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曾幾何時,“長江三鮮”還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待客之饈,宋朝劉宰設刀魚宴餞別友人,并賦詩“芼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贊刀魚味美;“魚中之王”的鰣魚營養美味,俗語有云“紅燒鰣魚兩頭鮮,清蒸鰣魚誘神仙”,足見其珍奇;而三鮮中滋味與口感最為特別的的河豚
曾幾何時,“長江三鮮”還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待客之饈,宋朝劉宰設刀魚宴餞別友人,并賦詩“芼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贊刀魚味美;“魚中之王”的鰣魚營養美味,俗語有云“紅燒鰣魚兩頭鮮,清蒸鰣魚誘神仙”,足見其珍奇;而三鮮中滋味與口感最為特別的的河豚,其魚皮膠質濃厚、粘口,豐腴鮮美入口即化,盡管有較大的毒性,可還是擋不住饕餮客的熱情。
三明清流水庫現捕刀魚現烹飪
可如今又是怎樣一副慘烈繪卷?鰣魚已然滅絕,現在餐桌上吃到的大多是進口的美洲鰣魚,早在十多年前,長江里就已經見不到本土鰣魚了。與此同時,刀魚也未能幸免,數量急劇下滑,價格更是被炒到了8000元一斤,可即便如此還依然供不應求。河豚因其毒性,需要嚴格的工序處理,食用門檻過高,加之上了各地禁食名單,處境才較前兩者好上許多。
被譽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長河的長江,6300余公里,貫穿11個省級行政區的長江,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陸地總面積1/5的長江,竟然產不出幾條魚來?何其可笑!
長江已達“無魚”等級,四大家魚基因告急
2018年,國家發布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等級——長江已達最差的“無魚”等級。這里的無魚并非是沒有魚了,而是指維持現有長江生物完整性所必需的魚群數量已經遠遠不足以支撐長江龐大而活躍的生物圈。以數據為例,長江漁業的天然捕撈量從1954年的42.7萬噸,下降到了如今的不足10萬噸,僅占全國淡水水產品的0.15%。
四大家魚,即青、草、鰱、鳙,是我國居民餐桌上最常見的魚類食品,現在主要依靠淡水養殖,但淡水養殖是有風險的。著名魚類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解釋,魚類在人工養殖時,必須不斷補充野生的魚卵資源進行繁殖飼養,否則魚類的基因就會在人工飼養的過程中不斷退化,到最后滅絕。
可如今,長江里的四大家魚野生種群正在不斷減少,已經不足上世紀60年代的10%,與之矛盾的是人口不斷增長,人類活動愈發頻繁,對魚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
這樣的后果不單單是我們以后沒魚吃了,許多以魚為生的動物都將失去食物,最終走向滅絕。大面積的生物滅絕帶來的,是生態失衡,人類根本不可能獨善其身。
舉個例子,美國某地曾經對狼大肆捕殺,導致當地的兔子失去了天敵,大規模地繁衍。兔子這種生物看似可愛,其實對農業發展是致命的。很快,當地的農場主發現,自己的土地變得坑坑洼洼,作物種下去不久便被連根咬斷,這些都是兔子的杰作。當地的農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政府撥專項款滅除兔子,但數量實在是太多了,單靠人類短時間的行動根本無濟于事。最后,當地政府從別的地方引起了相當數量的狼,才漸漸將兔子的數量控制下來。
由此可見,食物鏈的破壞對整個生態圈乃至人類活動都是毀滅性的。
長江中以魚為食的生物不在少數,最著名的有中華鱘、白鱀豚、長江江豚、白鱘、長江鱘等等,為什么把它們拿出來提呢?我們看下它們的結果:長江江豚,到2017年數量僅存1012頭;中華鱘,達到產卵場的親魚由葛洲壩截流初期的2176尾,降至2018年的20尾左右;白鱘,2003年以來未見蹤跡;長江鱘,野外自然種群基本絕跡;白鱀豚,2007年宣布功能性滅絕。
正當聯合國還在討論要將這些珍稀魚類動物劃分為哪一級保護動物時,它們已經漸漸走向滅亡。我們還能保護什么?化石嗎?
十年全面禁漁開啟,堅決取締電捕魚、炸魚
科技進步,捕魚也不再是從前的拉網捕魚了。現在的人鬼點子多,農村不少地區依然盛行著自制土炸藥炸魚,或是用電瓶放電來電捕魚,這樣做的工作效率確實是大大提高了。但不管是炸魚還是電捕魚,都是無差別的捕獵。
老一輩的人吃喝靠天,對于自然有著別樣的感情。他們會把捉到的小魚放回河里,會對懷著孕的動物網開一面,冥冥之中暗含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天理。因為他們知道,給動物一條生路,才能給自己一條生路。
可現在,在高科技的幫助下,許多還未達到成熟期的小魚苗也遭受了無妄之災。有數據顯示,自從電捕魚等新式捕魚方法盛行后,無法食用,只能當飼料原料賤賣的幼魚超過總量的一半以上。
對魚絕戶,就是對人類絕戶。
由此,眾多學者專家呼吁對長江十年全面禁漁,以期恢復長江生態。魚的產卵量大,是一種繁殖能力非常強的生物,長江主要經濟魚類性成熟的時間是3~4年,10年禁漁將有2~3個世代繁衍。只需要給他們一定時間的喘息和休養,魚類的種群數量就可以恢復。
可最大的問題,依然出在人身上。
盡管有魚類產卵期禁捕政策,有禁止電魚、毒魚、炸魚的相關法規,還是會有人鋌而走險,而且還不是一個兩個。究其原因,漁民以打漁為生,禁止捕魚對他們來說,就是天大的噩耗,這不是老天爺不給飯吃,這是坐擁金山銀山卻不能去搬的痛苦。
全長江流域一共有多少漁民?28萬。
總結
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從2020年開始,長江將全面進入10年休養生息期。
距離2020年,僅剩20天,在長江魚類最危急的時刻,它們迎來了最好的消息,這不知道該說是慶幸還是悲哀。
當下長江漁業大環境惡劣,漁民即使捕魚也很難維持生計,從而產生了不少貧困人群。督促漁民上岸,給予他們培訓和就業的機會,一方面能夠讓長江魚類休養生息沒有后顧之憂,另一方面也符合精準扶貧的理念,很多漁民其實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走上和自己一樣的以捕魚為生的生活。
但,僅僅依靠禁漁就能使得長江魚類恢復嗎?除了捕魚外,環境污染、圍湖造田、興修水利等高強度的人類活動同樣是長江無魚的“兇手”,這都是客觀存在的。十年禁漁,只是第一步,我們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張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