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李北辰
現在想來,用“出道即巔峰”形容去年底驚艷亮相的折疊屏,或許是個令人尷尬的事實。
幾天前,三星移動業務負責人高東真向媒體坦言:“我在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就匆匆推出Galaxy Fold,現在的情況很尷尬。”
眾所周知,在即將正式發布前的媒體評測階段,三星Galaxy Fold被曝出不少破綻,比如屏幕表面的保護膜被揭下后導致屏幕中央折痕明顯,此外還有鉸鏈等問題,原定4月26日全球上市的三星Galaxy Fold,至今已難產2個月有余。
好在它并未就此夭折,據知情人士向彭博社透露,三星已完成對Galaxy Fold的重新設計,據看過最新版本 Galaxy Fold 的人介紹,三星擴大了保護膜面積,鉸鏈位置也不再與屏幕齊平,而是略高于屏幕,這會縮小機身與屏幕的間隙,避免碎屑進入。
不過,Galaxy Fold的具體發售日期尚未最終確定。
而談及折疊屏技術在此前的相對脆弱,有人甚至認為,三星Galaxy Fold的前車之鑒,在一定程度上讓華為推遲了可折疊手機Mate X的上市。
據媒體報道,華為Mate X之前也曾進行過小批量測試,盡管外媒普遍對其贊譽有加,但也有部分媒體指出,Mate X在細節上也存在一些小瑕疵,比如屏幕易留下劃痕,彎折位置不平整,影響視線反光現象等問題。
所以在一些人眼中,在對待折疊屏的態度上,無論三星還是華為,委實都有些“趕鴨子上架”——事實上,就像我在今年2月的一篇文章中所言:折疊屏手機在鮮花叢中被急促地推上歷史舞臺,更像是被某種合力“催生”的產物。
這股合力,來自用戶和商家兩端。
在用戶一端,直板智能機誕生已有十余年,不同創新方向的“低垂果實”被慢慢摘盡,但活在“技術爆炸”幻象中的人們,已經看慣了新東西的層出不窮,他們想要看見新東西,而折疊屏在直觀上的光芒萬丈,成為突破大眾審美疲態最奪目的曙光。
而在手機廠商一端,在血腥的市場博弈中,如果A廠發布完新品后沒多久,B廠就“首發”了個新技術(哪怕并不十分成熟),那A廠就只能不顧上代新品用戶的感受,隔兩三個月后選擇跟進,整個手機市場也如蛻皮一般在半年內完成一次翻新。
某種意義上,如今陷入尷尬的折疊屏手機,就是在軍備競賽中誕生的“早產兒”。譬如英國《獨立報》就指出,三星在去年11月就對外放出Galaxy Fold的預告,但自那之后,華為和小米都亮出了自家的折疊屏手機,Mate X更是成為三星在折疊屏手機領域中的“最大威脅”,這種巨大的外部壓力,導致三星在進行足夠的技術測試之前就匆忙發布了Galaxy Fold。
由于過度早產,“畸形”也就在所難免。
但依我之見,相比于技術維度的不確定性,折疊屏真正致命的不確定性,是其時代意義并不清晰,如我之前所言,與其說折疊屏手機是一次偉大變革的序曲,不如說是一次因“技術過剩”導致的插曲。
從廠商的角度,折疊屏的問世,似乎有一個不證自明的邏輯起點:從鍵盤到觸屏,從粗邊框到全面屏,手機的進化,一直都是在不破壞便攜性的前提下盡量增大可視面積,而當如今手機已基本6英寸起步,屏占比95%以上,這個時候,除了整體切換賽道,在形態上做文章,似乎已別無他法。
但在現實一端,真相很可能是,在手機這個形態上,人們已經不需要更大的屏幕了。更何況許多人覺得,“手機可以折”看起來蠻酷,但除了可以折,很難看到它在功能創新層面有顯著躍遷。
事實上,在現階段,折疊屏實現的僅僅是把平板電腦裝進口袋的需求,其目標用戶很可能是“便攜平板”用戶,但這個群體人不多,平板電腦市場體量大概僅有智能手機市場的1/10,賣得還不如傳統PC多,不久前谷歌宣稱將不再推出Pixel系列平板電腦的消息,更是在急迫地宣判平板電腦市場的死緩。
而說來也巧,幾乎與此同時,據福布斯報道,蘋果或將在未來推出一款搭載可折疊屏幕的iPad平板電腦,以對抗2020年將發布的雙屏幕surface平板電腦。
嗯,倘若非要對比的話,相比于“被折疊”的手機,我更看好“被折疊”的平板電腦,為什么?
因為前者貌似貼合人性其實是反人性,但在夾縫中求生的后者,似乎還談不上什么人性和反人性——畢竟當智能手機越來越大,當筆記本電腦也可鍵盤分離用上觸控,許多人真的不知道用平板電腦干什么……每天,它靜靜地躺在床邊,就像是乏味婚姻里的另一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個時候,它想變大,就讓它變大吧。
總之,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平板電腦,想讓消費電子產品整體進入“折疊時代”,也許要等待某個尚未出現的新變量——如果它存在的話。
作者:李北辰,獨立撰稿人,國內數十家媒體專欄作家,曾供職《南都周刊》《華夏時報》《財經》等媒體
李北辰,獨立撰稿人,國內數十家媒體專欄作家,曾供職《南都周刊》《華夏時報》《財經》等媒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