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最近養魚老道發現,很多魚友飼養觀賞魚的手法和方式,太過于死板了,包括了大家提出來的很多問題,幾乎永遠都是千篇一律,無外乎水質、過濾、魚病、魚不精神、如何投喂、如何下藥
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
最近養魚老道發現,很多魚友飼養觀賞魚的手法和方式,太過于死板了,包括了大家提出來的很多問題,幾乎永遠都是千篇一律,無外乎水質、過濾、魚病、魚不精神、如何投喂、如何下藥等問題,而且都是些重復重復、再重復的問題。
很多魚友在飼養觀賞魚的過程中,不去注意全局、注意整體、注意在大的方面做文章,只把目光盯在了某一個小問題、某一點或者某一條魚身上,而且,還有一點就是,不會設身處地的去思考問題,只會不斷盲從。
雖然我一直在說,觀賞魚是活的,魚主人也是活的,但是往往大部分魚友養起魚來,方法卻都是死的。
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們先說說,魚缸調理水質如何了靈活運用的問題,其他文章再談飼養和魚病等,調理魚缸水質包括了困水、養水、水泵選擇、濾材選擇、濾材擺放等問題……
一、困水方式要靈活、能見陽光為準則、時間長短無需固定
只要一談到困水,總會有某些魚友提出異議,咱不管他們,咱只說說想要困水的魚友,如何去靈活操作。
關于困水的目的,我就不必再啰嗦了,但是,這里有一點一定是正確的,那就是:
平時的困水,是為了給觀賞魚換水使用的吧?
那么,困水的形式,還有時間長短取決于什么?
取決于我們觀賞魚的品種和換水量啊,我們知道這一點就足夠了。
至于說,我們當地的自來水氯氣是否有殘留,那是需要我們自己檢測的,視具體情況而定去吧。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早有提到過,見天水一定是最好的,畢竟陽光的力量永遠是最強大的,除了氣候最為炎熱的盛夏季節以外,室外或者陽臺上的見天水一定是最好的,也就是應該選擇廣口、開口容器困水。
還有就是關于困水容器中是否需要打氧或者過濾的問題,這其中主要牽扯到的一個是困水時間,另一個就是雜質沉淀。
換句話說,假設我們急于換水,自來水的氯氣殘留又多,只有24小時的時間,那么,怎么不可以適度打氧呢?
但是同樣的道理,假設我們的自來水中漂浮雜質太多,比如說困水桶中出現一些藻類的死亡,不斷漂浮其中,即使沉淀也不好用,為什么不可以加個小上濾呢?
還可以扔個沉木進去,但看我們對于黃水的問題,討不討厭了。
假如說,自來水的硬度偏大,全部是些水垢類的雜質,我們可以任其自行沉淀到缸底,在抽取時不要去動底部就可以了,如果不著急的話,沉淀三五天、七八天又能如何?我從來也沒有發現,這樣的時間段困水,加入魚缸后能夠死魚。
如果我們就是給魚缸來個抽底換水,每次更換個七八分、十分之一的量,只要水溫適合,不去困水又能如何呢?
為什么飼養個觀賞魚總是那么死板?
這些東西誰也不能說,必須就要困水幾天幾天、必須添加什么設備,完全依賴于我們的自行判斷和觀察。
二、養水的時間為什么有長有短,為什么有些魚友根本不去添加硝化細菌?
關于養水,養魚老道的其他文章也談論很多次了,三五天也是養水、七八天還是養水、半個月、兩個月,其實都是在養水,什么時候水質算是比較好,要看水體的自清程度以及觀賞魚的狀態與反應,高檔魚可以進行水質檢測。
并不是說越便宜的觀賞魚,養水時間就要短,越貴的魚,養水時間就要長,這是要看觀賞魚的習性和皮實度的,五六百塊錢的水虎魚,一個魚缸飼養一條,困水三天直接入缸有問題嗎?不會有問題的,因為它皮實。
一兩塊錢的小金魚,如果采取這種養水方式,密度再大點,入缸以后,非死即殘,就是這個道理。
之所以我們可以做到邊養水、邊養魚,一定是我們之前的困水工作做得好,或者是觀賞魚比較皮實,或者是觀賞魚的飼養密度極低。
之所以我們使用到闖缸魚、使用到各種檢測試劑,一直到所有指標合格在下魚,那是因為我們飼養的觀賞魚比較貴重,我們以防萬一或者是觀賞魚對于水體的細微變化太過敏感。
養得起三兩萬的紅龍魚,絕對買得起一兩百塊錢一瓶的硝化細菌,怎么不可以添加?
普通觀賞魚不是買不起,而是用得著嗎?
魚缸里自己形成的硝化細菌它不香嗎?廉價的硝化細菌入缸后,水質不是更渾濁嗎,為什么每次換水還要去添加,之后再來不斷詢問,為什么我的魚缸水又渾濁了?
對不起,我也沒辦法,它就應該渾濁,如果不渾濁,就對不起我們購買廉價產品的那個價錢了,這個道理還用別人說破了嗎?
三、水泵的選擇,不是只看什么功率、流量、揚程的,誰敢說有統一模式?
一個側吸泵、一個底吸泵,它有什么好計較的?就這么兩個破水泵,很多魚友傷透了腦筋,至于嗎?
我的魚缸雖然全部使用的側吸泵,水質也很好,那是因為我這里的魚店大多都是側吸泵罷了,即使把它們全部換成底吸泵,效果還是一樣的,這個差別肉眼是看不出來的。
不去關注整缸的水質、水流動向和觀賞魚的狀態如何,在這些所謂的、狗屁作用也沒有的地方瞎做文章,這本來應該是商家的事,怎么會變成消費者的事了?
如果我們的魚缸底部鋪設的是一層非常細微的底沙,我們非要去使用底吸泵,這不是有病嗎?
還有就是魚缸底部的糞便問題,很多魚友前來詢問的。
我們應該自己觀察魚缸內的水流去,看看糞便在哪里留存,少量根本無礙,只要濾棉的吸附力一上來,水質逐步養起來,自然它們就消失了,為什么沒有消失?
是因為水流方向不對,或者魚養多了,濾棉擔負不了,我們適度抽底換水予以緩解,這個工作很累嗎?就是如此最為簡單的笨方法,絕對管用。
很多魚友對于水泵的選擇,更是煞費苦心,功率、流量、揚程……就差自己沒鉆到水泵里看看了。
水泵是按照魚缸里沒有任何濾材、空水流運轉而設計的好不好?
我們的魚缸里濾槽的大小,可以裝多少濾材、濾材的細密度又是多少,水流的走向是否通暢,濾棉的雜質和淤堵、管道的雜質和淤堵,都會影響到我們水泵的水流大小,不是影響到上水、就是影響到下水,我們要按照大致的流量比例大體選擇一個差不多的就行,然后回來安裝之后,是需要自行查看、調整的。
為什么我不愛在網上購買?就是因為根本無法去更換,我在魚店里購買的,和魚店老板打好招呼以后,隨時可以調整和更換,正如我的宮鵝整理箱,八瓦的水泵,安裝之后水流就像瀑布一樣,為什么呢?濾槽小啊,最后直到選擇兩瓦的才適合,這個與實際理論差距了多少?
如果能夠購買可以調節流量的水泵或者變頻水泵,當然更好了,但是我們飼養個小熱帶魚,也去買個一百塊錢變頻的?根本用不上。
四、濾材選擇、濾材擺放等等,愛怎么選怎么選,想怎么放怎么放,問題根本不在這
水困好了,養好了,觀賞魚的飼養密度不大,無濾材一樣養魚,既然無濾材都一樣可以養魚,那個濾材的選擇,怎么選、它不是選呢?
一塊白棉也可以叫做濾材,白棉加生化棉還叫濾材,白棉加生化棉加陶瓷環,還是一個魚缸里的整套有效濾材,之后再加細菌屋也行,再之后的那些,可以叫做功能性濾材或者補充性濾材……
補多少能降酸,補多少能增加酸性,隨便去問任何一個再高檔濾材的生產商,他也沒有固定答案,為什么沒有呢?因為牽扯的可變因素太多。
大方面的道理我們搞懂了,就不再去拘泥于小節。
濾材的擺放問題,我的其他文章中都有,如果說一個沒有任何規則的陶瓷環,我們還在那里研究橫著放還是豎著放,是不是應該整齊排列?估計那就是強迫癥了。
其實細菌屋也是一個道理,橫放豎放都一樣,如果魚缸整體的水質很好,觀賞魚的狀態很好,怎么放它不是放呢?
只要能夠阻擋住雜質回流,只要保證濾材底部的水流通暢,這就是最好的擺放形式。
底濾魚缸的濾材為什么會浸泡在水里,滴流盒的濾材為什么就是水流經過?
哪一種培菌效果好呢?
您是養的金子做的魚嗎?
上述二者的過濾形式決定了我們只能那樣放置濾材,兩種形式都能夠有效調理好魚缸的水質,都能夠經過測試,各項指標完全合格。請問,您來告訴我,到底哪個好呢?我是不知道,我也無需知道。
因此來說,這些問題,不是不應該注意細節,但有些情況下,一定是大局致勝,水體先得到穩定,觀賞魚的疾病控制住了,魚缸里的生態平衡達到了,其他的一切都是小問題,濾槽里扔塊磚頭它也一樣用。
我們不去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之前的困水,養水、水體穩定上,還有選魚的水平和飼養密度上,在這些所謂的不疼不癢的問題上做文章,偏要教科書似的去做選擇,那是根本沒有用的。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
陳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