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以“絲雨晴煙”的水概念打造珠江橋入島第一景觀印象,“雙橋煙雨”以另一種形式再現“江山勝景描難盡,絲雨晴煙看雙橋。”舊羊城八景“雙橋煙雨”一直留存在老廣州人的記憶中。橫亙在珠江江心島大坦沙上的珠江大橋,像張開的雙臂,東連西關,西接芳村,落雨時
以“絲雨晴煙”的水概念打造珠江橋入島第一景觀印象,“雙橋煙雨”以另一種形式再現
“江山勝景描難盡,絲雨晴煙看雙橋。”舊羊城八景“雙橋煙雨”一直留存在老廣州人的記憶中。橫亙在珠江江心島大坦沙上的珠江大橋,像張開的雙臂,東連西關,西接芳村,落雨時節,江面煙波浩渺,“雙橋煙雨”因而得名。
隨著大坦沙全島更新改造項目的推進,8萬平方米的雙橋路景觀提升片區完工,其中,改造方在坦尾地鐵站北側的地鐵廣場周邊綠地,以“絲雨晴煙”的水概念打造珠江橋入島第一景觀印象,“雙橋煙雨”以另一種形式再現。
自去年3月荔灣啟動大坦沙新一輪城市更新改造大會戰以來,全島環境面貌日新月悉,“一心、一軸、一環、兩核、十景”的國際健康生態島規劃布局逐步成型。
點亮一座島:8萬平方米景觀提升片區完工
橙色的金盞菊、玫紅的牽牛花、青綠的草皮……走出坦尾地鐵站,人們印象中那個烏糟糟的地鐵橋底換上新顏,色彩斑瀾的景觀帶點亮大坦沙“門戶”,讓人心曠神怡。就連地鐵高架橋、市政路橋、鐵路橋下的 “灰空間”也種上綠竹,形成景觀連續性。
金盞菊盛放的花圃有“雙橋煙雨”四個字
自去年10月開始,荔灣區和大坦沙全島更新改造方凱德集團再次對新加坡的“花園城市”理念進行點題,在“雙橋煙雨”舊址,即雙橋路及周邊區域實施景觀提升工程,范圍覆蓋雙橋路西段、坦尾西路、坦尾路、橋中中路、橋中南路、雙橋公園、坦尾地鐵站,改造面積約8萬平方米,歷時3個多月,今年1月底完工亮相。
近兩年來,人們對進入大坦沙的“初印象”已大為改觀,不僅路面交通有序,視野開闊,部分空間也做了復綠,此次景觀提升則繼續做“減法”“加法”。凱德集團(中國)廣州大坦沙項目公司總經理楊應時介紹,改造主要對雙橋公園及坦尾地鐵站周邊進行拆圍透綠、增色增彩,提升公園綠地的公共服務功能,提升大坦沙 “門戶”空間品質。
其中,坦尾地鐵站北側的地鐵廣場周邊綠地,以“絲雨晴煙”的水概念,打造成珠江橋入島的第一景觀印象。走進雙橋公園,撲面而來的是“雙橋煙雨·雙蘭匯心”雕塑的親水氣息,兩座曲面葉形構架象征珠江大橋東西橋,交錯相握,水霧氤氳、隨風飄散,地面蘭花型花池、草階、花境融為一體,讓老廣州人 “雙橋煙雨”的記憶有了落點。
串聯一條線: 8.7公里環島碧道今年貫通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要高質量建設江河安瀾、秀水長清的萬里碧道,廣州市“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構建北部山水、中部現代、南部水鄉千里碧道格局,打造世界級精品珠江。荔灣區把加快碧道建設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其中大坦沙碧道就是首要打造的精品節點。
去年7月,大坦沙島景觀示范段完工,施工方沿珠江邊種植鮮花,設計白色天幕,布置休閑階梯,修建濱江綠道和劇院式觀景平臺,并配有籃球場等運動場地,給市民提供了一個集觀賞、休閑、娛樂、健身于一體的城市公共空間,已成為島上的“人氣打卡點”。
為打造高品質的沿江生態圈,楊應時透露,大坦沙島今年將啟動全島環島路建設,計劃6月底前先行貫通環島路北段6.6公里,年前貫通全線,以后這里就可以舉辦環島馬拉松“迷你跑”。同時,環島江岸線將打造天空之鏡、坦尾星輪、十字琉璃、曲虹通津等“星耀十景”,形成10個城市景觀節點,通過串聯全島濱江休閑帶,不同尺度的活動場地將賦予濱水空間更為豐富的載體功能,實現全島8.7公里生態圈。未來,全島綠化覆蓋率將從現有的15%增加到42%,公園、綠道、綠化廣場等市民公共休閑娛樂空間,將網絡式分布全島。
結合大坦沙碧道建設,荔灣正啟動全島河涌建設工作,今年6月底將率先打造廣州呼吸中心西側長約800米、面積約7.5萬平方米的沙坦涌示范段工程,這也是大坦沙島超級活力軸的示范段。目前,該示范段正在開展方案設計,屆時將通過濱水區域和商業空間的鏈接、融合、協同,提升城市環境品質、留下水鄉文化記憶。
解壓一座橋:島南規劃建設如意大橋東西橋
備受市民群眾關注的大坦沙島交通建設問題,也有望在今年取得重大突破。上個月,廣州市政府在荔灣區召開專題會,實地督導大坦沙島跨江通道規劃建設,研究加快完善廣佛都市圈交界路網,解決呼吸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后的交通出行瓶頸。
目前,廣州呼吸中心建設正如火如荼推進,計劃今年6月底建成投入使用。為做好呼吸中心投入使用的保障工作,近期荔灣區和凱德集團正加快周邊道路建設和環境提升,呼吸中心周邊5條規劃道路已動工建設,長約2公里的生活型道路預計今年6月底完工。
按計劃,今年島上將加快打通一批阻礙交通內循環的線路,啟動建設一批對外鏈接的通道。不久的將來,大坦沙島的對外交通壓力,就不僅僅靠一座珠江大橋來承擔。
珠江大橋 莫偉濃 攝
據透露,大坦沙島南側將分別規劃建設如意大橋東、西橋,爭取雙向六車道標準,強化大坦沙島與西關老城區和芳村片區連通。此外,廣佛大橋一期去年年底已動工,接下來還將結合羅沖圍片區城市更新,一并推進廣佛大橋系統工程(二期)的規劃建設。
銜接過江通道的島內路網能力也將得到提升,據悉,近期有關部門將加快推進橋中西-橋中南路主干道和東側環島路網改擴建拓寬工程,為銜接過江通道建設和運行創造基礎條件。
圍繞“一心一軸”:精雕大健康產業
今年1月,廣州市審議通過《白鵝潭地區發展規劃(2020-2035年)》,白鵝潭將與東部珠江新城、琶洲和國際金融城黃金三角區一起,形成廣州東西兩翼齊飛的發展格局,肩負廣州西部崛起、引領廣佛、輻射珠西、融入灣區的重要使命。同時,廣州市“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做優做高“沿江產業帶”,優化提升白鵝潭商務區等省級、市級產業平臺能級,打造現代服務業集群。作為白鵝潭商務區在“十四五”時期振翅騰飛的重要節點,3.55平方公里的大坦沙島坐擁8.7公里環島江岸線,城市發展優勢得天獨厚,產業集聚能力后勁十足。
大坦沙島沿珠江水連接白鵝潭沿江總部經濟帶,正在引導醫藥健康、總部經濟、科技創新以及公共服務功能向濱江優質空間集聚,并以此輻射珠江西岸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形成廣州西翼CBD的基本格局、承載平臺和進出通道,提升城市承載力和服務能級。
去年7月荔灣區印發的《大坦沙國際健康生態島產業規劃》中提到,以鐘南山院士領銜的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廣東)將以國際高端醫療服務為核心,帶動康復醫療、第三方醫學檢驗與影像、健康管理、培訓科研、健康旅游與養老養生以及健康金融等六大產業發展。
“引入新加坡大健康產業成熟的開發理念與建設模式,精心雕琢“健康”內核,這是大坦沙島的產業發展牌。”楊應時介紹,大坦沙國際中心和超級活力軸的“一心一軸”,正在構建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原點與縱向坐標。自北向南,河沙村復建物業將分兩期實施,分別打造醫藥健康產業園區與高端醫療產業綜合體;西郊村復建物業一期已豎起兩個塔樓,吸引了20多家醫療健康類企業入駐,將主要圍繞呼吸中心的運營管理需求,提供產業鏈上下游的全要素服務,同時完善酒店、會展等配套。坦尾村復建物業將集中建設高端人才公寓與商業住宅樓宇,補充服務全島產業發展和各領域高素質人才的工作生活需求。教育配套設施方面,沙面小學也將于今年9月份開學,為島上居民提供優質的教育配套服務。
兌現一個承諾:支持坦尾聯社分紅缺口2800萬元
“大坦沙島超過7萬的居民仍然生活在密密麻麻的城中村握手樓當中,還要面對著雜亂、落后的環境,還他們一個美麗家園,就是我們踐行初心使命的具體行動!”在去年3月舉行的大坦沙島更新改造動員會上,荔灣區委書記陳小華擲地有聲。實施大坦沙島更新改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是為了優化城市面貌、提升承載能力、改善人居環境。
大坦沙一天靚過一天,讓島上村民堅定了信心,大坦沙“三村”更新改造也進入快車道。楊應時介紹,河沙村房屋去年中已啟動拆卸,截至目前已拆卸15萬平方米,今年計劃拆卸24萬平方米,西郊村集體物業復建全面實施中,坦尾村改造即將啟動補償安置方案表決。“河沙村進入了幸福生活新時代,我們坦尾也很期待。村民就私人房屋安置補償方案基本達成共識,今年將啟動對私補方案的表決,有信心上半年完成90%的通過率。”坦尾經濟聯社黨支部書記盧明華表示。
推進城中村改造的過程充滿“人情味”,為了解決島上交通擁堵問題、整治環境面貌,坦尾聯社需清退原金半島、越和集體物業的租戶,在此過程中改造方主動承擔了清退租戶費用,并且按照約定足額支付了物業的停產停業補償款。盧明華說,在推進改造過程中,即使聯社有部分工作未能按約定時間完成,但改造方還是為村民提前支付了補償款,2019、2020年支持了聯社分紅缺口2800萬元,讓村里在集體物業停工停業期間有穩定收入。正因得到切切實實的幫助,村集體解決了收入難題,村民也更加信任政府和改造方實施改造的誠意,愿意為了改造出一個優美、宜居的大坦沙島,配合好改造工作。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多 通訊員 荔宣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廖雪明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廖雪明 通訊員 荔宣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曾衛康
丁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