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顯微鏡是重要的科學儀器,顯微鏡的誕生,拓寬了人類的眼界,帶領人類進入微觀世界。利用顯微鏡,人類可以看到細胞機構、微生物、材料的微觀機構等,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產生大量發明和發現,推動了科學的發展。自顯微鏡發明以來,科學家們不斷提升
顯微鏡是重要的科學儀器,顯微鏡的誕生,拓寬了人類的眼界,帶領人類進入微觀世界。利用顯微鏡,人類可以看到細胞機構、微生物、材料的微觀機構等,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產生大量發明和發現,推動了科學的發展。自顯微鏡發明以來,科學家們不斷提升顯微鏡的性能,新技術層出不窮,更強大的顯微鏡能夠進一步提升科技水平。
由于顯微鏡對科學有著重大貢獻,顯微鏡領域的多項重大發明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1953年,荷蘭人弗里茨·塞爾尼克因因相襯顯微技術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德國人恩斯特·魯斯卡作為透視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人,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德國人格爾德·賓寧和荷蘭人海因里希·羅雷爾研制出掃描隧道顯微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4年,美國人艾力克·貝齊格、美國人莫爾納爾和德國人斯特凡·赫爾憑借超分辨熒光顯微鏡,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2017年,瑞士雅克·杜博歇、德國人約阿希姆·弗蘭克、英國理查德·亨德森研發出低溫電子顯微鏡,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其中超分辨熒光顯微鏡的出現,使得光學顯微鏡進入納米級尺度。現在,中國研究團隊進一步提升光學顯微鏡的性能,在光學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哈爾濱工業大學儀器學院和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合作,在低光毒性條件下,把結構光顯微鏡的分辨率從110納米提高到60納米,該顯微鏡是目前活細胞光學顯微成像中分辨率最高的超分辨顯微鏡,并實現564幀/秒、成像時間達到1小時以上。中國團隊提出了一種計算顯微成像算法,可以突破光學衍射極限,加上熒光成像的前向物理模型以及壓縮感知理論,同時結合稀疏性與時空連續性的雙約束條件,開發出稀疏解卷積技術,提高了時空分辨率和頻譜,從而研發出超快結構光超分辨熒光顯微鏡系統。這項技術適用于大多數熒光顯微鏡成像系統模態,能夠實現近兩倍的穩定空間分辨率提升,將在生物科學領域發揮重大作用。
麥克奧迪、舜宇光學科技、永新光學和廣州晶華光學是目前國內光學顯微鏡市場份額排名靠前的企業,均為中國企業。但國內高端光學顯微鏡市場主要被徠卡、蔡司、尼康、奧林巴斯等國外企業占據。隨著中國光學顯微鏡實力不斷提升,中國企業有望改變高端光學顯微鏡市場競爭格局。
結語
中國通過引進和吸收國外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想要進一步提升國家競爭力,就必須自主創新,自主創新需要從基礎研究做起,而基礎研究離不開科學儀器,研制科學儀器就是打好發展基礎。
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