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畫人傳》~第247篇董其昌的學生王時敏,清六家之首,貴胄門第,首先請降清人!文/盧秀輝王時敏(1592-1680年),本名王贊虞,字遜之,號煙客,又號偶諧道人,晚號西廬老人,南直隸蘇州府太倉人。王時敏是明末清初的書畫家,可以說是詩文傳家、
《畫人傳》~第247篇
董其昌的學生王時敏,清六家之首,貴胄門第,首先請降清人!
文/盧秀輝
王時敏(1592-1680年),本名王贊虞,字遜之,號煙客,又號偶諧道人,晚號西廬老人,南直隸蘇州府太倉人。
王時敏是明末清初的書畫家,可以說是詩文傳家、書畫傳家的正統中國文人貴族家庭。王時敏的祖父是王錫爵,進士及第榜眼,萬歷年間首輔。
王時敏叔祖父叫王鼎爵,進士第九名,官至河南提學副使。為人樂善好施,在太倉一帶有王菩薩之稱。王衡少年跟隨叔父讀書,愛好戲劇也是深受叔父影響。
王時敏父親叫王衡,王衡為避嫌王錫爵首輔之位,等到父親致仕時,已經四十歲的王衡,為了證明自己,又重新走進考場,高中榜眼。一時,父子兩榜眼傳為佳話。王衡著有《緱山集》等,同時他又是明代南劇的名家,編寫有《郁輪袍》、《真傀儡》、《沒奈何》等雜劇名篇。詩文丶書法皆有名于當時。
王時敏兄弟三人,他最幼。他的下一代,有兄弟九個,強將手下無弱兵。王挺,官至中書舍人。有《減庵公詩存》、《不盲集》、《離憂集》等;王揆,清順治十二年進士。有《芝廛集》。生子王原祁;王撰,有《三余集》、《隨庵詩稿》、《五異公詩稿》;王持,貢生;王抃,生員。有《健庵集》、《巢松集》、《舜華莊》、《籌邊樓》、《浩氣吟》等;王扶,貢生;王攄,著有《步檐集》、《蘆中集》;王掞,康熙九年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有《西田集》、《西田詩集》、《一覽集》;王抑,康熙十六年舉人,官太原府同知。
用系出高門來夸贊這個家族,一點也不為過。王時敏文采卓著,但他沒有走上舉業這條坑了無數人的路,而是坐上了直通車。他因為祖父功勞顯赫,按規定可以不經科舉考試而得一官職,二十四歲時,王時敏就出任尚寶丞了,負責管理皇帝璽印,后又升太常寺少卿,掌宗廟祭祀禮樂,仍兼管尚寶司。
《國朝畫征錄》中說王時敏:“姿性穎異,淹雅博物,工詩文,善書法,尤長于八分,而于畫有特惠。”他少年伺候祖父王錫爵時,就和祖父的學生董其昌相識。董其昌和王氏家族是世交,淵源王氏三代。王錫爵是董其昌的老師,王衡是董填昌的摯友。王衡、董其昌二人在鄉試中同科舉人,王衡為解元,董居第三。時王錫爵為首輔大臣,王衡為避嫌而放棄了科考。交情到王時敏時,他的祖父囑托董其昌指導他學習書畫,王時敏又成為董填昌的得意門生。
王時敏因為祖父貴為首輔,按規定,他得以蔭官。萌官是由于祖先功勞顯赫,子孫可不經科考而繼承之。王時敏24歲時就出任尚寶丞,就是管理皇帝璽印的官,后又升太常寺少卿(掌宗廟祭祀禮樂),仍兼管尚寶司事。他為官的這一段時間,主要精力都陷于黨爭。當時,溫體仁內閣與復社、東林黨人斗爭相當的厲害。溫體仁代表了“浙黨”利益,且本人熱衷于權勢。而王時敏站在了復社、東林黨人的一邊。所謂的“清流”,也會誤國。明亡,固然有眾多原因,黨爭也難逃其咎。他們的后面,站著的是各自的利益集團。
他曾奉命到山東、湖廣、江西、福建一帶巡視封藩,看了一些名山大川,觀賞了一些名畫真跡。后人指責他的山水,為演繹山水。豈不知,至當代,早已演變成了照片山水。他于崇禎五年(1632年)稱病辭官后,居太倉西田別墅,潛心繪畫研究與創作。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入京,隨之清軍入關,他于1645年6月28日,向清軍首領張天福歸順。時太倉州知州徐樹藩聞風而逃,張天福率清軍數萬人入太倉。清廷委周荃為安撫官,太倉鄉兵自發拱衛城門,守護本士,并到城郊恭候清軍進城。
王時敏在太倉的影響非常大,他的政治表態會對太倉產生很大的作用,他念及家里子孫小,跟吳梅村等幾個鄉賢商量后,決定歸順。王時敏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剃頭,主動剃去了前額的頭發,留起了辮子。而當時江南地區抵抗“剃刀令”,不惜以命相搏,“嘉定三屠”就是其中最慘烈的故事之一。
王時敏尤其鐘愛第八子王掞,而王掞和孫子王原祁,二人同齡。康熙九年(1670年),子孫二人都以20歲年齡高中進士,喜報抵門時,大文人吳梅村在座,他開玩笑的對王世敏說:“是您家門下的清客在報事?”王時敏大為詫異,反問之。吳梅村說:“清客善于忖度主人的心事,為了巧妙趨奉,讓主人事事如意,難道是故意報喜?”王時敏聽了哈哈大笑,自得之意,溢于言表。
王時敏為太倉大富大貴人家,他父親王衡死在了爺爺王錫爵前面,王錫爵將他的大部分家產都留給了這個鐘愛的孫子。王家世代讀書人家,家里古書、名畫收藏豐富,且大都是名跡,這對他的影響是深遠的。他的身體自小就差,王時敏用這些藝術品自我調節心情,身體逐漸好轉。
王時敏交游天下,董其昌、陳繼儒、錢謙益皆與他交情深厚,常相往還。有一次,他的學生王石谷持自作的《秋山紅樹圖》,往訪王時敏,王時敏觀賞后,贊不絕口,想留下此畫。王石谷自己也很得意,有“恨嫁心”,不肯割愛,王石谷就是王翚。王時敏在他的畫上題詞說:“石谷此圖雖仿山樵,而用筆措思全以右丞為宗。故風骨高奇,逾出山樵規格之外。春晚過要,攜以見視,余被欲留之,知其意頗自珍,不忍遞奪,每為悵悵然。余時方苦嗽,得此飽累日,霍然失病所在,始知者昔人檄愈頭風,良不虛也。庚戊谷雨后一日西盧老人王時敏題。”連咳嗽都好了。書畫療病,信此實在不為虛言。他在《贈虞山王石谷》時說:
江南風景屬琴川,畫手推君詣獨玄。
奇思每參摩詰句,清標真得一峰傳。
胸中丘壑看吾輩,筆底煙云羨少年。
何日秋霖共乘興,吮豪閑泛尚湖船。
錢謙益的座師問學于王時敏的祖父王錫爵,而錢謙益的父輩又與王時敏之父王衡友善。王時敏第五子王抃、第七子王攄又從學于錢謙益。康熙二年癸卯(1663)冬,也就是錢謙益去世的前一年,他在病榻無聊之中寫下了著名的組詩《病榻消寒雜詠》四十六首,其中第九首在《牧齋有學集文鈔補遺》中附于“答王煙客書”之后,題作《寒夜臥病懷王煙客奉常》,詩云:
聲氣無如文字親,亂余斑白向沉淪。
春浮精舍營堂斧,東壁高樓束楚薪。
越絕新書征宛委,秦碑古字訪河濱。
嗜痂辛苦王煙客,摘槧懷鉛十指皴。
王時敏在藝術上比較保守,他在董其昌的指導下,自幼走上了摹古的道路,并且在日后的不斷積累研習中,漸漸形成了他思想理論上的原則,即“摹古是繪畫的最高原則”。他的作品大多面目相近,較少新意,曾自白道:“邇來畫道衰,古法漸湮,人多自出新意,謬種流傳,遂至邪詭不可救挽。”可見他竭力主張恢復古法,反對自出新意而不改初衷。
他力追古法,刻意師古,作畫無一不得古人精髓。師古人畫,形體、樣式甚似,但與古人的意境就不一樣了,這主要是源于他們精神氣質迥異。王時敏師古人筆法時,更嚴謹、更認真、更規矩,相對來說作的畫也就刻板了一些,但是也有他的匠心之所在。王時敏將清初山水畫的臨古之風發揮到了極致。他的《山水》扇面雖是臨古之作,但又能集眾家所長,渾然一體,畫得很有味道。
他與王鑒、王翚、王原祁并稱四王,又和惲壽平、吳歷合稱“清六家”。“四王”之一的王鑒,只比他小了七歲,是他的族侄。“四王”中的王原祁,是他的孫子。而“四王”中的王翚,則是他的學生。“清六家”中的吳歷,也是他的學生。至于惲南田,死時58歲。他的兒子當時只有5歲,連棺材也無力置辦,是王翚等人,出錢為惲南田料理了后事。
王時敏書法為畫名所掩,他開了清朝隸書風氣先,與朱彝尊、鄭簠被稱作“清初三隸”,足見書法在當時的影響力。他的隸書受《受禪碑》、《夏承碑》影響較大,體方筆圓,遒勁平穩,雍容深厚之勢,終于一破明代隸書不倡頹廢之格局。
盧秀輝有《嘆王煙客》一首,詩云:
富家簪纓間,
請降不躊躇。
乾坤一搔首,
從容仙閣居。
窗白無極家,
往事嘆今廬。
莼鱸依舊是,
何必惹荒墟。
人生各有術,
亂零吹璧奢。
飛花渾莫問,
不欲斷溝渠。
倚遍危闌長,
書畫獨憐無。
題詩呼鷗鷺,
垂綸共樽疏。
雖為散淡人,
節操應知須。
玉笙蹁躚客,
羞作守舊如。
馬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