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Ⅲ編者按
變革總在不知不覺中悄然萌芽。回看過往三年,新與舊交織,道與術并存,理性與夢想、沉穩與激進從未如此相融。
當然,無論時代的浪潮如何翻涌,總有一群弄潮兒傲立于潮頭,肩挑起一個行業的未來。以BATJ為首的科技巨頭,以數據、科技為名,意圖將觸角滲透到更廣泛的領域;傳統銀行后起直追,積極以變革嫁接科技;無數創業者,攜著技術之利,在行業內找到自己的生存之地。
這是一場橫跨金融和科技兩個賽道的戰事,并且已近中場。對于所有的入局者來說,準備好的它們正要迎接一場更為激烈的賽事。未來已來,顛覆與被顛覆,都在轉瞬之間。
本文系《金融科技的中場戰事》專題系列文章之一,科技如何賦能金融?改變又在如何靜悄悄發生?
“現在能讓銀行行長睡不著的,除了不良貸款率,還有數字化轉型。”
伴隨科技而來的總有無窮變數。當下的信息革命,以互聯網與全球化普及為重要標志,正在給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巨大改變,金融正是受影響的行業之一。
其表征之一便是新技術對于金融的賦能和改變,一個更加智能、更具效率的金融時代,在科技的加持下,已經到來。當金融與新技術相遇,一些改變正在靜悄悄地發生。
01 | 金融的科技維新
在廣州做生意的王先生現在跑銀行的次數已經屈指可數,幾年前他每天都要到銀行存款、轉賬,有的時候還要辦理財、貸款,而現在,這些通過手機就能實現。
同他一樣的人還有很多。去年微眾聯合騰訊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互聯網平臺已成為用戶流動資金主要管理平臺,選擇微信或支付寶的用戶占50%以上,選擇銀行的由2017年的40.1%進一步下降至33.1%;近30%的用戶通過互聯網進行轉賬、匯款……
“ 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這是馬云在2008年喊出的豪言壯語。如今看來,他的這一愿景已經“部分”變成現實——去年6月,在30多家頂級金融機構面前,說著“雖然這幾年支付寶對金融產生了沖擊,但從未想過要顛覆金融機構”,馬云重新為阿里定位,“一家技術企業”。
回顧支付寶出現后的這幾年,金融行業風云變幻,互聯網金融也好,金融科技也好,甚至變樣了的傳統金融也好,一切的改變源于科技。
過去的200年間,來自蒸汽機、電氣化的兩股變革之風呼嘯而過,第三次的計算機變革恰逢尾聲,第四次的風暴已經到來。兩相交織下,一場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科技變革正在深入改造各行各業。
與科技行業極為相似的金融行業,無疑成為這場行業變革的先鋒之一。智能營銷、智能放貸、智能核保等,一系列10年前想象不到的場景已經成為現實,尤其是在中國,金融與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結合。
在科技的助推下,金融行業的格局不可避免地出現變化——華泰聯合證券董事長劉曉丹將“技術革命”看做是影響金融行業格局的兩個因素之一。
最為明顯的是金融科技勢力的崛起,其中金融“跨界者”、科技“原生派”占相當大比重。畢馬威和H2去年發布的2018年金融科技100強榜單中,來自中國的金融科技公司持續統治榜單,占據了“領先50”榜單的五分之三,包括排名第一、第二、第四的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百度。
當然,在“另一因素”監管等的影響下,從最初劍拔弩張的顛覆與被顛覆,到當前的合作與賦能,科技與金融的關系已經發生變化。
7月3日,百度在AI開發者大會上發布了一款金融“數字人”,具有與真人無異的外形,逼真的表情,流暢的動作和語言,甚至能通過多感官實時關注和識別用戶的情緒、表情、語氣并及時作出反應。在這款產品的背后,除了百度,還有浦發銀行。
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李彥宏和“數字人”對話
在一份報告中,普華永道如此定性科技賦能金融的過程:既是新競爭者進入、現有行業格局遭到挑戰到傳統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全面合作的過程,也是金融科技全面應用到中后臺產品設計、風控、合規等領域的過程。
如今,新競爭者與傳統金融的全面合作早已開始,科技賦能金融在橫向上已至邊界。未來,這種賦能的重點將更多地是在縱向上的金融各環節應用上,如何深潛金融科技的應用,挖掘金融服務中潛在的痛點和需求,成為下一階段的關鍵。
02 | 4.0進行中
從支付寶的出現到現在,新金融已經實現多次迭代,從一開始網上賣基金的渠道變遷,到現在新思維、新科技對金融全產業鏈的滲透。
有觀點認為,當前我國的金融科技已發展進入第四階段,即“金融+科技”的深層次融合階段——
金融機構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業務進行革新和分解,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金融服務。
在這個階段,傳統金融與新金融公司可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一方手握金融場景,更了解用戶需求和風控,擁有大量的數據積累與沉淀,但缺乏對科技的理解;一方強于科技、數據運用,在金融場景、用戶、風控等方面存在弱勢。
但有一點共通的是,科技如今已成為當前金融行業的共識。“我們去年在近40個城市進行調研,在問及未來幾年如何提升自身競爭力時,這些城市都說要關注金融科技。金融業和高科技行業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是大勢所趨。”英國Z/Yen集團負責人MarkYeandle此前表示。
在傳統金融行業,同樣也是如此。當前,幾乎每一家銀行、財富管理平臺、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都成為了金融科技與數字化轉型的推崇者,唯恐落于人后。
今年3月,招商銀行發布公告稱,每年投入金融科技的預算不會低于全年營收的3.5%,而上一年這一比例為2.78%。另一個在科技投入上十分積極的是平安銀行,其2018年財報顯示,去年其IT資本性支出同比增長82%,至25.75億元,營收占比約為2.21%。
當前的很多傳統金融正在向科技企業轉型。進入中國十余年的捷信集團(簡稱捷信)更是將科技作為其發展的重要工具。捷信董事長依西·施梅茲曾在接受采訪時透露,其對工程師或者IT人員的需求特別大,當前已成為最大的大數據應用企業之一,“如果一個大數據專家想找一個有意思的工作,他們就應該來捷信”。
捷信董事長依西·施梅茲
在中國,捷信去年開始便在手機客戶端和微信中開發了很多自助服務。整體看起來,客戶和機器人進行交互,大概可以占到85%到90%,只有10%左右的復雜問題,需要后面真實的人力坐席進行回答。
但正如某來自傳統金融機構的人士所說,他們對科技的理解并不徹底,在戰略提出之后,發展金融科技所需要的人才與組織架構成為難題所在。
而這一點,為各種來自互聯網、科技等領域的新進入者提供了合作的可能。甚至在由互聯網從消費向產業端轉型的現在,B端布局與合作已成為金融科技的重頭戲。比如度小滿,已與農業銀行、光大銀行、南京銀行等50多家合作,涉及營銷獲客、產品、科技平臺搭建等多方面。
當然,無論是B端、C端,不變的是,科技沒有邊界,正廣泛流向金融全產業。
03 | 無科技不金融
花旗銀行的研究報告顯示,未來10年間,商業銀行體系的雇員將隨著行業的變化減少30%,銀行業務會逐步轉型,更多轉向顧問業務、咨詢業務,零售銀行業務利潤也將部分轉移至金融科技公司。
在科技大趨勢下,整個金融生態正在發生改變。
拿度小滿金融來說,其正式入股哈銀消費金融公司,拓展了公司在消費金融方面的合作場景。類似的還有玖富入股了湖北鄂州農村商業銀行,達飛入股了石嘴山銀行。諸多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已全面覆蓋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等,其未來規劃也將以科技為核心,堅持綜合金融場景發展。而這顯然已成為當前中國金融科技公司的不二選擇。
與美國金融科技更偏工具屬性的發展路線不同,我國的金融科技其實更偏向創造新的金融性產品——畢竟當前我國的金融科技創新領先世界的領域之一在于對普惠金融的促進,良好的數據基礎為金融的個性獲客與產品供給提供了基礎。
正如度小滿金融CEO朱光所說,它既有好的技術和場景產生優質資產,風險又管得好,具備與B端合作的基礎;同時,要了解金融機構的需求,就必須對從根本上更了解用戶,即為C端用戶服務,這樣才能將兩端連接起來。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金融科技快速發展,但仍面臨不少問題,影響這種生態的進一步完善。
比如去年以來行業所暴露出來的、在風控和規范性上的不足,甚至這種不足正在影響整個行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曾在提到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的金融科技情緒指數時表示,指數反映出公眾對數字金融行業的認知在起起落落,震蕩非常厲害。
隨著監管的加強,以及去年一波的“清洗”,這個行業正在向規范化前進,來源于科技、互聯網的新金融公司們不得不更重視風險防范。
金融與科技,原本既相似又不同的兩個領域,如今正在疊加、反應。雖然當前仍仍存在種種問題,但兩者疊加產生的威力無疑將會相當驚人。反過來,兩者所產生的化學反應又將成為推動金融與科技各自發展、更好融合的原動力。
04 | 結語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C·默頓(RobertC.Merton)認為,科技的發展伴隨著金融的創新,金融科技會讓金融變得更加普惠,讓更多的人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務。
而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數字貨幣、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術的創新,未來這些技術創新將在支付清算、借貸融資、財富管理、零售銀行、保險、交易結算等各種細分金融領域得到更加全面的運用。
當金融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變得更加高效、安全、普惠,試問這一點未來,我們如何不期待?
一點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一點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