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這個洪武通寶是大明洪武元年鑄造,分為五等,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為了避諱朱元璋的“元”字,元寶這個詞匯消失了,明代鑄錢,從此成為“通寶制”。也就是說,因避朱元璋“元”字諱,寶文不稱“元寶”,而作“通寶”。有明一代,寶文均稱“通寶”
這個洪武通寶是大明洪武元年鑄造,分為五等,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為了避諱朱元璋的“元”字,元寶這個詞匯消失了,明代鑄錢,從此成為“通寶制”。
也就是說,因避朱元璋“元”字諱,寶文不稱“元寶”,而作“通寶”。
有明一代,寶文均稱“通寶”,直到清咸豐年間,鑄行大錢才恢復使用“元寶重寶”的稱呼。
1
洪武通寶|有五等級,價值不同
《明史·食貨志》上說:
錢重一兩,余遞降至重一錢止錢文楷書。背文紀重:一錢、二錢、三錢、五錢、一兩;紀值:一、二、三、五、十。
紀局:京、北平、鄂、浙、濟、桂、福、豫、廣。
實測當十大錢徑4.6厘米,重34.4~37克;當一錢徑2.45厘米,重3.4—3.6、克。
事實上,各局所鑄通寶大小輕重是有差別的。
洪武通寶背面
“洪武通寶”在《皇明法傳錄》載:洪武七年,令戶部及各省鑄洪武通寶。
《續文獻通寶》載:其制凡五等,當十錢重一兩,當五錢重五錢,當三當二皆如其當之數,小錢重一錢。
據說,浙江一個地方就有爐二十一座,每年要鑄一千一百六十六萬四千文錢幣。
洪武通寶,徑2.4厘米重4.6克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1368-1398)所鑄。計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計五等。小平錢,徑2.4-2.5厘米,重4.5-4.6克;折二錢,徑2.8-2.9厘米,重4.9-7.4克。折三錢,徑3.13.3厘米,重7.8-10.3克。折五錢,徑3.94厘米,重1417
洪武年號歷三十一年,元年開鑄洪武通寶,行其三,紀值。
如穿上“三”為紀值折三錢;四年改大錢為小錢。
二十六年各省局關閉。由于洪武錢制多變,其四,紀重。如穿右“三錢”、時鑄時停,流通的錢幣隨之減少。
2
洪武通寶|各省都有籌造,種類復雜,多寡不一
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鑄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銅錢。
除“洪武通寶”由中央集中鑄行,各省仍依大中錢制,只鑄局名和紀值。
背文紀值紀地有京、廣、鄂、豫、桂、濟、浙、福、北平等,種類復雜,多寡不一,因此其價值亦有較大差距。
比如,通寶幕上“桂”字,太祖洪武年鑄“桂”指廣西,記地名。
洪武泉幕上有字者除桂外。
洪武通寶幕下“?!弊?,太祖洪武年鑄“?!敝父=ǎ槲淙幌律杏性プ值?。
除南京寶源局所鑄的洪武通寶標明了局名“京”字外,其他各省寶泉局所鑄的洪武通寶并末鑄局名。
洪武四年至洪武十年因銅源足,洪武通寶時有停鑄,常用寶鈔代替,至洪武二十七年,因寶鈔價跌,禁用銅錢,導致洪武通寶被廢除了。
總體上比較,洪武小平和折十,兩頭的發行量大,中間檔發行量少。
但也有例外。
以洪武通寶背京為例,折十大錢存世量最大,小平錢最為珍稀。
據說,市場上的洪武通寶背京,折十大錢,可以值2000元左右,但小平錢拍賣價在10萬元以上。
近年發現這類小平錢有多種偽品,務必注意是真是假。
洪武通寶小平錢背上,浙洪武通寶折二型錢背右二錢較多見。
錢幣直徑2.9厘米,孔徑0.7厘米,厚度0.1厘米,重量5克
事實,古玩市場交易價約幾十元人民幣,
洪武通寶折二型,錢背右二錢,洪武通寶折十型,錢背上十右一兩錢較多見。
錢幣直徑4.55厘米,厚度0.4厘米,重量32.3克 《歷代古錢圖說》定價為5角銀元,古玩市場交易價在500元人民幣左右。
錢面模鑄楷書錢文“洪武通寶”四字。直讀。錢背穿上模鑄楷書“京”字。錢文清勁秀麗,醒目提神。
洪武通寶和朱元璋稱帝前鑄行的大中通寶一樣,外廓較窄,文字挺秀.是明代前期錢幣的代表。
事實上,古錢通寶小平錢售價極昂貴,而同為雙點“通”的浙局洪武通寶,平錢價格僅相當于前者的二千分之一。
有人為圖謀暴利,取常見的浙、豫版改成稀少的京、濟、鄂版。
但由于各局錢文自成系統,故這種偽品在錢文風格上有不可掩飾的弱點,面背文字亦不相符,對比之下,即可識別了。
總而言之,這個洪武通寶是洪武年間鑄造。
有當十、當五、當三、當二、當一五種。
當十錢重一兩,其余按比例遞減。寶源局所鑄背面有紀重文字,各省寶泉局所鑄有紀地名和紀值文字。
為推行大明通行寶鈔,于二十七年禁止流通了。
一起探討洪武通寶的故事,歡迎關注我!
作者|龔柳輝
張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