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為了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我國規定在長江干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即“一江兩湖七河”)等重點水域實行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位于長江之上的三峽水庫也在禁漁之中。
三峽水庫是三峽水電站修建完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總面積約1084平方千米,175米的正常蓄水位高程可容納393億立方米的水。
俗話說:水深魚龍多,那么三峽水庫水容量如此之大,生活在這里的魚,最大有多大呢?
想要知道三峽水庫里的魚,最大有多大,還要首先知道三峽水庫中生活著什么種類的魚。
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水域一共生活著424種魚類,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品種:中華鱘、達氏鱘、長江白鱘等。
在這些魚類之中,體型最大的要數中華鱘,中華鱘的常見個體長度在0.4-1.3米,體重50-300千克,其中最大的個體體型能夠達到5米,體重突破600公斤,也正因為如此而得名“長江魚王”。
中華鱘是一種生活在大江和近海的魚類,它們以肉類為食,喜歡捕食一些小型的或者行動遲緩的底棲類生物,在海洋中主要以魚類為食,但到了產卵期時它們會停食,從大江的入海口逆流而上游回它們的出生地。
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帶就是它們的出生地,而從它們出發的地方到金沙江一帶距離約3000多公里。到達金沙江一帶時它們就會產卵繁殖,等到幼崽長到15厘米左右時它們就會攜帶著幼崽們回到大海,直到下一次的繁殖季節來臨。
但是近些年來,長江干流中修建了多條大壩,比如:葛洲壩的修建,阻礙了它們的產卵之路,導致它們喪失了大部分的產卵地。不僅如此,如果中華鱘逆流而上的距離不夠長,那么它們體內的性腺就無法成熟,以至于它們的種群數量越來越少。
更為重要的是,中華鱘難以在長江中長期生存,原因是它們的主要食物在海洋之中,長江的生態無法支撐它們的覓食,所以即使三峽水庫在修建時,有少數中華鱘沒有返回大海,那么它們也難以在三峽水庫中生活,甚至有可能早已經死亡。
除了中華鱘之外,三峽水庫中還生活著中華鱘的親戚達氏鱘,只不過達氏鱘的體型較小,最大的達氏鱘體重也不過是16千克左右,遠遠稱不上是體型最大的魚。
那么問題來了,在三峽水庫中,體型最大的魚是什么魚呢?
相信你曾經在新聞上看過美國四大家魚胖如豬,體重可達50公斤以上。事實上,在我國也有胖如豬的魚,而且就是在長江之中捕撈的。
媒體上曾經報道過,在重慶云陽龍缸景區的長江支流中,一個漁民捕撈到了一頭體重超過300斤的鳙魚,而且當地村民表示,像這樣的魚見到過許多次。
在長江的支流湘江中,一名釣魚人曾經釣了一條上百斤的鳙魚,非常罕見。據當地人們介紹,該魚至少在水中生活了10-20年,有可能是上游水庫泄洪時,從水庫中來到了下游,被人們捕捉。
多條上百斤大魚的出現,意味著在三峽水庫中,有可能生活著超大型魚,只是三峽水庫禁止捕魚,所以我們無法將水庫中所有的魚都捕撈上岸,對比大小。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三峽水庫之中,一定生活著很多上百斤的大魚。
雖然三峽水庫中很難有中華鱘的身影,但是水庫的環境和禁漁政策,給當地的魚類留下了一個避難所。
現如今,長江已經實行10年禁漁,這意味著整個長江中的魚類都能不再受人類的捕撈和干擾,能夠在長江中自由生長,或許到那時,超百斤大魚不僅僅只會在三峽水庫中出現,整個長江水域也會有超百斤大魚現身,甚至連千斤重的中華鱘都有可能會經常被人們所發現。
何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