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日本國立感染癥研究所6月18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9日,日本今年報告的鏈球菌中毒休克綜合征(俗稱“食人菌”感染癥)病例數累計破千,達1019例,超過去年全年的941例,創歷史紀錄。
NHK視頻截圖
病例數累計破千
致死率超過30%
日本國立感染癥研究所的資料介紹,鏈球菌中毒休克綜合征是一種突然發病的、由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敗血性休克。
初期癥狀一般是咽喉疼痛、發燒以及食欲不振、腹瀉、嘔吐等消化道癥狀,還有低血壓等敗血癥癥狀,繼而可出現軟組織病變、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等多臟器衰竭。
患者從出現癥狀到發展為休克和多臟器衰竭只需要24至48小時,且致死率超過30%,因此其致病菌在日本被稱為“食人菌”。
實際上,溶血性鏈球菌是一種常見細菌,每年冬春季在兒童中流行的鏈球菌性咽炎,以及夏秋季兒童易感染的傳染性膿皰病和猩紅熱都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鏈球菌中毒休克綜合征是鏈球菌所致侵襲性感染中最嚴重類型。
那么常見的致病菌為何會導致更為嚴重的后果呢?一般認為宿主對于鏈球菌產生的腸毒素的免疫過激反應是“食人菌”感染癥高致死率的原因之一。鏈球菌中毒休克綜合征患者病程發展迅速,并常因呼吸衰竭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導致約三成患者即便得到救治依然死亡。
今年感染病例特別多
擴散明顯快于往年
國立感染癥研究所18日發布的6月3日至9日的周報顯示,截至9日,日本今年已確認的超千例“食人菌”感染癥病例中,東京都今年累計確認病例150例,為全國最多,其次是愛知縣和埼玉縣。
今年以來,“食人菌”在日本擴散速度明顯快于往年,不到半年,該國報告的病例就已超過去年全年病例數。
2023年6月29日,人們在日本東京澀谷街頭行走。圖源:新華社
哪些人群容易感染
如何預防
日本國立感染癥研究所介紹說,“食人菌”感染癥的感染途徑一般為經鼻腔、咽喉黏膜的飛沫傳播和經傷口等的接觸傳播。
因此原本就有潰瘍性皮膚疾病的人、最近接受過手術的人、最近感染過帶狀皰疹和水痘等容易導致皮膚潰爛的疾病的人、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人、有酒精依賴癥的人、常用止痛片或非甾體抗炎藥的人需要格外注意。
與咽炎等普通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癥易感染兒童不同,“食人菌”感染癥多發于30歲以上的成年人。
日本今年以來50歲以上感染者人數增多,尤其70歲以上的感染者人數比往年出現了大幅上升。日本專家表示,今年年齡越大的人群越需要防范“食人菌”。
圖源:央視新聞
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趙衛告訴記者,目前日本流行的‘食人菌’感染是一種由β溶血性鏈球菌外毒素引起的急性綜合征。
實際上,這類細菌在臨床上較常見,雖然“食人菌”感染引發的重癥致死率較高,但重癥的比例很低,且患者多為65歲以上老年人,因此一般民眾不必過于恐慌,長期看影響是有限的。
“目前,主要是老年人群應注意加強防范,如果老人身體尤其是腳上有小傷口或潰瘍,家人和護理人員需要注意保持傷口或潰瘍部位清潔,經常消毒,促使盡快愈合;出現腳部腫脹、高燒等情況,應盡快前往醫療機構就診。”趙衛表示。
因為“食人菌”感染癥病情發展非常快,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關鍵,但是感染的初期癥狀易被誤診為感冒。
日本專家表示,“食人菌”感染癥的一個特別癥狀是疼痛,而且多發生于四肢。因此,要關注有無手腳疼痛和腫脹,有比較強烈的咽喉疼痛也不要置之不理。如果出現高燒譫妄或者傷口紅腫快速擴散,應立即前往醫院。
圖源:央視新聞
此外,勤洗手、戴口罩等日常防護措施對預防感染也有效。
具體防護措施
1.保持良好的手部衛生習慣
在咳嗽或打噴嚏后和準備食物或進食前,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2.注意呼吸衛生
當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衣袖遮掩口鼻。進入人多密集的場所、封閉或空氣流通不好的空間時,注意佩戴口罩。
3.關注家庭生活衛生
家庭成員之間應避免共用毛巾、床上用品以及可能與唾液有關的物品,如水杯、碗碟、筷子等。
4.保持環境衛生
做好常見接觸區域的清潔和衛生,注重對公用設備定期清潔消毒(尤其醫院內)。
有一定風險傳入國內
“‘食人菌’是一個革蘭氏陽性的球菌,可能具有一定的耐藥性,一旦進入人體,進展會非常迅速,可以導致休克多臟器功能衰竭,目前來看,有一定風險傳染到國內。”
6月17日,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林明貴告訴記者,準備赴日旅游的人群要注意保持個人良好的衛生習慣,建議明顯有感染風險的人近期不必要最好不要去日本。
綜合 | 廣州日報、央視新聞、新華社、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來源: 青島日報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