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很多新領導上位都信奉“新官上任三把火”,用立威來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但這種做法不一定就是最優(yōu)選擇,年輕精明的乾隆就走了另一條更精明的路。乾隆的繼位與雍正相比算非常順利了,但是繼位順利不等于能快速坐穩(wěn)江山。正如清史專家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時代》
很多新領導上位都信奉“新官上任三把火”,用立威來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但這種做法不一定就是最優(yōu)選擇,年輕精明的乾隆就走了另一條更精明的路。
乾隆的繼位與雍正相比算非常順利了,但是繼位順利不等于能快速坐穩(wěn)江山。正如清史專家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時代》所說的那樣:
“新皇帝一旦從前一代統(tǒng)治者手中接過權力,他立即會發(fā)現(xiàn)自己置身于變幻莫測的官僚政治的旋渦中。周圍充滿著歡呼和贊美,欺騙和謠言,搖尾作態(tài)的獻媚乞恩,誠惶誠恐的畏懼戰(zhàn)栗。這一切往往會使一個不夠老練的統(tǒng)治者頭暈眼花。”
乾隆繼位的時候只有二十五歲。
這個年齡放到現(xiàn)在也就是碩士剛畢業(yè),一個應屆畢業(yè)生能有什么職場經(jīng)驗。從一個小白要變成一個成熟的職場人,還得經(jīng)過一段較長的“實習”期,同時還得遇到一個好前輩指導。
乾隆幸運的是,他父親雍正死得早,他能早點登基;但他的不幸就是在他實習期的時候,指導老師雍正就突然駕崩,導致年輕的乾隆在猝不及防、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迫承擔起整個大清王朝的重擔。
這個擔子是真不輕,面對的挑戰(zhàn)是真不小,那年僅二十五歲,既沒來得及在朝中經(jīng)營人脈,又沒有過實習期的乾隆,他該如何處理各方勢力坐穩(wěn)自己的帝位呢?
雍正突然駕崩,乾隆猝不及防登基
雍正的死,非常突然。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晚上,大學士張廷玉剛剛睡下,就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是圓明園的太監(jiān)來傳圣旨,皇帝要他火速入宮。
張廷玉自然不敢怠慢,火速趕往圓明園。等張廷玉進到圓明園見到雍正時,張廷玉是“驚駭欲絕”,此時的雍正已經(jīng)躺在龍床上,雙目緊閉,呼吸微弱,陷入了昏迷。
這一年,雍正不過五十八歲,年齡不算老。前兩天,雍正的身體確實有點不舒服,但依然可以正常辦公。二十二日這一天的白天雖然病情有點加重,但依然能接見大臣處理政務,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兒,雍正皇帝就迅速地進入到瀕死的彌留狀態(tài)。
太醫(yī)開的藥無力回天,拖到二十三日,雍正駕崩了。
關于雍正皇帝的死,坊間有很多傳言,最荒誕的說法是被呂四娘飛劍取了首級。而史學界比較一致的結論是,雍正的暴斃是因為服用丹藥導致中毒而死的。一個證據(jù)就是根據(jù)《清高宗實錄》記載,雍正死后第三天,乾隆就把宮中那些被雍正豢養(yǎng)的煉丹道士全部掃地出門了。
雍正死得太突然,以至于沒來得及留下任何遺詔,接下來誰都知道最重要的事就是確立新君。此時,雍正的兩個兒子,弘歷和弘晝都在忙著大聲號哭,那誰是雍正選擇的下一任皇帝呢?
康熙大帝晚年最為傷心和無奈的事情恐怕就是“九王奪嫡”了,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雍正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秘密立儲”制度。
所謂秘密立儲,就是皇帝在位時不公開宣布太子,而是將寫有繼承人名字的詔書分別置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后和皇帝身邊,等到皇帝駕崩后,宣詔大臣共同拆開傳位詔書,確立新君。
其實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皇帝就把親書密詔藏在了“正大光明”匾額之后。就在群龍無首之時,還是張廷玉最先鎮(zhèn)定下來。
根據(jù)《張廷玉年譜·雍正十三年》的回憶:“我和鄂爾泰對聚集在寢宮的王公大臣們說:‘大行皇帝生前寫有傳位密詔,曾讓我們二人看過。現(xiàn)在最緊要的事就是要找到密詔。’大家說是。
于是命令總管太監(jiān)去找。總管太監(jiān)說:‘這件事皇上沒有和我們說過,不知道密詔藏在哪兒。’我說:‘大行皇帝當日密封的文件,應該也不會多。你就找外面用黃紙封著,背后寫一個‘封’字的小盒,應該就是。”
沒過多久,太監(jiān)果然在張廷玉的指示下找到了密詔,王公大臣一起宣讀詔書,詔書的原文是:
寶親王皇四子弘歷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諸孫之中最為鐘愛,撫養(yǎng)宮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間,朕于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諭以建儲一事,親書諭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宮最高之處,即立弘歷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仍封親王者,蓋令備位藩封,諳習政事,以增廣識見,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清世宗實錄》
那乾隆聽到詔書之后是什么反應呢?
根據(jù)張廷玉的回憶是,“新皇帝乾隆聽到是自己繼承大位后,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勸解,新皇帝仍不起來。”
乾隆的哭是復雜的。雖然乾隆早就猜到自己將是大清國的繼承人,但在他看來,儲君的“實習”應該是場耐力競賽,他都做好了四五十歲登基的準備。但沒想到父親雍正比祖父康熙還少活了十一年,死得太過于突然,以至于他毫無心理準備。
可以猜測,乾隆的痛哭,有喪父之痛,也可能是在釋放毫無準備就要承擔如此巨大責任的壓力。
正統(tǒng)儒家信徒,反感嚴酷刻薄
雍正為了保住皇位,為了大清江山,殫精竭慮拼命工作了十三年,但他個性刻薄,讓人不敢親近;在繼位之后對自己的兄弟和心腹大臣殘酷無情;
最令人反感的是為了扭轉康熙晚年政局的寬縱廢弛,雍正施政過于猛烈,動不動就抄家,因此獲得了一個“抄家皇帝”的惡名,最終是幾乎所有社會階層都厭惡他。
那順順利利登上皇位的乾隆,會像他的父親雍正一樣,以嚴酷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帝位嗎?沒有,乾隆“背叛”了自己的父親。
乾隆應該是大清開國以來歷代皇帝當中,受教育最完整、最系統(tǒng)、最嚴格的。從他青年時的詩集《樂善堂全集》來看,他應該算是一個非常正統(tǒng)的儒家信徒。在他眼里,完美君主治理天下的做法“應該以德而不以力。所以德行高尚的人成功,德行不佳者失敗。”
在《寬則得眾論》一文中,他鮮明地表達了寬仁的政治理念:“如果能寬以待人,寬容他人的小過,成就自己的大德,那么人人都感其恩德,心悅誠服。如若不然,以褊急為念,以刻薄為務,雖然為政勤奮,如秦始皇那樣每天批閱無數(shù)奏折,像隋文帝那樣親自替百官治事,又有什么用處?”
因此在乾隆眼里,父親雍正并不是一個成功者,并且在內(nèi)心深處對父親的嚴酷刻薄深有反感,同時惋惜父親吃力不討好,不會做人。
與父親唱反調,以寬仁籠絡人心
雖說古語有云“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但為了穩(wěn)住自己的帝位,乾隆沒有被這些空洞的字眼束縛住,而是毫不猶豫地與父親唱起了“反調”。
雍正最為人詬病的是對手足兄弟的殘酷無情。大哥、二哥都在雍正任內(nèi)被監(jiān)禁至死,老八、老九被禁錮削籍。三哥和老十、老十四也永遠被囚禁。其他宗室被殺、被關、被流放的人,更是不計其數(shù)。
乾隆在當王爺?shù)臅r候就對這些宗親懷有同情,但是攝于雍正的威嚴不敢表露,可是為了贏得皇室和上層王公對自己的支持,乾隆登基一個多月后,就發(fā)出了一道震動朝野的諭旨:
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孽由自作,萬無可矜,而其子若孫實圣祖仁皇帝之支派也,若俱屏除宗牒之外,則將來子孫,與庶民無異。當初辦理此事,乃諸王大臣再三固請,實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處理之處,著諸王滿漢文武大臣……各抒己見,確議具奏。——《清高宗實錄》
乾隆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恢復這些罪人子孫的身份,那底下的王公大臣當然心領神會了。不久,幾乎所有因為儲位斗爭而被摒出宗籍之外的人又恢復了身份。
乾隆賞賜給“阿其那”“塞思黑”的子孫相當豐厚的產(chǎn)業(yè)。就連雍正朝最重要的政治犯,前十四阿哥允禵也被放了出來,并且賜給公爵,給予優(yōu)越的生活待遇,以讓他安養(yǎng)晚年。
可以說乾隆的這一舉動,一下子掃除了皇室王公之中對雍正乾隆一支的怨恨,新皇帝的“寬仁”如春風一樣,讓他們重獲新生。
爭取到皇室王公的支持之后,乾隆也已“寬仁”取得了官僚集團的效忠。
雍正時期的君臣關系,就像貓鼠關系一樣。雍正總是以惡意去揣測自己的臣子,對臣子的一舉一動都苛刻明察,一絲錯誤也不放過,而乾隆卻讓這些人感覺到了溫暖。
對雍正留給他的老臣,比如張廷玉、鄂爾泰等,乾隆不但沒有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慣例罷黜免官,反而非常尊重,即位之初對他們都稱呼“先生”,還動不動就施恩賞賜。
對那些獲罪的官員,乾隆不是像雍正那樣錙銖必較,嚴厲冷酷,而是以“寬則得眾”的原則給予開釋,比如著名將領傅爾丹、岳鐘琪都因貽誤軍機被判死刑,乾隆給予釋放。
雍正去世時正因追賠贓款而傾家蕩產(chǎn)、家破人亡的官員一律獲得寬大處理。據(jù)統(tǒng)計,乾隆初年從輕處理的官員,多達2100多名。
乾隆的寬仁是否贏得了人心?可以說效果是非常明顯,全國臣民對乾隆的印象極佳,認為他是一位仁慈善良,甚至有點柔弱的賢君。
《嘯亭雜錄》說:“乾隆皇帝即位時,正是雍正皇帝嚴厲治理之后,他凡事皆以寬大為政,罷開荒,停捐納,重視農(nóng)業(yè),限制僧尼。萬民歡悅,頌聲如雷。江南出現(xiàn)了‘乾隆寶,增壽考;乾隆錢,萬萬年’這樣的歌謠。”
根據(jù)《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就連當時在北京的朝鮮使臣也稱贊說:“雍正有苛刻之名,而乾隆行寬大之政。以求言詔觀之,不以論寡躬缺失,大臣是非,至于罪臺諫,可謂賢君矣。”
防微杜漸,大權獨攬
如果因此你就覺得乾隆是一個寬仁柔和的君主,那就把乾隆想簡單了。
貫穿乾隆一生的政治信條就是大權獨攬,正如他所說:“蓋權者,上之所操,不可太阿倒持。”乾隆上位之初雖然執(zhí)行的是一種寬仁的政治,但是對于能威脅到他帝位的勢力,乾隆可是一點都不會放松和手軟。
從古至今,對新皇帝權力威脅最大的勢力就是太后和外戚勢力,熟讀史書的乾隆當然知道這一點。于是乾隆以一種“隆養(yǎng)”的方式處理與母親鈕祜祿氏的關系,雖然非常尊重孝順,但是絕對不允許太后碰一下他的權柄。
舉個例子,有一次,太后和乾隆聊天,就想讓乾隆撥點錢修修順天府的一座廟,乾隆當即滿面笑容地應承下來。但轉過臉他就降旨,嚴厲斥責太后身邊的太監(jiān)張保和陳福:
“張保糊涂不知事務,陳福隨侍圣祖多年,理合深知體統(tǒng),幾曾見寧壽宮太后當日令圣祖修蓋多少廟宇?朕禮隆養(yǎng)尊,宮闈以內(nèi)事務,一切仰承懿旨,豈有以順從蓋廟修寺為盡孝之理?”看在太后的面子上對他們不予嚴懲,但聲明下不為例:“嗣后如遇此等事務,陳福等不行奏止,輕意舉動,多生事端,朕斷不輕恕。”
乾隆表面上是在斥責太監(jiān),其實是在敲打太后。除了太后和外戚之外,乾隆防范的另一個重點就是自己的兄弟叔伯。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清朝的崛起最倚重的就是家族力量。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是兄弟兒子一起打天下。為了皇位,愛新覺羅皇室內(nèi)部幾乎每一代都有激烈的政治斗爭,康熙晚期激烈的“九王奪嫡”乾隆也是親身經(jīng)歷過的。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乾隆剛登上皇位,就決定徹底改變清王朝的貴族政治傳統(tǒng),把所有皇族人物都排斥在權力核心之外。
對于自己還活著的兩個弟弟弘晝和弘曕,乾隆在金錢、爵位上毫不吝嗇,但是一涉及權力,乾隆就會格外警惕嚴厲,絲毫不讓他們?nèi)局福€經(jīng)常提醒他們:“不許干預政事,保全名譽。”
比如有一次,乾隆讓弘晝在宮中給八旗子弟監(jiān)考,考試開始了,乾隆遲遲不退席。弘晝大大咧咧地請皇帝回宮吃飯,說這里有他就行了。乾隆只是點了點頭,但還是坐在那里沒動。這時弘晝公子哥的暴脾氣就來了,對乾隆說:“你難道連我也不相信,怕我被他們買通了嗎?”
在專制時代,對皇帝這樣說話就是大逆不道。當時乾隆一言不發(fā)就走了。等乾隆走后,弘晝才回過味兒來,知道自己犯了大錯。第二天,就去給乾隆請罪。
乾隆對他說:“昨天,如果我答復一句,雙方頂撞起來,你就該粉身碎骨了。你的話雖然不好聽,但我知道你內(nèi)心友愛,故而原諒了你,今后要謹慎,不要再說這種話了。”弘晝這才知道自己逃過了一劫。
乾隆即位時,弘曕年僅兩歲,對于這個幼小的弟弟,乾隆很是關照,但自幼嬌生慣養(yǎng)的弘曕性格缺陷很多,有一次給太后請安跪錯了地方,跪在了乾隆平日跪坐的地方,乾隆就特別敏感,于是弘曕就被諸過并罰,革去親王,降為貝勒,并解去了一切差事,永遠停俸。弘曕經(jīng)過如此挫辱,居然因此身患重病,很快不治身亡,年僅三十二歲。
對兄弟都如此嚴峻,對其他皇族,乾隆的嚴厲就不用多說了。至于說對于前朝泛濫的太監(jiān)亂政,乾隆的防范也非常成功。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十一日,剛登上皇位兩個月的乾隆就開始敲打太監(jiān)。他發(fā)布上諭,指責雍正時期,一些太監(jiān)不遵守既定禮制,妄自尊大。
第一個被拿來開刀的太監(jiān)就是《甄嬛傳》里的老熟人,雍正駕前太監(jiān)蘇培盛。乾隆指責蘇培盛妄自尊大,竟然敢和阿哥們平起平坐,說“以前在朕弟兄面前,或半跪請安,或執(zhí)手問詢,甚至與莊親王并坐接談,毫無禮節(jié)”。
乾隆在上諭中嚴厲地敲打說:“太監(jiān)等乃鄉(xiāng)野愚民,至微極賤,得入宮闈,叨賜品秩,已屬非分隆恩……爾等當自揣分量,敬謹小心,常懷畏懼,庶幾永受皇恩,得免罪戾。”
為了有效管理太監(jiān),乾隆總結了積累近百年的管理經(jīng)驗,下令編纂“宮廷法典”——《欽定宮中現(xiàn)行則例》和《國朝宮史》。由于時時提防,所以乾隆朝六十年,太監(jiān)們始終沒有對皇權構成任何干擾和威脅。
乾隆的即位之初的故事,能給我們什么啟發(fā)呢?
乾隆即位之時雖然很年輕,但他已經(jīng)是一個非常精明的青年政治家了。他并沒有用傳統(tǒng)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來樹立權威,而是知道應該拉攏誰,應該打擊誰,而寬仁與嚴厲,都是這位新生代皇帝的一體兩面。
參考資料:
《饑餓的盛世》
《乾隆帝及其時代》
何同林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