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前言人民大會堂從設計到建成,僅用一年時間,在生產力還比較薄弱的年代,它依靠的是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建成之后,在這里舉辦了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國宴,它用這種獨特的方式,開始一次又一次見證新中國的發展歷程,直到現在……圖|人民大會堂確定建人
前言
人民大會堂從設計到建成,僅用一年時間,在生產力還比較薄弱的年代,它依靠的是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建成之后,在這里舉辦了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國宴,它用這種獨特的方式,開始一次又一次見證新中國的發展歷程,直到現在……
圖|人民大會堂
確定建人民大會堂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當時人民大會堂沒有建成,每年都在北京飯店舉辦國宴。其實早在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毛主席就提出了希望在建國十周年的時候,“能搞一個裝下一萬人開會、五千人吃飯的地方”,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向世界展示這十年來我們國家所取得的成就,決定在北京建一批公共建筑。其中就有被規劃在天安門廣場西側的人民大會堂。
接到這個任務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視,經過多次開會研究決定,提出了最基本的一個構思:在滿足中央基本要求的基礎之上,要在美觀和民族風格方面有所突破,同時,質量和工藝性都要有保證。
隨后,北京市政府發出了向全國人民征集人民大會堂設計方案的公告,得到消息后,全國各地的設計單位和個人大膽設計,積極投稿,但是這些方案都站在古建筑的角度設計,在創意和風格上面并沒有什么突破,沒有展現出新中國的風貌,所以,一開始收到的60多個設計方案并沒有通過。
后來,周恩來提出了他的設計理念:中而不古,西而不洋,一切精華皆為我用,并強調要經濟、美觀、安全。有了明確的方向之后,三套新的設計方案擺在了大家面前,分別由清華大學建筑系、北京市建筑設計院、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提供。10月14日,周恩來總理連夜召開會議確定人民大會堂設計方案,經過反復地商量和對比,最終決定選擇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的方案,原因主要是這個方案采用了籠式避雷網的防雷電設計,這在當時也是一個比較創新的想法。
方案確定之后,搬遷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大量的住戶搬離這后住在哪兒。當時,周恩來總理知道這件事情之后,立刻做了一個決定,就是將科技館、美術館、國家劇院和電影宮的建設推遲,將節省出來的人力和物力全部用來解決居民的住宿問題。
這些問題都解決之后,人民大會堂開始正式進入施工階段。當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鋼材生產速度比較慢,多個建筑要同時開工,材料供不應求。工程建設指揮部知道情況后,向周恩來請示是否可以用進口鋼材,周恩來一口回絕說:“人民大會堂不僅是一個建筑,更是中國獨立自主的象征,我相信我們能夠自給自足,生產出建設所需要的鋼筋,我們有信心創造出建筑史的奇跡。”
就這樣,工程部立即發出征集大量國產鋼筋的支援請求,請求一發出,全國各地的鋼材加工廠立刻開工,24小時不間斷生產,很快,大批的建設物資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地送到北京。1958年10月28日,人民大會堂正式動工。
在大會堂建造初期,在西南角做土建的施工隊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地基下面是河道,為了保證地基的牢固,徹底消除流沙和淤泥對建筑的影響,地基深度擴大到了8米。但是,50年代根本沒有先進的挖掘設備,全部都是靠人力,于是,指揮部又發了一個號召,來現場的人民群眾超過30萬人次。
一個月之內,20多萬立方米的渣土,依靠人工全部被運走。此外,工地上各種機器從早到晚都在工作,工人的強度可想而知是很大的,但是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大家反而苦中作樂,開展工作競賽。正是這樣,帶動了大家的工作熱情。
1959年3月11日,確定了大會堂完工時間,5月開始,人民大會堂進入裝修階段。一般來講,一個普通的住宅完成裝修至少也需要三個多月,而占地面積如此之大的大會堂要在半年內完成全部裝修,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為了趕工期,在施工過程中經常要返工,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指揮部再次召開會議,經過討論,制定了綜合統籌安排,把不同的單位和不同的工種統一調配,開展聯合行動。
到8月下旬,大會堂的裝修工程陸續完成,接下來就是對關鍵部位的安全性和功能性進行測試。為了測試建筑的牢固性,指揮部組織了大批軍人站在二樓挑臺最前端,經過排查,確定裝修在安全方面和功能方面并沒有什么大問題,部分小毛病也在后來的修復中徹底解決。
1959年9月9日,毛主席親臨大會堂的工地,在走到二樓的時候,毛主席正站在最前端問到如果二樓坐滿了人,會不會有什么問題,當時工程的相關負責人向毛主席保證:“主席請放心,我們的施工工藝完全沒有任何問題,承重能力也經過了多次測試。”毛主席聽完后滿意地點了點頭。
舉辦國宴
耗時十個半月的人民大會堂,在1959年9月24日,大會堂正式交工,9月30日晚上,這里將舉辦國宴,這是新中國舉辦的第一場重大的宴會,這場宴會邀請了很多重要的客人,其中包括80多個國家的總理、主席和總書記等重要領導人,除了這些政要,還有人民代表,總共有八千多人參加。
當時,宴會總負責人鄭連福在28號才得到由他負責這次宴會的通知,時間緊任務重,鄭連福趕緊協調各方,投入工作中。
在人民大會堂內部擺放500張桌子,鄭連福通過計算后發現會場太小放不下,于是他決定撤掉30張桌子,然后在每張桌子上增加一個人,隨后這個方案也通過了上級領導的同意。為了保證12000多名服務員和7000多名賓客有序進場和不迷路,鄭連福在廚房和出口處裝上了不同顏色的指示燈,黃色燈代表廚房在做準備,綠色燈代表可以上菜了,紅色燈亮了代表服務員需要停止,有了指示燈的幫忙,服務員做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這些禮儀規范,也少不了周恩來總理的指點,因為青年時期的留學經歷,對西方的社交方式比較熟悉,于是他對這次宴會的接待流程也做了詳細的安排。
在舉辦宴會之前,公安局對人民大會堂作了考察,發現宴會的吊頂全都是木質的,上面還布滿了電線,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火災。一旦火災發生,后果不堪設想。公安局在經過評估之后,為了保險起見,建議鄭連福最好能換個地方召開。
鄭連福聽完之后,覺得這根本不可能,當天已經是30號,晚上宴會就要舉行,時間這么短,重新找地方是不可能的,況且請柬已經送到了各國政要處,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國要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國宴,臨時更換場地,不僅時間緊迫,容易出錯,而且也會影響國家形象。因此鄭連福不同意換場地,在和公安局說明之后,鄭連福請求公安局的同志幫忙想解決辦法。
公安局立刻向北京市委書記劉仁匯報,劉仁掛了電話之后,立刻給北京建筑院院長沈渤打電話,當時正值中午,沈渤正好在單位食堂吃飯,接到電話后,沈渤立刻前往劉仁辦公室。
到達辦公室之后,發現屋內還有公安局的同志,一進屋,劉仁就對沈渤說公安局的同志對宴會廳安全問題提出了質疑。沈渤解釋道是因為時間不夠,鋼材也不夠,最終才決定采用木吊頂。但是在施工過程中,電線都經過特殊處理,都裝了鐵管隔熱,大廳內部也有消防設施,保證不會出現明火。
劉仁還是不放心,說:“警察同志們還是覺得不太保險,如果解決不了,我只能請示總理,看看能不能換會場。”沈渤聽到劉仁這么一說,心里非常著急,這場國宴大家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換場地的代價太大,時間也來不及。他當即向劉仁保證:“我會全程保證國宴的安全,如果出了什么事情,我愿意承擔全部責任。”隨后,沈渤和劉仁告別,來到人民大會堂找到鄭連福。
看到沈渤,鄭連福焦急地走到他跟前。此前,鄭連福一直在擔心如果真的換地方,這樣的話之前所做的努力就白費了,他希望沈渤帶來的是好消息,沒等鄭連福說話,沈渤就拍了拍鄭連福的肩膀說:“我向你保證,絕對不會出事。”沈渤此刻心里明白,宴會廳內的設施不會出問題,真正有問題的是天花板上的電線,上面有很多電線接頭。既然吊頂改不了,那就從根源上阻斷著火的苗頭。
于是,沈渤找了50名經驗豐富的電工,告訴他們要在棚頂上仔細觀察,只要有火星,立刻用大棉襖撲滅,同時快速斷電,這樣即使出了什么問題,也能控制在小范圍內。 當天下午50名工人來到了宴會廳,在得知任務之后,工人顧不上吃飯,立刻來到天花板上,開始盯著天花板上的電線,沈渤也在宴會廳內時刻做好準備,保證出現問題時能夠第一時間解決。很多年以后,沈渤回憶起當天晚上的場景,他表示雖然當時就在周總理身后,他的位置可以看見整個宴會廳,但是因為自己太緊張,以至于周總理的講話一個字都沒有聽進去。
晚上七點,宴會準時開始。開始前,由于服務員太緊張,不小心打碎了餐盤,但是當時因為賓客沒有進場,地上的碎片很快就被打掃干凈,也沒有人發現異常。當天晚上,鄭連福一邊為賓客服務,一邊掌握著宴會的節奏,同時還要注意著天花板的情況,精神緊繃,緊張到后背衣服都濕透了,生怕宴會上出了什么狀況。
當時,在宴會上,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在周恩來演講的時候,后廚突然傳來一聲巨響,聽到聲音后,周圍的保安立刻查看情況,原來是廚師操作不當鍋爆炸,好在爆炸面積不大,沒有人員傷亡,而宴會廳的客人也被周恩來的講話吸引,熱烈的掌聲把爆炸聲掩蓋了過去,所以這件事情當時并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甚至在宴會廳的鄭連福也不知道后廚發生的事情。宴會廳的賓客,對這次的宴會贊不絕口,但是鄭連福對這些一無所知,因為在宴會結束時,三天沒合眼的他已經睡著了。賓客們也不知道,當天晚上,有50名黑衣人在天花板上守護著他們的安全。
1992年,人民大會堂全面改造,包括宴會廳的木制吊頂,被改成了輕鋼結構的吊頂,從此房頂不需要黑衣人了,但“黑衣人”也成為了人民大會堂宴會廳一個特殊的記憶。
人民大會堂屬于人民
“人民大會堂不到一年就能建成,體現了在黨的領導下,那個時代的建設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萬眾一心的可貴精神。”當時參加這項工程的一位學生這樣感嘆道。據說,當年在建人民大會堂的時候,雷鋒同志也想加入其中,為建設人民大會堂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遺憾的是,當年,在遼寧地區招的工種并不符合雷鋒,因此雷鋒與人民大會堂失之交臂,后來,他對自己的戰友說道:“沒能為人民大會堂建設添磚加瓦,是我一生的一大遺憾。 ”
剛剛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中國,技術生產能力十分有限,在完全不依靠外界的幫助下,僅靠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在不到400天的時間里建十座大型建筑,困難可想而知。人民大會堂從動工到結束,僅歷時10個多月。而同時期建造的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耗時6年;悉尼歌劇院也同樣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完成。所以,人民大會堂的完成速度,堪稱奇跡,展現了我國人民強大的凝聚力,展現了人民的力量。
此外,我們要知道,人民大會堂占地15公頃,地址在天安門廣場的紅墻外,在當時來說,那個地方屬于繁華地帶。當時,這個地區約有平房4000間,1000多戶人家,短時間內如果想要住戶全部搬走,困難可想而知。但是,當地百姓一聽說是要建人民大會堂,大家都非常積極,沒有問政府多要一分錢,也沒有釘子戶的出現,聽到消息后立刻回家收拾行李,搬離這里。
在搬遷之前,工作人員就計算過,如果想要這里的住戶全部搬走,至少也需要半年時間。但是,如果這樣的話,人民大會堂在建國十周年之前是無法建成的,工作人員很緊張。但是結果令人意外又暖心,僅僅一個月時間,這項龐大的搬遷工程就完成了。
人民大會的建成,無論是開始動工、建造期間離不開人民的支持,是真正的“人民”大會堂。其實,人民大會堂一開始并不叫這個名字,在剛開始建設的時候,大家都叫大會堂,還有人提議說叫人民宮、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堂。毛澤東知道后說:“‘宮’字有點封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堂’這個名字太長了,平時如果老百姓叫的話,一定是‘人民大會堂’,我看就叫這個吧。‘人民大會堂’屬于人民!”從此,這座建筑有了全新的名字。
60多年來,人民大會堂一次又一次見證了祖國的發展歷程。自1959年9月建成以來,人民大會堂便成為人民行使權利、參政議政的重要場所和象征,成為全國兩會、黨代會的主會場,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此外,這里也見證了許多歷史性時刻,尼克松訪華、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會面、四個現代化的提出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如果說天安門后面的紫禁城是舊中國的歷史,那么它前面的人民大會堂則是新中國“強國之路”的見證,而它建設好的第一年舉辦的那場國宴,則是向世人展示中國風貌的開端,讓世人見證中國速度和中國人民的力量有多強大。
陳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