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LightCounting發布的2020年度光通信產業報告顯示,全球TOP10光模塊企業中中際旭創(旭創科技)、華為和光迅科技等龍頭公司霸榜,前十大中有六家中國企業。另一方面經歷了2020年上半年光模塊采購高峰后,國內光模塊新增需求在去年下
LightCounting發布的2020年度光通信產業報告顯示,全球TOP10光模塊企業中中際旭創(旭創科技)、華為和光迅科技等龍頭公司霸榜,前十大中有六家中國企業。另一方面經歷了2020年上半年光模塊采購高峰后,國內光模塊新增需求在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新增有限,而國外亞馬遜、谷歌等云計算廠商今年一季度資本開支波動下行,需求放緩,業績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股價也集體趴窩。
不過8月份以來中金公司等多家券商出具研報,認為隨著下半年國內電信、數通客戶需求回暖及海外數通大客戶需求保持強勁,優質公司有望迎來配置機遇。此外雖然中國光模塊企業“霸榜”全球,但產業鏈上的短板仍然明顯,仍然扮演者組裝者的角色,費時費力賺辛苦錢。
效仿巨頭成長路徑,全球光模塊TOP10榜單中國企業“霸榜”
LightCounting發布的2020年度光通信產業報告顯示,中國光模塊企業有六家上榜,其中排名最高的是中際旭創旗下的旭創科技,排名第二,華為、海信旗下海信寬帶、光迅科技、新易盛和華工科技旗下華工正源分別位居第三、第四、第八、第九和第十:
7月份一家名為Industry Research的機構發布的2021年全球光模塊市場主要參與者分析報告中,中國的光模塊企業除了華為,其他幾家全部缺席。在這個由20家企業組成的名單中,不乏已經被收購的Oclaro、FOIT及已經在這一行業中沒落的日本企業Sumitomo和Fujitsu。因此有人認為Industry Research的這份榜單最大價值是懷舊,缺乏參考價值。
對比2010年和2020年全球前十大光模塊企業,可以看出2020年的前十大已經集體消失。除了Fujitsu等幾家沒落外,大部分被兼并收購,成為行業巨頭前進路上的盤中餐。
以中際旭創、劍橋科技為代表的的中國企業,也通過收購、參股和借殼上市等,實現了業務上的升級。有代表性的是2019年劍橋科技收購Oclaro Japan和MACOM獲得高速光芯片和光模塊業務;華工科技旗下華工正源參股云嶺光電切入光芯片領域:
國內光模塊企業也通過效仿國際巨頭,通過收購等方式獲得產業鏈各環節先進技術,加速產業鏈的整合。
光模塊是光通信系統中的核心器件,其以光纖作為傳輸介質傳輸光信號,但在信息分析處理時必須轉換成電信號,因此光模塊還起著光電轉換的作用。結構上,光模塊通常由發射組件(含激光器)、光接收組件(含光探測器)、驅動電路和光電接口等組成:
在發送端,電信號經驅動芯片處理后驅動激光器發射出相應速率的調制光信號,通過光功率自動控制電路,輸出功率穩定的光信號。在接收端,光信號輸入模塊后由光探測器轉化為電信號,經前置放大器后輸出相應速率的電信號。
光模塊的上游是光器件、PCB、電芯片和外殼等,其中光器件、電芯片、PCB和外殼的成本占比分別為73%、18%、5%和4%。光器件由發射組件TOSA、接收組件ROSA、尾纖、結構件和濾光片構成,其中發射組件和接收組件的成本占比分別為48%和32%。產業鏈角度來看,光模塊處于行業中游,但價值量和技術壁壘最高的則是上游,特別是電芯片領域:
光芯片領域目前主要以已被收購的Finisar、Lumentum和Oclaro等為主,華為海思和光迅科技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擁有光芯片開發能力的企業。光迅科技用于自主研發設計25G光芯片的能力,華為海思800G光芯片技術全球領先,目前其在武漢建設光芯片工廠,完工投產后將提升光芯片的供應鏈保障能力。中際旭創、新易盛和華工科技等雖然在行業中位居前列,但核心器件還是依賴外購。
5G建設高峰漸近,數通市場將成光模塊長期增長動力
光模塊的下游是電信市場和數通市場,其中數通市場中光模塊主要用于亞馬遜、微軟、阿里巴巴等的數據中心。光模塊的需求也主要由兩部分驅動:承載網的建設和云計算廠商的數據中心建設。電信市場是面向設備商和運營商,光模塊主要用在通信承載網的前傳、中傳和回傳:
4G基站采用前傳和回傳兩級架構,其中前傳需要1-3對光模塊,回傳需要1對光模塊,因此單架4G基站建設需要2-4對光模塊。5G承載網采用了前傳、中傳和回傳三級架構,中傳和回傳分別需要1對光模塊,而前傳中DU與AAU的比例在1:3到1:6之間,因此前傳需要3-6對光模塊,單架5G基站就需要5-8對光模塊,相比4G基站增加1.5倍。
不過中國5G建設接近高峰。2020年三大運營商原計劃建設55萬架基站,但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建設進度不及預期。不過自三月份復工復產開始,三大運營商加快基站建設進度,全年新建5G基站72萬架,超出原定計劃。
頭豹研究院研報顯示,2021-2024年國內基站將見頂回落,2021年和2022年分別建設150萬架和160萬架,2023-2024年為94萬架和66萬架,因而光模塊的需求也將先增后降,2021-2024年對光模塊的需求量分別為1500萬只、1600萬只、940萬只和660萬只(保守估計):
今年兩會上工信部表示年底將新增5G基站超過60萬架,加上2019年的13萬架和2020年的71.8萬架,累計將接近150萬架。不過截止2021年6月底,全國累計建成5G基站96.1萬架,其中上半年建成24.3萬架,還不到預計的一半。若全年完成建設計劃,下半年基站建設進度將加快,因此不考慮未來,今年下半年基站建設進度加快將提振光模塊的需求。
電信市場對光模塊的需求將伴隨著建設周期的見頂回落而同步波動,因此長期來看數通市場將是光模塊的主要驅動力。
在數通市場,光模塊可實現三大功能:第一是在數據中心內部用于信息的存儲、軟件和系統的升級;第二是實現數據中心互聯,用于數據復制、軟件和系統升級;第三是提供用戶與數據中心之間的通信與訪問:
全球數據中心流量高速增長。根據思科數據,全球數據中心IP流量將從2016年的6.8ZB增長至2021年的20.6ZB,年復合增長率為25%。數據中心的高速增長帶來云計算行業的景氣發展。中國信通院預計,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2253億美元增長至3597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17%:
數據中心的數據流主要發生在同一個數據中心的服務器之間,要占到數據中心總數據流的四分之三,因此需要大量的中短距離通信模塊。Serdes通道數增加對應光通道數相應增加,所以光模塊集成度也需要不斷提高。由于流量增長,數據中心光模塊也將每3-4年升級一次,當前光模塊速率主要為100G/400G,預計2022年將向200G/800G演進升級。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光模塊行業收入下滑,國外數據中心建設也反復推遲。但從去年三季度開始,亞馬遜等廠商資本開支增加,數據中心建設逐漸恢復,也拉動了對光模塊的需求。今年二季度亞馬遜等四大海外云計算巨頭資本開支合計超過300億美元,同比上漲近50%,環比上漲超過10%。Facebook2021財年資本開支190-210億美元,超過2020財年的160億美元,并表明今年主要投入方向是數據中心、服務器和基礎網絡設施等。亞馬遜、微軟和谷歌在財報中也提到將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投資以支撐云計算業務:
LightCounting預計2019-2021年全球云計算市場需求有超過60%來自亞馬遜、谷歌、Facebook、微軟和阿里巴巴五大廠商,中金公司認為下半年以阿里巴巴等為代表的頭部互聯網客戶有望開啟200G批量部署周期,帶動數通市場景氣度回升。如果下半年電信市場和數通市場齊發力,光模塊低迷不振的行情有望扭轉。
展望未來,數據中心是云計算發展的基礎,而光模塊是數據中心實現內部網絡互聯的關鍵設備。未來隨著數據中心需求和建設不斷增長,數據中心將成為光模塊的主要應用領域,Omdia預測2019-2023年全球數據中心資本支出將從820億美元增長至125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9.8%,進而帶動光模塊市場兩位數增長。
關鍵芯片仍為短板,競爭加劇幾大廠商誰會脫穎而出?
國產光模塊企業目前形成了三大梯隊,其中位居全球前十的中際旭創、擁有光芯片和模塊研發設計能力的光迅科技為第一替代,海信旗下海信寬帶、華工科技旗下華工正源和新易盛為第二梯隊,劍橋科技等為第三梯隊:
很明顯看出,國內光模塊市場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二的中際旭創芯片依靠外購,新易盛、劍橋科技、易飛揚和銘普光磁同樣以外購芯片為主,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是光迅科技、海信寬帶和華工正源。
光模塊中電芯片在光模塊成本中的占比不算太高,但隨著光模塊傳輸信號速率提升,電芯片成本占比將逐步上升。目前有能力研發生產電芯片的全球范圍內僅有博通、Inphi、Maxlinear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市場份額較為集中。
光模塊企業的三大競爭要素是客戶資源、芯片自主研發能力和光模塊批量生產能力,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芯片自主研發能力,因為掌握芯片研發能力不僅可以擁有穩定可靠的芯片供應渠道,不被卡脖子,還可以強化成本優勢,提升盈利能力。
中際旭創為代表的光模塊企業位居行業中游,上游因為光芯片等依靠外購,考驗公司成本管控能力,下游又對應華為、中興通訊等設備廠商,又缺乏強大的議價能力,兩頭夾擊,不利于盈利能力的提升,這一點公司自己在財報中連同可能存在的卡脖子等風險也多次提到。
中際旭創上半年營收與凈利潤分別為32.98億元和3.4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64%和-6.66%,凈利潤下降主要系第二期股權激勵實施導致相關費用增加及研發費用增加所致。上半年公司營收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國內電信市場和數通市場對光模塊需求減弱,雖然國外客戶加大資本開支,加快部署400G和200G等高速光模塊,但仍然沒有帶動起其營收增速。上半年公司高端光通訊收發模塊實現營收29.31億元,同比下降6.89%,毛利率25.29%,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上半年中際旭創高端光通信收發模塊產量和銷量分別為351萬只和325萬只,產能利用率和產銷率分別為80.3%和92.6%,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好轉,但仍處于較低的水平。
新易盛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4.41億元,同比增長72.28%,主要系數據中心運營商持續性資本開支與國內外電信市場客戶合作增強所致。公司14.10億元營收來自點對點光模塊(海外營收11.54億元),該業務營收實現72.19%的高增長,但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38.13%下降至33.10%。
光迅科技作為全球行業排名第四的公司,擁有光芯片、耦合封裝、硬件、軟件、測試、結構和可靠性七大技術平臺,支撐公司有源器件和模塊、無源器件和模塊等產品。產品及技術層面,公司傳輸收發模塊擁有40Gbps/100Gbps CFPx/400G OSFP等光模塊產品,接入類擁有10Gbps PON及TWDM PON光收發模塊等,數通產品方面公司擁有40Gbps QSFP/100Gbps QSFP28和AOC(有源光纜)/400G QSFP DD等產品。上半年公司綜合毛利率25.80%,同比提升2.07個百分點,其中傳輸業務和數據與接入業務毛利率分別為29.20%、19.48%,分別提升2.32和0.24個百分點。總的來看光迅科技毛利率低于中際旭創和新易盛這幾家芯片靠外購的公司。
行業老大Ⅱ-Ⅵ有光電解決方案和化合物半導體兩大業務,2020財年光電解決方案業務實現營收15.37億美元,化合物半導體營收8.21億美元。8月份披露的2021財報顯示,公司營收31.06億元,其中光電解決方案和化合物半導體營收分別為20.38億美元和10.68億美元。2019-2021財年公司毛利率為38.3%、34.4%和39.2%,要高于光迅科技、中際旭創等公司。
從產品技術水平來看,包括未上市的劍橋科技等在內,國內光模塊企業普遍具有提供400G高速光模塊的能力,800G也有多家廠商在積極布局。不過目前中際旭創等在內高速光芯片依靠外購,而光迅科技等在10G、25G等部分芯片上具有自研能力并形成光模塊全產業鏈布局,但與Ⅱ-Ⅵ等國際巨頭技術上有明顯的差距。
客戶方面,光模塊公司在通信運營商面前缺乏議價能力,但在數通市場,各家公司通過與云計算廠商的深度合作形成各自的比較優勢。比如中際旭創海外市場與谷歌、亞馬遜保持深度合作,新易盛與中興通訊、烽火通信等保持深度合作的同時還積極布局海外市場:
總的來看,中際旭創以數通市場為主,而其他幾家廠商以電信市場為主,不僅其經營會受到基站建設周期影響,而且議價能力較弱且競爭比較激烈,不利于盈利能力提升。不過無論是中際旭創還是新易盛、光迅科技,其海外業務也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未來海外5G建設將彌補國內建設期逐漸見頂帶來的營收下降壓力。
第二中際旭創等廠商已經能批量生產400G高速光模塊產品,800G產品也在積極布局,在新產品布局上取得領先地位,但因為關鍵芯片靠外購,較長期內無法解決的貿易摩擦仍會讓其面臨卡脖子的風險。
第三中國光模塊企業崛起,但相應的行業競爭也在加劇,因此除了優秀的研發能力、產品交付能力和客戶資源,廠商的成本管控能力將變得非常重要,擁有成本優勢的企業在競爭中有望脫穎而出。
原創聲明:本文作者系阿爾法經濟研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謝絕媒體、公眾號或網站未經授權轉載。
免責聲明:阿爾法經濟研究發布的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張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