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網絡總能賦予普通詞匯更多的趣味。比如這兩年爆火的「打螺絲」,上至科技大佬,下至普通網友,都在玩這個梗。而現在,打螺絲不再只是口嗨。誰能想到,濃眉大眼的寶馬居然在元宇宙里建了座工廠,并順勢在昨天推出了相應的「手游」——《寶馬iFACTORY體
網絡總能賦予普通詞匯更多的趣味。
比如這兩年爆火的「打螺絲」,上至科技大佬,下至普通網友,都在玩這個梗。
而現在,打螺絲不再只是口嗨。
誰能想到,濃眉大眼的寶馬居然在元宇宙里建了座工廠,并順勢在昨天推出了相應的「手游」——《寶馬 iFACTORY 體驗之旅》。
大伙現在可以愉快地到元宇宙里去打螺絲了。
BMW iFACTORY 的最新回響
「面向未來,定義未來?!?/strong>
華晨寶馬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戴鶴軒博士這樣描述這座位于元宇宙世界里的虛擬工廠。
但其實,它并不只是一座虛擬工廠。在現實世界中,更準確地說,是在中國遼寧省沈陽市鐵西區,寶馬還建造了一座和元宇宙中 1:1 復刻的真實工廠,寶馬起名「里達工廠」。
戴鶴軒說,「里達工廠是全世界第一座從設計之初就在虛擬世界里規劃的汽車工廠」,「它誕生于虛擬世界」。
寶馬集團負責生產的董事諾德科沃奇博士更是把里達工廠稱為「BMW iFACTORY 的最新成果」,同時里達工廠也成為了 BMW iFACTORY 戰略的最佳范例。
里達工廠占地 290 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 150 億元,是寶馬迄今為止在中國的最大單項投資項目。而隨著里達工廠的開幕,沈陽也正式成為寶馬集團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
要不是電腦屏幕前那層玻璃擋著,我相信寶馬對里達工廠的自豪一定溢滿了我的整張桌面。
但要問我對里達工廠的最直接感受,我想是四個字,數字孿生。
里達的虛擬現實
如果你曾經無數次看到過這個詞,又無數次不理解,那么寶馬里達工廠將會是你理解「數字孿生」這個詞最好的機會。
數字孿生,簡單來說就是為一個實體創建一個數字版的克隆體。而里達工廠和元宇宙中的虛擬工廠不就正好是這種關系嗎?
那么為什么要有數字孿生?具體到里達工廠,在我看來,它的數字孿生有兩點積極意義。
一是虛擬指導現實。
對于里達工廠這樣的新工廠來說,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先是建造階段。由于里達工廠是一座從一開始就完全在虛擬環境進行規劃和模擬的工廠,因此,從廠區規劃、建筑設計、生產線布局到設備調試,寶馬可以率先在元宇宙世界中創建 3D 的數字孿生模型,并進行相應的前期設計驗證和建造模擬,規避設計失誤。
再是調試階段。這一步驟放在以往的汽車制造廠中,那必然是需要在工廠硬件設施落成之后才能進行。但在里達工廠,因為有了元宇宙里的虛擬工廠,這個步驟就可以前置。員工能夠提前在虛擬世界中、評估、驗證,發現問題,并及時調整,以減少后續實操環節的返工次數。
而這兩個階段的綜合結果是,即便是在疫情反復的不利大背景下,里達工廠從動工到投產僅用了兩年多時間,比正常工期縮短了 6 個月。
二是現實反饋虛擬。
里達工廠實現了「數據驅動」。寶馬稱,他們用工業物聯網(IIOT)連接起了每一件產品、每一個流程和每一個員工。即,在里達工廠,不僅是整座工廠的物理建筑,還包括里面的員工、設備、生產流程等,因為連接了物聯網,都能與虛擬世界一一映射。
以寶馬的堆場管理系統為例,物聯網讓實時的物流數據與 3D 模型產生了強聯系。進而現實世界中的堆場物料變化可以實時反應在虛擬工廠中?,F實和虛擬唯一的不同,便是在現實世界中物料變化需要員工去分項統計;而在虛擬世界中,我們可以切換到上帝視角,鳥瞰全局。再結合熱力圖分析,極大程度提高物流效率。
應用到具體案例,寶馬的裝載模擬是與自動火車調度系統相連的,而由于虛擬反饋帶來的全局規劃優勢,近 80% 的 BMW 整車可以通過火車運離沈陽工廠。
細節展示
數字孿生總歸是宏觀的,諾德科沃奇博士則帶來了關于里達工廠的更多細節。
首先是精益生產。
「精益是指高效、精準和極致的靈活性?!?/p>
而里達工廠極佳的軟硬件設施,讓寶馬的靈活生產體系再次得到了加強。里達工廠具備極高的生產靈活性,最高可實現 100% 的電動車生產能力。寶馬首款純電動中型運動轎車全新 BMW i3 已經正式在這里投產。
其次是可持續。
寶馬在沈陽的所有工廠均已 100% 使用可再生電力生產。這些可再生電力的一大來源,是寶馬在沈陽自建的 29 萬平方米太陽能板。這些太陽能電池板每年可產生 44000 兆瓦時的電力,能夠支撐 9000 個普通家庭一整年的用電。
里達工廠則使用了更多環保新設備。比如車身車間采用的電伺服焊槍,使用可再生電力工作便實現了零排放。
而寶馬的下一個目標,是在 2030 年前將單車碳排放再減 80%。
再者是數字化。
里達工廠源自數字世界,而數字 AI 技術在現實實際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已有超過 100 項 AI 應用遍布在沈陽生產基地。
比如,里達工廠的涂裝車間使用 AI 計算機視覺系統,能在 100 秒內可拍攝 10 萬張照片,并利用這些照片識別漆面的微小瑕疵。
要問現代工業的最大成就是什么,我想,只要工業內核保持規模量產不變,那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就還是產量。
先進的工廠再加上寶馬員工的努力,換來的便是更高的產量。
現在,全世界大約每 3 臺 BMW,就有 1 臺產自沈陽。而未來,根據寶馬提供的數據,隨著里達工廠產能的逐步攀升,華晨寶馬年產能將增至 83 萬輛。
壓力與祝福
關于產量,我充分信任寶馬,我的擔心則來自產品。
雖然我個人非常喜歡寶馬的電動化產品,寶馬 i4 甚至是我心目中的電動車駕駛感 1 號位,但事實其實地講,寶馬的新能源產品在消費終端并沒有獲得向好的聲量。
一方面,這個問題會讓我審視當下的傳播手段缺陷,我們竟然找不到能直觀地把寶馬電動車駕駛優勢傳達給觀眾的方法;另一方面,寶馬電動車在架構、續航等方面的現狀,也讓寶馬在最直觀的數據對比上落后于新勢力。
這些問題所指向的最終結果,就是銷量,難稱滿意的銷量。
而商業的本質是盈利。寶馬在沈陽砸了 150 億元,建了如此先進的工廠,擴了如此多的產能,寶馬必然是希望能通過銷售把這些成本都掙回來的。
寶馬說,產能爬坡后的里達工廠能為華晨寶馬增加 13 萬的年產量。而 2021 全年寶馬在中國交付了約 4.8 萬輛新能源車。假設里達工廠運行在 100% 電動車生產狀態,里達工廠一年的產能卻超過了中國市場兩年的需求。
于是,在生產端的成本壓力瞬間轉移到了銷售這端。
當然了,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樂說,到明年,寶馬將為中國客戶提供 13 款純電車型。同時,寶馬還將在 2025 年推出「新世代」的先鋒車型。
這些新產品會怎樣?作為寶馬 i4 的腦殘粉,我只想說,希望寶馬能賺到電動車的錢。
畢竟,一個掙錢的寶馬,才能為我們帶來更多像 i4 這樣好開的電動車。
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