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小二,來一盤牛肉,一壺上好的美酒”,客人在客棧大聲叫著小二,然后拿出一錠銀兩付賬,類似的鏡頭在古裝電視劇中屢見不鮮,但如果我們細細品味,就會發現這種情況并不符合歷史事實。那么歷史上人們又是如何付賬,用什么付賬,我們在電視劇中常見的一兩銀子
“小二,來一盤牛肉,一壺上好的美酒”,客人在客棧大聲叫著小二,然后拿出一錠銀兩付賬,類似的鏡頭在古裝電視劇中屢見不鮮,但如果我們細細品味,就會發現這種情況并不符合歷史事實。那么歷史上人們又是如何付賬,用什么付賬,我們在電視劇中常見的一兩銀子又相當于今天的多少錢呢?可以買到些什么東西呢?
首先需要厘清的一個概念是銀錢并用,在中國古代,白銀和黃金都是貴金屬,除非發現大的銀礦或者進口,不然不可能大量鑄造。所以,古代常用的貨幣便是銅錢,自從秦始皇統一貨幣以來,銅錢一直是主要貨幣,直到民國才宣告廢除。
一 關于銀兩與銅錢
那么銀兩和銅錢之間的比例又是多少呢?答案是并不固定。僅以明清為例,朝廷規定的比例是一兩銀子可以兌換一千枚銅錢,但現實情況是實時變化的,由于明代的白銀主要依靠日本進口,后來中日交惡,日本白銀不再出口給明朝,這相當于切斷了明朝的白銀來源,所以白銀價格不斷上漲,甚至在某些時期飆升到了兩千枚銅錢。
而清朝后期也是這樣,由于種種原因,白銀的價格不斷上漲,銅錢越來越不值錢,這就傷害到了使用銅錢的主要群體——普通老百姓。明清時期交納賦稅老百姓要先用銅錢兌換成銀兩,現在要付更多的銅錢才能交夠賦稅,老百姓可就不樂意了,對此怨聲載道。
雖然明清朝廷都用了許多方法來應對銀貴錢賤的危機,但始終不得其法,難以根治。
二 銀兩購買力
在了解清楚古代貨幣的基本體系之后,就可以探討銀兩購買力的問題了。近現代的學者在研究貨幣購買力問題的時候,往往會用一個“米”或者“麥”的概念,用一兩銀子可買多少石米來表示貨幣的購買力。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100塊可以買多少斤豬肉,買的越多,說明貨幣的購買力就越強,反之則越弱。
學者彭信威在《中國貨幣史》一書中詳細探討了自兩漢以來各朝各代的貨幣購買力,在這本書中就是用“米”來作購買力的指標。米是中國古代日程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東西,可以買賣,可以交租,所以才用這個單位,就像歐洲國家長期使用小麥作為購買力標志。
但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張居正變法以后,銀才正式成為官方指定的貨幣,所以討論明以前的白銀購買力這個問題價值不大,而且因為諸多因素,很難做到準確。接下來我們就對明清時期的白銀購買力做一個簡單的探討。
明初朱元璋時期,全國的平均米價大概是一石白銀四錢六分,中前期米價最高的時候是景泰年間,京城的米價高達一石一兩,通貨膨脹極其嚴重。而最低的時候是天順時期,每石只需要一錢。到了明末崇禎時期,常年的平均價格都在一兩以上。
十四世紀后半葉一公斤白銀能購買58公石米,而到了十七世紀前半葉只能買30公石米,白銀的購買力總體來看是呈現一個下降的趨勢。購買力下降這就極大影響到了當時人們的正常生活,加上闖軍起義、清人入關,明朝的滅亡也就不難解釋了。
到了清代,購買力基本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但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不高,康熙時期一個河工每天的工錢是四分銀,只能買四升米,乾隆時期更只有一升米,如果這是當時人們的普遍工資,那可以想到即便是康乾盛世,人們的生活也僅僅是勉強溫飽,更不要說其它的消費了。
購買力和銀錢比例并不是同一個概念,不能完全畫等號,因為在這兩個體重,白銀所參照的單位是不同的,一個是銅錢,一個是米價,只有跟米價比較才能反映真實的購買力水平。
如果要比較中外的貨幣購買力,則是通過“麥”這個單位,十四世紀后期中國的小麥價格大概相當于米的八成,大概是恒定的。中國大概十三四公分白銀可以買到一公石小麥,而同時期的英國要用三十四公分白銀,這樣對比就可以得出當時中國白銀購買力大概是英國一倍的結論。
三 關于等值兌換的疑問
學者在研究白銀購買力的同時也遇到了種種問題,這些困難制約著購買力能否更切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第一個問題是度量衡的不統一。雖然秦始皇就開始試圖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度量衡,但一直未能實現。不僅不同時代所用的度量衡不統一,即便是同時代也不統一,明清時期可能直隸等北方省份就與江浙地區使用不同的度量衡。不同的計量單位就可能導致一石米的實際重量不同,進而影響到計算購買力。
第二個問題則是各地米價不統一。即便是現在商業發達的社會,各個地方的米價也不一樣,在當時,米的運輸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甚至可能運費比米本身都貴。而且由于中國疆域廣闊,一個地方因為天災歉收,另一個地方卻可能是豐收,各地的米價都不一樣,又怎么能得出完全準確的數據呢?
四 折算人民幣
現在普通超市里一斤普通米大概2元錢,按照這個去推算的話,在平均一兩銀子兩石米的明清時期,一兩銀子就相當于700元錢。這還是在和平豐收的地方,如果遇到戰亂或者災年,怕是連500元錢都不如了。
一個普通四口之家一年只有700元錢的收入,雖然主食能夠自給自足,但是想要過年吃一次肉就十分困難了,一家人只憑這份收入也僅僅是溫飽水平,要是在災荒年,溫飽都成問題,只能去吃野菜或者樹皮了。
總結
讓我們回到開頭的那個場景,一錠銀子相當于普通人一年的收入,各位讀者設身處地想一下,現如今去飯店,難道一般人會直接掏出一年的收入去付賬嗎?可見電視劇中的場景實在是不能當真。了解清楚銀兩的購買力,不僅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古代社會,了解當時老百姓的生活狀況,也能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馬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