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清晨,一縷陽光打在高高的門樓上,費孝通所題“鳳陽縣小崗村”懸在藍天下,紅底白顏、頗有氣勢。站在門樓處,改革大道向北直通蚌埠,友誼大道向東看盡小崗。白墻灰瓦的嶄新農屋分列道路兩旁,“紅手印農家菜館”、“大包干農家菜館”提醒著人們,四十年前的一
清晨,一縷陽光打在高高的門樓上,費孝通所題“鳳陽縣小崗村”懸在藍天下,紅底白顏、頗有氣勢。
站在門樓處,改革大道向北直通蚌埠,友誼大道向東看盡小崗。白墻灰瓦的嶄新農屋分列道路兩旁,“紅手印農家菜館”、“大包干農家菜館”提醒著人們,四十年前的一個冬夜,18個農民在生死契約書摁下手印,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帷幕。
如今,“中國改革第一村”人口擴至4000多,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106元,比全國農村平均水平高出不少,但小崗村的干部們心里還有些著急:收入還不夠,匹配不上人們的期待。
嚴余山,1973年生,小崗村18位帶頭人之一嚴宏昌的長子。1992年離開小崗外出打工,兩次回鄉試圖創業,又兩次離開。2014年,他當選小崗村黨委委員,隨即退出其在上海的公司,放棄100多萬元的年收入,回到家鄉當村官,每月工資1000多元。今年7月,他再次當選。
嚴余山為小崗帶來了很多變化。第一個小崗淘寶店,第一份小崗鄉村電商項目報告,第一個小崗青年創業群,第一個小崗鄉村振興研討會……他每天忙得像個陀螺,上海、北京、合肥、小崗來回跑,常常晚上一兩點睡,第二天六七點就得起。
“我都四十多歲了,再不為小崗做點事就來不及了。”嚴余山回憶起父親一直念叨的一句話:一個人致富不算致富,通過你的影響帶動一幫人致富,才能體現出價值,“我接過的是我父親的接力棒。”
小崗第一家淘寶店
早上7點半,嚴余山要趕去開早會,然后準備下鄉,一戶一戶落實農民醫保信息。接下來的數小時,他要接待前來視察的領導,撲滅一場因燒桔梗引發的小山火,并在高鐵票面發車時間15分鐘前奔到車站,去上海談合作。
約5年前,當嚴余山剛從上海回到小崗,空有一番帶領大家好好干事的心,但還沒有具體目標。
那年冬天很冷,很多村民準備到三四十公里外的縣城商場去買電熱毯,這讓嚴余山很詫異,索性一次性在網上團購了好多條,一件件送上門。他發現了小崗村對互聯網的“遲鈍”,拿個快遞都得開車到9公里外的鎮上才行。
村民的收入也有限,主要是外出打工、糧食收成,每年奔著“中國改革第一村”而來的80多萬游客,以及培訓團帶來的旅游收入。
嚴余山19歲外出打工,20多年間,輾轉東莞、上海、北京等地,自己開過公司,早就習慣互聯網的便利,也了解大城市消費人群對原生態、無污染農產品的向往。敏銳觸覺下,他看到了機會。
小崗終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土壤條件好,各種農作物都能種。除水稻和小麥,村民們常常種些玉米、花生、黑豆,讓地不荒。過去,這些五谷雜糧都只能拿到集市上賣,但家家戶戶幾乎都囤了千八百斤,誰稀罕呢?都爛掉了。
缺的是渠道。嚴余山開始策劃品牌、設計包裝,研究怎么開淘寶店。百度了一份教程、琢磨一個星期后,2014年正月初五,他的淘寶店正式開張了。這也是小崗村的農產品第一次“上網”。到2017年,嚴余山的淘寶店每年能凈賺10多萬,甚至還發展了武漢、上海的小崗特產代理商。
果然,看著嚴余山把農民家里再普通不過的農貨包裝一下、換上“小崗”或“小崗農民”的品牌,每天發出好幾箱貨,收入也蹭蹭上漲,街坊鄰居紛紛上門取經。嚴余山干脆買了好幾臺電腦,就在自家客廳后的店里開起了電商培訓班。“(我)就利用晚上的時間,教他們怎么實操、怎么設計店鋪、怎么設計產品,產品信息編輯完后怎么上傳。”
光有培訓不夠,嚴余山覺得,農民做淘寶,還得有網絡、有物流。他曾和朋友一起,花了好幾萬,在村里設兩個點,讓大部分區域都有WiFi覆蓋。接著,他又跑到快遞公司,把除中通外的三通一達,以及全峰、百世等大小20多家快遞的收發資質一次性全拿下。這下,不僅小崗村民拿快遞再也不用專門跑鎮上,由于嚴余山家的快遞點不收寄存費,甚至有外鄉的快遞都專門往這兒送。
“為什么我要自己搞快遞的代理?就是要讓從事電商創業的人在這一塊的成本能夠控制下來。”嚴余山說,“家里也不缺吃少穿,一個月搞這些東西只賺千八百塊又非常繁瑣,但我覺得這個很有意義,沒有(快遞)會給人家造成不方便。”
雙11這天寫出的電商計劃書
嚴余山個頭不高、皮膚黝黑,發際線有些靠后,他自嘲是當年東莞打工時學習太過認真所致。煙癮頗大,一包黃山紅方印,約摸半天就見了底。
他和父親嚴宏昌同屬牛,也繼承了父親的很多特質:話不多但表達極佳、邏輯清晰,愛思考、愛折騰,精力旺盛。
2015年11月11日,當了一年村官的嚴余山向當時村里的領導提交了一份計劃書,由100多頁的PPT打印出來,主題是:小崗村如何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但是由于涉及太多專業術語和模型,領導無暇聽他解釋。
“這份報告里我重點在講模式。實際上,對于怎么發展電子商務,我每天在想但沒有概念,也沒有在專業的機構學習、培訓過。但是我想,淘寶只是一個渠道平臺,是我們經營的一種工具。農民的需求就是怎么把手上閑置的資源變成錢,這就可以通過網絡渠道來實現。”嚴余山說。
第一份報告嚴余山從2015年初就開始構思,埋頭寫了四五天,本想就著PPT做個展示,沒想到被打了回來。回去后他又憋了一個月,在12月12日這天,遞交了第二份報告,減少了空中樓閣的設想,增加了落地的措施。看到新的報告,領導想了想,問他:小崗沒人會做怎么辦?嚴余山回答說,這個簡單,專業的事請專業的人來做。
小崗最終找到的是一家電子商務平臺運營企業——北京恩源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12月,小崗村創新發展有限公司與恩源科技合資成立鳳陽小崗科技有限公司,并在第二年初上線電子商務平臺,名字就叫“互聯網+大包干”。
“互聯網+大包干”體驗中心
自打恩源科技來了小崗后,嚴余山經常和對方的負責人討論,究竟怎么發展小崗電子商務,有時從上午一直聊到晚上,聊業務拓展、運營模式,連飯也忘了吃。他建議,恩源科技應該專注給村民做電商培訓、做好供應鏈后端服務,切實讓老百姓掙到錢。不久前,他還被聘為鳳陽小崗科技有限公司的顧問。
現在的小崗村迫切地希望擁抱互聯網。10月27日,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受邀參加在江蘇睢寧舉行的第六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深受觸動。
論壇上,“中國改革第一村”小崗村、“中國第一村”華西村、“中國淘寶第一村”東風村的代表同席討論,恰好代表了改革開放40年的農村變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邱澤奇說,小崗村闖出一條政策大道,華西村以工業致富傲立時代潮頭;東風村的新一代農民又遇上了互聯網,創造歷史。
2006年,20出頭的睢寧縣沙集鎮東風村小伙孫寒在村里開出第一家淘寶店,銷售簡易家具。陳雷和夏凱兩個年輕人也相繼加入。很快,“淘寶店+家具廠”模式在東風村乃至整個睢寧縣風靡開來。如今,睢寧有92個淘寶村,2018年全縣電商銷售額預計將達到300億,農民超過一半的收入增加來自電商。
“(東風村的)淘寶三劍客真的了不起,從某種程度上,他們和小崗村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在別人不敢搞的時候搞起來了。”李錦柱感慨。
使命感
為什么回來?這個問題很多人問過嚴余山。
同在上海做生意的岳父問過,頗不理解。后來和嚴余山共事、稱他一聲“表兄”的楊偉問過。幾乎每個來采訪嚴余山的記者也都會問同樣的問題。
嚴余山的回答沒變過:想為小崗做些事情,帶領小崗村民一起致富。
當嚴余山19歲外出打工時,家庭條件尚可,去東莞的電子元件廠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剛進去,老板問新進工人為何要出來打工,其他人都寫賺錢、娶媳婦,嚴余山寫的是:學東西、做老板。
嚴余山只有初中文化,做多年生意后才拿到一紙電大文憑。但他形容自己在東莞工作的8年,是“拼了命”在學。“(我)有空就泡在圖書館里,只要某一個領域有不懂的,立馬找書來看。”嚴余山說,當他從東莞回到小崗時,買的書用三輪車裝了三車才拉回來。
出色的工作能力不僅讓他不斷晉升,還獲得了同廠同鄉妹子的芳心。“他當年就是工廠里安徽老鄉的‘頭’,大家有什么問題都會去找他。”回憶起當年,嚴余山的妻子忍不住紅了臉,悄悄地說:當年就是看中了他特別上進。
嚴余山從北京帶來一種“高科技青菜”,和妻子一起試吃
2000年,嚴余山覺得在工廠“能學的都學了”,帶著妻子回到小崗,開始創業。但他和父親一起辦的瓶蓋廠剛走上正軌沒多久,眼看就要紅火,卻因故不得不停產。第一次回鄉創業,失敗。
此后,他做過建材貿易,后來輾轉到上海、北京開公司做節能材料,逐漸站穩腳跟。2006年,在原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的邀請下,嚴余山再次回到小崗,注冊了安徽小崗節能科技有限公司,但因為土地的問題久久難以落實,不得不再次離開。
2014年,嚴余山又回來了。其實回來的答案早就鐫刻在嚴余山的經歷中——他注冊的所有公司,不論在上海或北京,名字里都帶著“小崗”二字。
楊偉記得,當選為小崗村黨委委員的頭一年,嚴余山每天下午五點半下班后,就一戶一戶走訪,摸清楚村民的家庭條件。全村1000多戶跑下來,“誰家有幾個小孩、誰家最困難,不光是貧困戶,有些殘疾的,他都非常知道,一口都能答出來。”
他只見嚴余山發過兩次火。一次是大包干紀念館周邊的小木屋招租,原本制定好的招租方案沒人理會,一個個找關系選位置。嚴余山當場就發火了:你說你要這個,他說他要那個,不就亂套了嗎?就按招租方案和合同來!
另外一次是在嚴余山家。因為嚴余山忙著村里的事,淘寶店和快遞逐漸交給妻子打理,妻子本身家務事不少,電腦操作又不太熟練,一件瑣事、火花一滋,就吵起來了。
不為名不為利,還給自己兜了一堆瑣碎事。87年的楊偉逐漸開始理解:“(嚴余山)作為‘崗二代’,對小崗村更有情結,更有使命感。”
夢想繼承者
嚴余山覺得,父親嚴宏昌一定理解并支持他的選擇。“我爸心里想的我都知道,我是在幫他實現他的夢想。”他記得,每每談起未來,父親從來沒有說家里要怎么搞,從來都是小崗村要怎么搞。“我們到任何一個階段都牽掛家鄉的發展,就是受了他的影響。”
早在10年前,三聯生活周刊的一篇文章中,題目就是“長子嚴余山,夢想繼承者”,文中寫道:“嚴余山也許就是年輕的嚴宏昌,他的講述幾乎是他父親創業講述的又一個版本,一個只有成功、沒有失敗的傳奇故事。”
但嚴宏昌的創業并不成功。
1998年,嚴宏昌當選小崗村村長,借智引資、工業致富成了他的目標。據說,當村長的頭一年,嚴宏昌365天,至少有200多天在外奔波,拉項目、跑部門、辦手續。回到村里,又跑村民家,一戶一戶談,落實土地和租金。
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嚴宏昌拉回來的項目一個接一個流產,直到2000年初,嚴宏昌不再任村長時,小崗村仍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廠。
這大概是嚴宏昌人生中難以釋懷的遺憾。
嚴余山的名字取自父親1973年當建筑工時的“余山公社”,那時,母親段永霞還要經常到外面乞討,給家里掙點口糧。
因為年幼,他對當年的困苦記憶并不深刻。但一起吃飯時他特意點了道“公雞蛋炒辣椒”,那是舊時經歷過貧窮的小崗人才知道的菜,用面粉炒出雞蛋的味道。
在電商之后,嚴余山又立下新目標:“跳出小崗發展小崗”。今年9月,他牽頭在合肥注冊了安徽省小崗村科技有限公司,小崗村以“小崗”品牌入股,主要進行工業節能、儲能技術開發,新能源投資等,正是嚴余山此前摸爬滾打多年的領域。他想發揮自己積累的人脈和資源,在傳統的農業外,為小崗開辟一條增收的新路子。
“我們有一個目標,就是把小崗村民的年終分紅提一個檔次。”說到這里,嚴余山有些激動。
公司即將完成裝修,首批訂單正在路上。未來仍充滿未知,但嚴余山信心十足。“我爸一直說,在外面不做違法的事情、不做危險的事情,剩下就放手去干,大不了回家,有地有飯吃。所以我從來就義無反顧。”嚴余山說,父親雖然從來不當面說,“但我能感覺到,他以我為豪。”
現在淘寶變化的是非常快,因為互聯網是在不斷的變化的,為了避免讓大家學到錯誤的過時的知識,我聯合淘寶上的賣家,組建了一個電商圈子,想學習電商運營的小伙伴,可以來這里學習,私信“圈子”拉你進,我想說的是,除非你想學習這方面的知識,讓自己獲取運營機會,如果只是湊熱鬧的話,就不要來了
何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