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為啥腦心通沒有啦?為啥牛黃上清片沒有啦?為啥紅花注射用改成自費啦?最近幾個月小五在醫院經常被患者問到的問題,的確,自從去年11月份開始小五就明顯感覺到醫院的中成藥種類明顯減少了,一些還有的中成藥也被限制為門診用藥無法通過醫保報銷,不得不請患
為啥腦心通沒有啦?為啥牛黃上清片沒有啦?為啥紅花注射用改成自費啦?最近幾個月小五在醫院經常被患者問到的問題,的確,自從去年11月份開始小五就明顯感覺到醫院的中成藥種類明顯減少了,一些還有的中成藥也被限制為門診用藥無法通過醫保報銷,不得不請患者去外面的藥店去買(怪不得外面藥店倒是越來越多),這其實在無形之間引起了一些醫患摩擦,患者不理解,醫生也很無奈,今天小五就給大家解密一下中成藥在三甲醫院消失的秘密。
中成藥循證證據不足
以前小五曾經表達過“中成藥”其實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以前在政策的大力鼓勵和支持下許多藥廠開始進入中成藥領域,有些甚至就憑借一個方子就建立一個藥廠,比如三九胃泰等,其原因就是當初對于中成藥的審批政策存在著很多的漏洞,而老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也沒有明確對中成藥的臨床研制過程進行明確規范,由于沒有嚴格的執行現在的臨床藥物四期研究,結果就導致許多中成藥甚至就是做了一個簡單的臨床研究就上市銷售了,不得不說這樣寬松的制度給許多人圖快圖省事,反而忽視了對中成藥自身的評價,導致許多中成藥的循證證據不足,療效、不良反應、禁忌癥等不明確一直被臨床詬病的。
隨著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2019)》、《藥品注冊管理辦法(2020)》等相關規定的修改和發布,具備完善的臨床研制流程和真實有效的臨床科研數據成為了評價中成藥療效的關鍵,而一些中成藥的安全有效性缺乏循證醫學證明,就會成為重點關注的對象,沒有證據就不能上臨床,大批的中成藥被剔除臨床也就不奇怪了。
輔助性質的中成藥過多,同質化嚴重
近年來,在政策環境改變之下,臨床用藥的合理性越來越受重視,藥品加成徹底取消,DRGs等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續推進,藥品已經由收入項變成了成本項,這也導致醫院用藥心態徹底改變,性價比高的藥品越來越受歡迎,而一些療效不明確或者輔助性質的藥物會被徹底剔。中成藥由于臨床療效證據不足,臨床上常被劃分為輔助藥物,因此被醫保除名,甚至被醫院拉黑也就不奇怪了。
其次,中成藥由于同質化太嚴重,例如六味地黃丸最多時有幾十家藥廠同時生產,而一些中成藥僅僅是改變一下藥味或者劑型,然后就當做新藥開始上市銷售,結果就導致在市場規模萎縮時各大藥廠開始瘋狂內卷,小藥廠根本無法生成,而大藥廠只能斷臂求生。
新醫保政策打破中成藥的虛假繁榮
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中成藥市場的規模已經達到了3000億,像復方丹參滴丸、腦心通、血栓通注射劑、注射用血塞通(凍干)、喜炎平注射液、血塞通膠囊等中成藥大品的年銷售量早已經突破了百億,但在中成市場藥瘋狂發展下是一系列的亂象,比如價格不透明,再比如小五經常提到的使用不規范,還有就是嚴重的藥物回扣問題,在看似繁榮的背后其實早已經暗潮涌動。
在國家醫保政策緊縮的大背景下,政策的變化給中成藥市場的過度發熱潑了一盆冷水,甲類變成乙類,醫保變成自費,這些報銷政策的變化讓醫院對于中成藥的接受程度在逐漸下降,所以臨床藥物的缺失也就不奇怪了。而盈利的下降也讓一些藥廠放棄了對中成藥的生產,轉而投向生物、疫苗等新型領域,所以市場上中成藥的種類也在逐年減少,而新型中成藥的研發也出現了明顯的停滯。
對于中成藥的一些想法
可能在現有的政策和環境下,大醫院的中成藥的缺乏將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目前國家已經針對大品種的中成藥進行帶量采購的政策,相信對于基本的中成藥供應還是可以保證的,但種類比起原來要少不少,因此一些患者可能會被要求去藥店自費購買,給您帶來的不便小五真的深表歉意,希望您能理解。
原來可以輕松撈錢的環境將一去不復返,在新環境下中成藥想要重新被臨床接受,只有重視自身的循證建設,按照藥物四期臨床研究的模式開展規范的臨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臨床證據對療效和安全性進行評價,國家近些年已經開始開展中成藥上市后再評價的工作,目的就是給那些原本不規范的中成藥一個修正的機會,打鐵還需自身硬,中成藥只有在自身強大的基礎上才能被臨床認可。
金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