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獲取報告請登陸未來智庫www.vzkoo.com)玻纖行業概述性能優良,無堿玻纖已成主流玻璃纖維是一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大致分為無堿玻纖、中堿玻纖、耐堿玻纖和高堿玻纖等幾類,具有輕質、高強、斷裂延伸小、耐腐蝕、電絕緣、吸音隔熱等優異性能。無
(獲取報告請登陸未來智庫www.vzkoo.com)
玻纖行業概述
性能優良,無堿玻纖已成主流
玻璃纖維是一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大致分為無堿玻纖、中堿玻纖、耐堿玻纖和高堿玻纖等幾類,具有輕質、高強、斷裂延伸 小、耐腐蝕、電絕緣、吸音隔熱等優異性能。無堿玻纖是當前產量最大,用途最廣的品種,廣泛應用于電子電器、交通運輸、 建筑、石油化工、體育休閑、國防軍工等領域。
玻纖紗按是否加捻分為有捻、無捻紗。捻度是指單位長度內纖維與纖維之間所加的轉數,以捻/m 為單位,按其轉向不同分為 S 捻和 Z 捻。加捻的作用主要是為了提高纖維之間的抱合力,改善單纖維的受力情況。但由于加捻后不便于樹脂的浸透,因 此一般復合材料增強用玻纖均為無捻紗,加捻紗則主要用于一些紡織制品。
原料主要為天然礦石,下游需求廣泛
玻璃纖維是以葉臘石、石英砂、石灰石、白云石等天然礦石為原料,經過粉磨、高溫熔化、拉絲、后加工等工序制成。玻纖 具體生產流程主要包括六部分,分別是原料添加、池窯熔化、拉絲成型、浸潤劑涂覆、烘干退解及制品生產(如絡紗、短切、 制氈)。其中,前三個生產環節為前道工藝,效率高低主要影響產品的成本。后三個環節為后道工藝,主要影響產品質量和性 能。
在玻纖產業鏈中,上游主要涉及采掘、化工、能源等產業,中游則為玻纖紗、玻纖制品、復合材料等產品,下游應用于眾多 傳統以及新興領域,包括建筑、交通運輸、電子、風電等。
應用領域不斷拓展,需求穩步增長
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從全球角度來看,玻纖主要應用于建筑與交通領域,分別占比 32%和 28%。我國玻纖下游需求中 建筑、電子電器和交通需求占比分別為 34%、21%和 16%,合計達 70%以上。近年來,隨著全球風電、熱塑等市場回暖,風 電等需求成為玻纖的主要需求增長點。玻璃纖維行業應用領域涉及到各個工業部門,因此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較大,其市場 需求周期性與經濟周期存在較強的相關性。
由于難以追蹤到玻纖下游實際需求數據,我們用全球玻纖產量與 GDP 的關系,來探尋玻纖需求的變化規律。我們認為,雖然 歷年全球玻纖產量增速與 GDP 增速比值并不固定,由于供需之間的博弈,在一個完整周期內,仍可視作總供給與總需求近似 平衡。 2011-2018 年,全球玻纖產量增速與 GDP 增速比值的平均值為 1.58。 歐文斯科寧亦預測,全球玻纖需求增速約為 GDP 增速的 1.6 倍。2019 年 10 月,IMF 預計,2020 年全球經濟將增長 3.4%,則玻纖需求增速在 5%-6%之間。
建筑領域需求穩中有升
建筑業是玻纖應用最傳統也是需求最高的領域,主要包括兩大部分房地產和基建。面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以及復雜多變的外 部環境,基建投資作為逆周期調節的重要抓手,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引導下,2020 年投資增速有望回升。玻纖在房地產領域的 應用貫穿始終,包括前端的現澆混凝土模板、承重結構,以及后端的衛浴門窗、保溫防水材料、外墻屋面等。2019 年 12 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求全面落實因城施策,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 發展,我們認為房地產行業的韌性依然存在。2019 年 1-11 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 12.13 萬億元,同比增長 10.2%;房地 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 874814 萬平方米,同比增長 8.7%。
綜合來看,房地產后端應用占玻纖需求的很大一部分,隨著房地產施工節奏加快,房屋竣工面積增速已連續 5 個月轉正,房地產竣工修復期已然來臨,且竣工的修復有望貫穿整個 2020 年。一方面,2015 年開始,房地產銷售增速一直保持較高水平, 持續高于竣工增速,積累大量已銷售但未竣工房屋;另一方面,從新開工和竣工剪刀差角度分析,近兩年傳導路徑為“新開 工—預售—施工—竣工”,剪刀差修復的動能也是來源于預售交房的剛性約束,2018 以來持續高位的新開工面積也將在近兩 年轉化為竣工面積。我們認為,建筑領域對玻纖的需求將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甚至會超出市場預期。
汽車輕量化滲透帶來長期增量
交通領域對玻纖的需求主要在汽車零部件、高鐵、輪船、高速公路土工格柵方面,未來需求增量在于汽車輕量化的滲透。
2019 年我國汽車產量同比下滑,但下半年開始已逐漸企穩,2020 年需求在 2019 年的低基數上繼續大幅下探概率較小。根據 中國汽車協會數據,2019 年 1-11 月,我國汽車產量為 2285.8 萬輛,同比減少 9.60%,其中 11 月單月生產 259.34 萬輛,同 比增加 3.8%。
汽車輕量化將為熱塑性玻纖打開廣闊市場空間。根據中國巨石公告,汽車每減重 10%,將降低油耗 6%,在環保趨嚴的大環 境下,輕量化將成為未來汽車行業發展新的方向。參考國外的技術路徑,復合材料與鋁合金將成為未來汽車輕量化的主要替 代材料,其中歐洲選用的技術路徑以玻纖碳纖為主,美國基本使用鋁合金。綜合而言,碳纖材料在輕質、安全、舒適等性能 上要優于其他材料,但成本高和加工效率低是阻礙其大規模使用的主要因素。相比碳纖材料,玻纖材料雖然價格便宜但強度 較低,在汽車上的應用更多在內外裝飾件和非結構件中。玻璃纖維增強塑料(GFRP)在同等條件下,其重量僅為鋼體材料的 1/3 左右,且性能較鋼材更占優勢。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當前我國整車配件上改性塑料(主要為玻纖)應用比例僅占 8% 左右,與歐美國家的 16%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未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進一步推動汽車輕量化進程。新能源汽車車身重量的減輕,不僅能達到節能降耗的效果,而且還可以增 加續航里程,進而降低電池使用成本。在當前汽車電池成本較高的背景下,輕量化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必由之路。雖然受補 貼退坡的影響,2019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減緩,但長期并不悲觀。2019 年 12 月,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規劃(2021-2035 年)》(征求意見稿),根據規劃,2025 年我國新能源車銷量占比要達到當年汽車總銷量的 25%,則 2019-2025 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 34%。此外歐洲排放新規實施在即,有望大力拉動新能源汽車銷量。 IHS Markit 預測 2021 年之前,歐 洲電動車的保有量將是 2018 年的 3倍。
風機搶裝仍在進行,風電領域需求短期無虞
我國玻纖行業正處于成長期,下游需求不斷拓展,其中風力發電是其中一大新興領域。玻纖材料憑借其較高的性價比和耐腐 蝕的特點,成為風機葉片制造的優質原料。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風力發電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根據北極星風力 發電網數據,2018 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為 21.14GW,累計裝機容量高達 209.53GW。隨著 2021 年“陸上風電項目全 面實現平價上網”時間節點的臨近,2020 年風機設備搶裝將進入高潮。2019 年前三季度,國內風電公開招標量達到 49.9GW, 同比增長 108.5%。以招標到建成的周期為一年來推測,2020 年裝機規模非常可觀。
隨著風機葉片大型化趨勢以及海上風能資源潛力巨大,海上風電領域對玻纖材料需求有望持續提升。我國海域面積遼闊,海 上風能資源豐富。中國氣象局風能資源調查結果顯示,我國 5米至 25 米水深線以內近海區域、海平面以上 50 米高度范圍內, 風電可裝機容量約 2 億千瓦時。2018 年,中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 1.66GW,同比增長 42.7%;累計裝機容量達到 4.44GW。
受益 PCB 穩健發展,電子細紗需求持續提升
與玻璃纖維粗紗相比,玻璃纖維細紗是一種絕緣性較好的玻纖材料,可制成玻纖布,用于印制電路板(PCB)的核心基材— 覆銅板的生產,市場較為單一。電子玻纖紗約占覆銅板成本的 25%—40%,是制備 PCB 的重要原材料,其需求與 PCB 行業 發展息息相關。
PCB 行業下游應用廣泛,與電子相關聯的行業以及消費端均能見到其身影,因此市場規模巨大。根據 Prismark 數據,2018 年,全球 PCB 產值為 625 億美元,同比增長 5.9%;中國 PCB 產值為 323 億美元,同比增長 7.8%。
5G 商用及汽車電子的發展將推動 PCB 產業繼續增長。PCB 的下游應用領域占比最高的是計算機和手機,此外還有消費電子、 汽車電子和通信領域等,這些領域市場合計占比超過 83%。全球 3C 產品出貨量增長疲軟,整體需求趨于穩定,然而汽車電 子的興起和 5G 商用帶動通訊基站建設將成為 PCB 需求的重要增長點。 根據 Prismark 預測,2019-2023 年,PCB 的復合 需求增速為 3.7%,其中汽車電子、服務器、有線基礎設施和無線基礎設施分別是 5.6%、 5.8%、4.8%和 6%。
我們認為受益于 PCB 行業的穩健發展,電子玻纖紗的市場需求將進一步提升。
玻璃纖維作為一種良好的替代材料,具有明顯的成長性,下游應用領域將不斷拓展、滲透率逐漸提升。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 式向集約化和精細化轉型,玻纖產品憑借其優良的性能和較高的性價比,也得到了國家政策的扶持。2018 年,國家統計局將 玻璃纖維及玻纖制品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目錄。總體而言,我國玻纖需求仍處于成長階段,2020 年隨著房地產竣工 端的修復以及基建投資增速回升,傳統領域的需求也有望回暖,整體需求將持續向好。
產能投放暫緩,供給壓力有所減輕
玻纖池窯生產線生產具有連續性,一旦開窯后需要連續生產 8~10 年,這種情況與玻璃產線類似。因此,當市場需求低迷之 時,產能不能及時收縮,導致供給過剩;而當市場需求旺盛的時候,又會因為產能建設周期長,短時間內難以擴充產量,加 劇供求緊張。
玻纖行業本身具有一定的進入壁壘,我們概況為技術壁壘、資金壁壘、品牌壁壘及政策壁壘,如下表所示。由于這些壁壘的 存在,使得新興企業進入市場較為困難,同時競爭力較弱的企業也很可能被逐漸擠出市場,大型玻纖企業的優勢明顯,行業 集中度較高。
產能高度集中,產量連創新高
玻璃纖維生產存在重資金、重技術、重管理的特點,進入門檻較高,大型玻纖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明顯,行業呈現高集 中度態勢。截至 2018 年底,全球玻纖紗行業總產能約為 805 萬噸,前五大供應商分別為中國巨石、OVC、泰山玻纖、NEG 和重慶國際,合計產能占總產能的 64%;中國玻纖總產能為 545 萬噸,中國巨石、泰山玻纖和重慶國際是國內玻纖行業的三 大巨頭,共占全國產能的 63%左右,加上山東玻纖、四川威玻和長海股份,國內前六大供應商產能占比約為 80%。因此, 無論是全球市場還是國內市場,都存在產能集中的特點,寡頭壟斷格局已初步形成。
近年來,隨著玻纖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下游需求增加,進而帶動玻纖產能擴張,產量連創新高。 2018 年,全球玻纖產量為 736 萬噸,同比增長 11.52%;中國玻纖產量為 468 萬噸,同比增長 14.71%。
我國玻纖行業起步于上世紀 50 年代,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產能規模不斷擴大,進入 21 世紀后產量更是飛速增長,目前 已成為世界玻纖第一大國,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2018 年我國玻纖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 63.59%。
2018 年產能急劇擴張,2019 年供給嚴重過剩
受環保督查帶來市場需求結構優化,以及熱塑性復合材料生產工藝日趨成熟、5G 通訊發展等市場利好信息鼓勵,2018 年是 玻纖行業產能快速擴張的一年。經我們測算,2018 年國內玻纖產能較 2017 年增長 28%。其中,我國無堿粗紗全年點火產能 99 萬噸,扣除部分產線技改前產能,凈新增 66 萬噸;電子紗點火產能 22 萬噸。2016-2018 年,我國玻纖產量增速逐年提升, 且均在 10%以上,供給端已存較大壓力。2018 年的新增產能集中釋放在下半年,我們測算 2019 年玻纖產量增速在 15%以上, 對供需結構產生極大的沖擊,直接導致供給過剩,價格下行。
我國玻璃纖維有相當一部分用于出口,2018 年玻纖及其制品出口量為 159 萬噸,其中玻璃纖維紗出口 96.6 萬噸。以此推斷, 出口市場在玻纖需求占比中達到 25%-30%。2018 年玻纖及其制品出口增速為 9.66%,同比降低 1.03 個百分點,并低于玻纖 產量增速(14.71%)。 2018 年雖然中美貿易摩擦給玻纖出口帶來一定挑戰,但企業為規避因關稅增加造成的出口損失,積極 出貨,使得出口量仍然保持較高水平。我們認為,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實質性升級,同時 2018 年的搶出口也將透支部分海外需 求,2019 年出口量將出現一定程度下滑,也加劇國內玻纖市場供需失衡的情況。
產能逐步消化,供需格局開始改善
經過 2018 年行業大躍進,2019 年玻纖產能擴張步伐明顯放緩。根據我們統計,2019 年國內點火產線較少,且主要為冷修技 改復產,國外新增產能有所增加,來源于中國巨石美國產線和北自科技韓國產線的投產。在新增產線有限的同時,受中國巨 石成都基地和泰山玻纖老廠區搬遷影響,2019 年下半年全國共有 4條產線關停,繼續推動供需格局的改善。
粗紗景氣底部或已確認,電子細紗迎來長期拐點
我們匯總業內企業的產能規劃后,發現無堿粗紗在 2020 年將繼續有大規模的產能投產,不過點火時間大多集中在 4 季度,除 去設備調試和試運行時間,真正產量貢獻將在 2021 年。我們認為,2020 年供給增加將低于需求增長,行業景氣度觸底反彈, 企業盈利也將隨之改善。
經過我們測算,2021 年全球無堿粗紗產量較 2019 年增加約 10%,按照需求年均增加 6%計算,則 2021 年基本面仍將優于 2019 年。我們認為,2019 年即粗紗景氣的底部。
2019-20 年,電子紗預期投放產能主要為中國巨石桐鄉電子紗 2 期 6 萬噸,且有可能延期至 2021 年點火(根據工程進度推測), 增量極為有限。前文我們提到,受益于 PCB 行業的穩健發展,電子玻纖紗的市場需求將不斷提升,當前或為電子紗中長期景 氣的起點。
價格研判:行業底部或已確認,價格有望迎來反彈
進入 2019 年,受供給端大幅放量的影響,玻纖價格一路下滑。無堿玻纖產品中,以直接纏繞紗為代表的低端產品跌幅最大, 當前主流企業 2400tex纏繞直接紗為 4000-4200 元/噸,較 2019 年年初下滑 10%;風電紗、熱塑紗等中高端產品,由于生產 廠家有限,因此穩價能力較強,價格下跌幅度要小于低端產品, 2400texSMC 合股紗價格為 5300-5600 元/噸,較 2019 年年 初下滑 8%,2400tex噴射合股紗價格為 6200-6600 元/噸,較 2019 年年初下滑 5%。電子紗 2018 年新增產能達到 22 萬噸, 產能沖擊超過 40%, G75(單股)電子紗價格從 2019 年年初的 11000 元/噸左右,下滑至目前的 8100 元/噸,跌幅高達 26%。
廠家庫存下降,行業底部或已確認,2020 年價格有望步入上行通道。經過一整年的產能消化,2019 年四季度,部分廠家庫 存開始高位回落,11 月泰山玻纖、山東玻纖、重慶三磊、四川威玻相繼發布提價通知。我們認為,2020 年行業供需格局將繼 續改善,看好后市價格走勢。
建議關注:中國巨石、中材科技
中國巨石——玻纖行業絕對龍頭
中國巨石前身為 1993 年成立的桐鄉市巨石玻璃纖維有限公司,于 1999 年登陸上交所。公司主要從事玻璃纖維及制品的生產、 銷售,主要產品為玻璃纖維紗。截至 2019 年末,公司總股本為 35.02 億股,流通 A 股占比 100%。中國建材持有公司 26.97% 的股權,是公司第一大股東,國務院國資委是公司實際控制人。
中國巨石是世界玻纖龍頭,產能穩居第一,且仍在繼續擴張中。隨著供需關系平穩向好,行業景氣度上行,龍頭企業將最先 受益,中國巨石無疑是最大的贏家。截至 2019 年底,中國巨石玻纖產能合計 181.6 萬噸,其中無堿粗紗產能 171.1 萬噸,電 子紗 10.5 萬噸。公司全球市占率在 22%左右,國內市占率約為 32%。巨石成都智能制造基地兩條產線(合計年產 25 萬)噸, 巨石桐鄉智能制造基地 2 線(年產 15 萬噸)、電子紗二線(年產 6萬噸),正在建設當中,預計在 2020、2021 年相繼投產, 屆時公司玻纖產能將達到 227.6 萬噸。此外,根據規劃,公司未來將在桐鄉智能制造基地建設無堿玻纖 3 線(年產 15萬噸)、 電子紗三線(年產 6萬噸),還將在印度建設年產 10 萬噸無堿玻纖產線。
中國巨石自創立至今,共經歷三個階段的發展歷程。第一階段:1993 年-2003 年,公司在桐鄉開始創業,通過上市、收購與 建廠成為中國最大玻纖生產企業。第二階段:2004 年-2012 年,公司不斷在國內投資建廠,成都基地、桐鄉基地相繼建成, 超大型玻纖生產線一條接一條問世,生產規模躍居世界第一。窯爐大型化使得公司單噸折舊、人工成本優于同行,產能的擴 大帶來單噸成本的降低。第三階段:2012 年-至今,進軍海外,從“以內供外”轉為“以外供外”,實現玻纖生產的戰略轉移。 公司以“產品高端化、產業集群化、布局國際化、市場全球化”為目標,陸續在五大洲設立海外子公司,搭建起全球生產和 營銷網絡。公司目前在海外建設完成埃及和美國基地,受制于歐洲反傾銷稅的產品主要通過埃及生產基地供應,美國生產基 地也一定程度削減了中美貿易摩擦的消極影響,有效規避了貿易壁壘。
公司在技術研發方面也具有領先優勢,生產工藝的創新可有效減少產品單耗、提高成品率。公司自主研發的高性能玻璃纖維 配方 E6、 E7、E8 系列產品,已在多款高端產品中應用,E9 玻璃配方的也已完成實驗室研究。此外公司也完成了多項技術 的首創,包括超大規模窯爐結構、純氧燃燒技術、廢絲處理技術等。
2018 年,中國巨石單噸成本僅為 3185 元/噸,在主流玻纖生產企業中最低。雖然由于產品結構不同,這種簡單粗暴的對比方 式并不科學,但是仍然反映了中國巨石優秀的成本控制能力。
產品向高端領域拓展,盈利能力以及穩定性均將提升。桐鄉智能制造基地以及成都智能制造基地的不斷完善,公司風電/熱塑/ 電子等中高端產品產能將不斷增加。高端產品由于進入者較少,市場格局優于低端產品,因此盈利情況好于低端產品。以重 慶國際為例,其中高端產品占比達到 60%,雖然多數熔窯未做技改,但產品結構的中高端化,使其單噸盈利仍然維持在較高 水平。
參考海外玻纖市場變遷,國內龍頭企業市場份額提升的步伐仍將繼續。雖然國內六大企業已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行業集中 度提升明顯,但目前“小作坊”式的企業仍然普遍存在,價格戰的問題依舊突出。當前海外產能主要集中在 OCV、NEG、JM 手中,三家占比高達 85%。國外玻纖市場也是經過多輪低價周期,導致小企業的不斷出清,方有如今局面。我們認為,當前 的產品低價將進一步壓縮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行業集中度有望持續提升,有利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巨石和泰山玻纖存在一定市場競爭,根據 2017 年中國建材的承諾,2020 年底將解決二者同業競爭問題。二者強強聯合, 必將增強公司在市場上的定價權。行業內龍頭憑借其技術和資金優勢將繼續主導行業發展,未來獲利的持續性不斷增強。
中材科技——三大業務齊發力,業績增長可期
中材科技成立于 2001 年 12 月,由原中材集團作為主發起人,并于 2006 年 11 月登錄深交所。公司目前擁有風電葉片、玻璃 纖維及制品、鋰電池隔膜三大主導產業,其中玻璃纖維及制品是公司最大的業務板塊,占比超過 40%。截至 2019 年末,公 司總股本為 16.78 億股,流通 A 股占比 100%。中材股份持有公司 60.24%的股權,是公司第一大股東。2016 年“兩材重組” 后,公司隸屬于中國建材集團旗下,國務院國資委仍是公司實際控制人。
中材科技的玻纖業務主體為泰山玻纖,目前是中國第二、全球第三的玻纖制造企業,也將受益于玻纖價格的回暖。截至 2019 年底,中材科技玻纖產能合計 81 萬噸,其中電子紗 6.5 萬噸。公司全球市占率在 11%左右,國內市占率約為 18%。因廠址 搬遷,公司于 2019 年下半年相繼關停泰安老廠三條產線,產能合計 11 萬噸。不過根據規劃,公司將在 2020 年四季度新投 產一條年產 9 萬噸的無堿粗紗產線,屆時總產能將達到 90 萬噸。
中材科技是國內風電葉片行業龍頭企業,目前年產能達到 8.35GW,并且風電葉片裝機量及市占率在持續攀升。2019 年上半 年,公司新增葉片裝機為 3.2GW,同比增長 139.23%,該板塊實現銷售收入 19.8 億元,凈利潤 1.8 億元。同時,市場占有 率進一步提高約 5 個百分點,達到 30%以上。上文提到,隨著 2021 年“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的到來,2020 年 風機設備搶裝將進入高潮,裝機規模依舊可觀。我們認為,風電葉片業務將繼續推動公司盈利提升。
中材科技在 2019 年加速鋰電隔膜業務的產業布局,采用“一體兩翼”架構,在 2019 年 8 月并購湖南中鋰之后,公司隔膜產 業生產基地達到四個,預計 2021 年基膜產能將達到 16 億平米。公司鋰電隔膜主要產品是 5~20μm 濕法雙向同步/異步拉伸 隔膜及各類涂覆隔膜,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3C 消費電池、儲能電池等領域。根據公司公告,湖南中鋰 2019 年經營 形式較好,整體出貨量同比大幅提升,在上半年虧損的情況下,全年做到全面扭虧轉盈。隨著湖南中鋰和自身原有產線運行 效率的提升以及出貨量的增加,鋰電隔膜業務在 2020 年有望成為公司重要業績增長點。
(報告來源:信達證券)
獲取報告請登陸未來智庫www.vzkoo.com。
立即登錄請點擊:「鏈接」
陳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