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年底到了,許多基民們都在計算自己2021年的投資收入,同時也在關注新一年的投資機會。基金在買入、持有、贖回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承擔一定的費用。買基老手在選基金時,不會忘記看一看基金費率。最近有不少基金傳出下調管理費率的消息,有的產品管理費率降
年底到了,許多基民們都在計算自己2021年的投資收入,同時也在關注新一年的投資機會。
基金在買入、持有、贖回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承擔一定的費用。買基老手在選基金時,不會忘記看一看基金費率。
最近有不少基金傳出下調管理費率的消息,有的產品管理費率降至0。這些基金值得買嗎?基金公司下調管理費越來越普遍,這是為何?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
什么是浮動管理費率?
基金管理費是基民支付給基金管理人的管理報酬,因此是基金管理人的主要收入來源。它從基金資產中每日計提,投資者無需再另行支付。
一般情況下,基金的管理費率與基金規模成反比,與風險成正比。基金規模越大,基金管理費率越低;基金的主動管理程度越高,管理費率越高。
我國股票基金大部分按照1.5%的比例計提基金管理費,債券基金的管理費率一般低于1%,貨幣基金的管理費率為0.33%。
從收費模式上來看,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固定費率模式。即不論未來基金業績如何,基金公司都會根據基金規模按固定費率收取基金管理費。這種情況下,花了同樣管理費買基卻沒能賺到錢的基民可能會比較心塞。
為此,浮動管理費應運而生。與固定管理費相對,浮動管理費型基金的管理費率根據業績考核周期內基金凈值增長率情況確定,一定程度上將管理費的提取與基金實際收益情況相掛鉤。
根據規定,浮動管理費基金按收費方式主要分為提取“業績報酬”式浮動管理費率和“支點式”上下浮動管理費率兩類。
無論基金采取的是哪種浮動方式,都告別了以往的“旱澇保收”模式,將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的利益捆綁,對基金管理人產生更好的激勵作用。
浮動管理費率基金更香嗎?
2021年以來,主動下調管理費的基金公司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51家基金公司旗下近百只產品下調了管理費費率。
最近,東方紅產業升級基金發布公告,自2021年12月6日起(含)至2022年3月6日(不含),對該季度日區間適用的管理費率為0,換言之,這三個月基金將不再收取基金管理費。東方紅產業升級基金降費正是因為其采取了浮動管理費率模式。2021年該基金業績表現不佳,截至12月14日,近一年收益率為-7.04%,近六個月在1988只同類基金業績排名中,位列1953名,直接觸發費率下調機制。
很明顯,這只基金采用的是“支點式”上下浮動管理費收費方式,對持有這只基金的基民來說,管理費率的降低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基金虧損帶來的打擊。但如上圖,當基金賺錢了,那么它收取的管理費率也會相應上調,投資者的投資收益因成本上升而“縮水”。
有的基金是依據相對業績比較基準的超額報酬來收取浮動管理費的,在選擇這類基金的時候,投資者需要注意,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的建立是否合理。
業績基準的確定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如果業績基準定得太低,那么基金經理輕易就能實現超額收益、增加管理費收入,這無疑會抬高基民們的買基成本。
此外,還有的基金選取了折中收費方案,采用固定管理費率+浮動管理費率的方式。例如金鷹民族新興混合這只基金,近一年收益翻倍,它采取的就是這種收費方式。
每年固定管理費率是0.80%,浮動管理費則根據每份基金份額在持有期間的年化收益率水平收取。當基金年化收益率超5%時,投資者需要為超出部分收益繳納15%的管理費。
對基民來說,如果投資收益足夠高,那么15%的管理費率也都能接受,但如果收益水平雖然達到5%以上,并未超出太多,那么與管理費率只有1.5%的基金相比,這類基金的成本是更高的。
除了前面說到的,因管理費模式導致的基金費率下降,今年還有一些公司出于讓利投資者、滿足部分機構資金需求、提升產品競爭力等方面的綜合考慮,主動降低管理費率。多數基金在下調費率后,其管理規模也隨之增長。例如,國泰貨幣市場證券投資基金和富國兩年期理財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下調管理費費率后,規模增長都超過200億元。
在降低管理費率的同時,基民持有環節的另一費用基金托管費率也出現松動。近日,中歐基金公告稱,從2021年12月8日起,調低公司旗下中歐純債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的管理費費率和托管費費率。其中,管理費年費率由0.60%調低至0.30%,托管費年費率由0.20%調低至0.10%。
長期來看,隨著國內資管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基金產品降費是大勢所趨,基民是主要的受益群體。但費率只是影響最終投資收益的因素之一,我們在選擇基金時,還要重點考察基金的歷史業績、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和風格,才可能獲得最佳的投資回報。
(文中基金僅為舉例,并非推薦建議。基金有風險,投資須謹慎。產品過往業績不代表其未來表現,不等于產品實際收益,不構成產品的任何收益承諾。)
何夕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