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有關讀書的話題,就在前幾天回鄉祭祖時,還抽空到城里圖書館看看有沒有自己需要的書。
雖未尋得,還是匆匆忙忙隨手從一列書叢中選了兩本,一本是“隨筆”(2007),一本是雜文(2013)。還可以多借上幾本,只不過所背旅行包中幾乎已經裝滿了,包括從家里帶來的幾本書,加上充電寶、充電器……,還有換洗衣服……,有十幾斤的分量了。
盡管如此,返程時,我還是背著它游走于車站換乘之間,在中新生態城動漫園小憩后,又背著它,乘坐城內4號線,直達國家海洋館。遠道無輕載,自覺加壓成了我一貫的做法,不管是背著的書,是否有時間看一看,總覺得有了它在包中,心里就有了點譜似的。當然要裝在肚子里或腦袋中,那再省事不過了。
畢竟那厚厚的一本本的書,都是知識啊!背著書包,去參觀海洋的知識,探索海洋自然人類的發展,多有意境啊!
喜歡書,在孩提時就喜歡,只要是和書以及文字相關的報紙資料,都要拿出來翻一番,看一看。小時候家里除了馬列的書,就是父親從大隊里拿回來看的報紙——那時父親是大隊的負責人。
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上學后,只不過看得只是政治書的名字——《國家與革命》……里邊內容是不看的,也看不懂的,只是別人問起來,告訴他我家有書,還是馬列的書。
我印象最深的,讀的小說是120回《水滸全傳》,皮是青藍色的。
記憶里好像有那么一段時光,父親一天到晚忙碌,我也是偷著看,如果被父親發現看小說輕則訓斥一番,重則一頓揍。我懷疑自己少兒時那點書的靈性,被打沒了。
如果是讀小說上癮,沒人管,也許連正常的學業也會受影響的。
因為當時看書,只是好奇,盲目地看,看起書來,只是囫圇吞棗,對生字或模糊的字,也沒有查字典的習慣,省事的方法念半邊,也留下不少笑話。就是現在已兩鬢斑白了,小我一歲的弟弟,還揭我的短,當時,我給他講的水滸人物故事,把呼延灼,叫成呼延勺了。
因為他在講給別人時,遭到了嘲笑,所以記得那么清楚。
也許就是因為讀書時,底子打得不好,(當時,極左的環境也影響很大,越窮越光榮,寧要資本主義的草,不要社會主義的苗,以至于學風都受到影響,學黃帥,還有白卷英雄……寫大字報,批林批孔……)
沒有影響是不可能的,感覺該有的課程,還是有的,書還是接著念的。
等到了高考恢復后,也就是初三開始,學習抓得緊了。高中分文理科時,因為感覺理科還行,就選擇了理科。當時是恢復高考的第三年,雖然未考上大學(大專),但中專分數還是滿富余的。在應屆里也是鳳毛麟角的。也是理科學得相對好的緣故吧!
走向社會,專業學電的我,造化弄人,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參加代表基層隊參賽的知識競賽中(好像是歷史政治等方面知識),發揮的好被領導看中,調到辦公室工作。這可是文字科班。遇到了我的短板……趕鴨子上架,學中練吧!這一綁定就是十幾年的光陰。隨后又搞了些年思想政治工作,與寫作相關的,大多有可采用的相對固定的行文格式,頂多寫個匯報,投個宣傳稿什么的。
這段時間補充的,讀的書大都是應用文等相關的。
等到不再擔任職務后,工作不忙了,抽空練幾年毛筆字,書還是讀得少。
要讓我羅列出真正帶著字典讀的,還得有文字注釋的,文言文要有譯文的。讀過的書,也就大致這么幾本,《論語》、《孟子》、《莊子選擇》《古文觀止》等。
不知不覺中,老將至。而又迷上自媒體了,這才覺得讀的書太少了。關鍵是腦中無物,文辭詞窮。可以說是“旁征博引”,如饑似渴,恨不得把一本一本的書充入腦海之中。
不過是拿來主義,寫游記就讀相關的書,目的性強,也就沒有什么計劃了,也不會按部就班了。因為需要看的書實在是太多了,實為欠賬多。完整的閱讀的,只有一兩本有關語法修辭的書,其余的都是選擇地看,主要是余秋雨、茅盾、朱自清、季羨林、賈平凹等人寫的散文。
當然了,這也是剛剛開始,從盲目到有計劃,有個梳理調整的過程,有了讀書計劃,還應持之以恒,這才是讀書的關鍵所在。
毛主席曾經講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毛主席可以說是博覽群書,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讀書還需靜下心來,不要被急功近利的功利主義所左右。真正完整的欣賞,細讀品味,領會其寫作要義,掌握寫作技巧。豐富自己的知識面,積蓄的厚實一些,提升寫作水平。
達到腦中有物,心中不慌的境界,有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寫起文章來,有了文采飛揚、筆墨生香的效果,期待實現質的飛躍吧!
即使達不到“臺上玩月”之程度,比‘“庭中望月”也會更好一點的吧。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