理好資料了。
關注「備胎說車」,回復關鍵詞「國產車」就可以了。
當然了,有些朋友他就是不喜歡買國產車的:“10萬以上,我就是想買合資車。”
現在國產車和合資車的確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它到底差在哪些地方?我們做決定之前是不是也得了解一下?
超過20萬之后的車子,我們國產車還值不值得買?
關注「備胎說車」,回復關鍵詞「國產車」就可以了,「備胎說車」等你來玩哦。
金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