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關于宋代城市、農村的部分基本上已經說完了,關于宋代的經濟部分將徐徐展開。宋代的經濟較前代都有發展。但是與人們印象中宋代經濟繁華相反的是,在宋代民生問題并非處于良好的狀況。跟國計民生最相關的便是物價,本期我們繼續破譯有關宋朝的密碼,探尋宋代的
關于宋代城市、農村的部分基本上已經說完了,關于宋代的經濟部分將徐徐展開。宋代的經濟較前代都有發展。但是與人們印象中宋代經濟繁華相反的是,在宋代民生問題并非處于良好的狀況。跟國計民生最相關的便是物價,本期我們繼續破譯有關宋朝的密碼,探尋宋代的物價問題。
01
糧價
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的一份材料,不經意間透露出了各地大體的糧食價格,雖然這則材料原本是吏部流出的關于地方官的職田問題:
關于這條材料,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放眼所有史料,我們可以整理出如下信息: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九月,京西、京東、河北、河東、江淮、兩浙、荊湖、福建、廣南等路大豐收,官方報告每斗米價格為7至8文錢,一石就是70到80文錢。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說道,“竊以中田一畝,取粟不過一斛。中稔之秋,一斛所售不過三百錢?!币簿褪钦f,當時的糧價的眾數大約是每石300文。與前相比,增長4倍左右。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之前的15年間,也就是宋仁宗皇祐后期一直到宋英宗治平年間,全國平均糧價是“貴價每斗七十五文,平價七十文,賤價六十文至六十二文,九十八陌(bǎi)”,中等價是每石700文(98陌),也就是合686文足,為天圣八年的兩倍多。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知樞密院章惇上書稱:“凡內地,中年百石斛斗,粗細兩色相兼,共不直二十千錢,若是不通水路州、軍,不過直十四五千而已?!眱鹊貜V大地區正常年景的糧價是每石200文,偏僻的地方更便宜,銀石40至150文。 價格明顯回落。
宋徽宗宣和四年 (1122年),榷貨務報告道:“古有斗米斤鹽之說, 熙、豐印米石不過六七百。 時鹽價斤為錢六七十;今米價石兩千五百至三千,而鹽仍舊六十。”這條史料一方面進一步證實了熙寧以前全國的平均米價大每石600文至700文,另透露出當時全國的平均米價大約是每石2貫500文至3貫以前者700文、后者3貫計,50多年間價格增長率為428%。宋高宗紹興九年( 1139年),東南地區米“三萬石以中價計之,自不下十萬緡”,每石約3貫300余文,高于宣和年間的價格。比較同時的北方金國糧價卻很低廉:在完顏亮正隆以前即紹興二十六年前,“米斛極賤, 米不過二三百一石”。每石僅200至300文。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四月,戶部尚書韓仲通報告:“今斗米為錢, 不滿二百,正宜積谷之時?!泵渴蛔?貫,價格回落。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王之道言:“今兵食計之, 大率不過三百萬斛,略論中平之直,為錢不過五百萬緡?!逼骄渴?貫666文,比以前降幅不少。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有臣僚指出:“ 自近年歲歉艱食,富有之家放米人立約:每米一斗,為錢五百。細民但救目前,不惜倍稱之息。及至秋成,一斗不過百二三十,則率用米四斗方糶得錢五百,以償去年斗米之債?!碑敃r秋收后的糧價是每石1貫200文至1貫300文,再次下降。宋孝宗乾道六年,戶部侍郎、江浙、荊湖、淮、廣、福建等路都大發運使史正志說道:“戶部去歲降本錢三百九十五萬余貫,每斗約三百文省為率,約糴米一百三十萬碩。 ”乾道五年,朝廷在東南地區糴買130萬石糧食,每石平均價錢是3貫省。糧價開始上揚。南宋后期,未見全國性的一般糧價數據,但就各地的總體情況來看,呈普遍上漲態勢。
02
食鹽、其他食品、飲品價格
古代鹽販
宋代的食鹽價格起的內容見中篇。
馬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