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東方亦落
近兩年來,我們經常能看到科技公司互聯網平臺推出“防沉迷”系統。例如蘋果、谷歌去年推出的防沉迷系統,以及騰訊游戲、抖音等平臺上線的“青少年模式”。近日,映客直播中也加入了“家長控制模式”,與之前的那些企業一樣,目的都是想辦法控制未成年人使用軟件的時間,以及防止在此期間可能產生的“過度打賞”的行為。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平板早已是許多人的標配,所以沉迷于各類硬件和軟件的可不只是青少年,成年人沉迷起來,程度絲毫也不遜于未成年人。這才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和機構希望通過技術手段幫助人們從過度的沉迷中解脫。
說起防沉迷系統實施的推動,就不得不提非營利機構Time Well Spent。在其創始人Tristan Harris看來,科技公司過度側重于對硬件和軟件的研發和生產,一心想要生產出更厲害的產品,甚至希望它們比人類更富“智慧”,但是卻忽略了這些產品中的技術會利用人的情緒和直覺對用戶進行控制。
這種擔憂起源于Harris在谷歌擔任產品經理一職之時,發現了用戶會在焦慮情緒下重復查看手機推送和電子郵件,當時他曾向谷歌提議通過某些設計使此種狀況得以轉變,然而最后被公司否決。
實際上,Harris所提出的這種現象如今已經常態化。想想平時的我們,不管是走路、吃飯、休息、甚至是開車的時候都會忍不住看手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并不只是焦慮,但這樣問題反而更嚴重,因為人本就是情緒動物,而現代人容易被各種情緒驅使去看手機這類科技產物。
日復一日,人類已經養成了習慣,所以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科技的“奴隸”。Harris針對此種現象提出“科技降級”的概念,這些科技的產物會讓人對它們上癮,降低人們的注意力,并且讓人們更容易在情緒的裹挾下傳播內容。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喜劇大師卓別林就在《摩登時代》中飾演一位被新時代潮流裹挾的工人,深刻探討了人與科技的關系。而80余年后的今天,人類似乎依然生活在這種裹挾中,并且狀況更嚴重了。有人認為這種擔憂過于忽略人類的主觀能動性。但是想想我們的日常生活,多少人沉迷在手機中無法自拔,有時候主觀能動性在科技的力量面前的確不堪一擊。
對于這種現象,美國著名作家、《哈佛商業評論》前主編 Nicholas Carl認為,在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面前,人類應該保持一種“超脫”的狀態,而不是被這些本應是工具的科技產品占據時間和精神。
如今,無數的社交軟件和互聯網產品將人們的生活填滿,但這并不會讓人們真的感到充實。相反,被科技“降級打擊”的人類可能已經淪為了科技的“奴隸”,一旦將來出現更高層面的科技,比如弱人工智能轉化為強人工智能,而人類依然不能超脫,那么很可能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
好在現在認識到這個問題還不算太遲。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科技公司已經在采用各種手段防止“科技降級”的進一步擴散,支持幫消費者重獲控制權的產品。相信在人類的努力下,我們可以做到不被科技所奴役,而達到超脫的狀態。
最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