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應大家要求,這次給大家分享兩個經典方劑苓桂術甘湯和桂枝茯苓丸在藥物組成、臨床功效以及臨床應用方面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方便大家對這兩個方劑有更清晰的了解。圖片來源于頭條苓桂術甘湯苓桂術甘湯出自于《傷寒論》,《傷寒論》在治療陽虛水邪上逆篇,將處
應大家要求,這次給大家分享兩個經典方劑苓桂術甘湯和桂枝茯苓丸在藥物組成、臨床功效以及臨床應用方面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方便大家對這兩個方劑有更清晰的了解。
圖片來源于頭條
苓桂術甘湯
苓桂術甘湯出自于《傷寒論》,《傷寒論》在治療陽虛水邪上逆篇,將處方組成具有茯苓和桂枝的方劑,統稱為“苓桂劑”,其中就包含苓桂術甘湯,《傷寒論》原書指出:“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藥物組成: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
功效:溫補心脾,化飲降逆。
主治:心脾陽虛,水飲上逆證。
通過《傷寒論》原文得出,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即苓桂術甘湯主要治療病因病機是該類患者本身平常就有心脾陽虛,當出現外邪侵犯時,用了吐法、下法后,導致里氣更虛,心脾陽虛明顯,心陽虛無法鎮攝水飲,脾陽虛無力溫化水飲,最終導致水邪上逆。
因此,苓桂術甘湯是張仲景用于治療心脾陽虛,水邪上逆的主要方劑。臨床表現以“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為辨證要點。也就是說當出現心脾陽虛引起的水邪上逆時,患者會有明顯的脘腹部脹滿不舒或脹滿疼痛,而且自覺有氣從少腹部向上沖逆的感覺,還應有胸悶、氣短、心悸等,活動則頭暈目眩加重,同時還伴有小便量少,舌體胖大,舌淡白苔水滑等癥狀。
為什么會有這些癥狀?就是因為病機是心脾陽虛,引起水邪上逆。心下逆滿,為心脾陽虛,運化失司,水飲內生,水飲逆于心下(胃脘),阻礙氣機,則胃脘部脹滿且有氣向上沖逆的感覺;氣上沖胸,為水飲上沖心胸,患者當感覺到胸悶、氣短、心悸等;起則頭眩,則是患者頭暈目眩而不敢起動,起動則頭暈目眩加重,這既有中焦清陽之氣為水飲阻遏,不能上養頭目,當患者坐起或起立時,清陽不能隨體位而上升的因素,也有水飲邪氣上蒙清竅的因素;脈沉緊,沉主病在里,又主水病。正如《金匱要略·辨水氣病脈證并治》中說:“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而緊脈主有寒,故脈沉緊正是體內有水寒之氣的特征。因此用苓桂術甘湯溫補心脾,化飲降逆。
桂枝茯苓丸
藥物組成: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
功效:活血化瘀,破血消癥。
主治:婦人素有癥塊,或瘀血經閉,行經腹痛,產后惡露不盡,或男子患病屬瘀血阻滯者。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匱要略·婦女妊娠病》,《金匱要略·婦女妊娠病》篇說到:“婦人素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血不)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金匱要略·婦女妊娠病》指出,桂枝茯苓丸主治懷孕的婦人因本身就有瘀血存在,在懷孕期間的前三個月和后三個月都能見到非時而下的漏下之證(經血點滴而下),這種現象就稱其為“癥痼”。“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又指出,只要病機是屬于瘀血阻滯日久,最終導致出現癥痼的都可以用桂枝茯苓丸治療,治療范圍進一步擴大。所謂的“癥痼”就是瘀血阻滯日久導致的疾患。
方中的牡丹皮、赤芍和桃仁活血化瘀,桂枝和茯苓相配,溫陽通脈,扶助正氣,幫助牡丹皮、赤芍和桃仁活血通經脈,止腹痛。因此桂枝茯苓丸所治療的疾患除了瘀血阻滯出現的諸如婦女經血非時而下、痛經、行經腹痛、舌瘀紫等以外,還應有心煩、心悸等血熱導致的癥狀。
綜上所述,苓桂術甘湯和桂枝茯苓丸除了藥物組成上都有茯苓和桂枝以外,在臨床功效和臨床應用方面完全不一樣,苓桂術甘湯治療中上焦心脾陽虛,水邪上逆證;桂枝茯苓丸治療瘀血阻滯形成的癥痼疾患,兩者毫不相干。@頭條號@頭條健康
相信讀了這次關于苓桂術甘湯和桂枝茯苓丸兩個方劑的具體分析后,大家對這兩個方劑應該有很清晰的了解了。下期還有什么想了解的,歡迎大家留言,小編盡量抽出時間為大家好好梳理大家想了解的中醫知識。
關注@橘皮半夏,關注您們的健康!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點贊轉發!
高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