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當年一木
1969年3月2日,蘇聯軍隊入侵我國珍寶島(位于黑龍江中蘇交界處,在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靠近中國一側),挑釁襲擊我國邊防軍巡邏人員,并率先開槍打死打傷我軍6人,我國邊防軍忍無可忍,被迫自衛反擊,將入侵的蘇軍逐出珍寶島,由此,中蘇邊境的戰事迅速升級。
3月15日,沒占到便宜的蘇軍不甘心,再次集結部隊,向鎮守珍寶島的我軍邊防部隊發動了3次猛烈進攻,還以炮火延伸打擊我國境內縱深目標。我軍將士浴血奮戰9小時,頂住了蘇軍的6次炮火轟擊,打退了蘇軍的進攻。3月17日,連續失敗兩次的蘇軍,直接出動坦克進攻。我軍在兵力和武器裝備均占劣勢的情況下,憑借頑強的戰斗意志和視死如歸的決心,用生命捍衛了我國神圣不可侵犯的領土,再次成功將蘇軍擊退。
雖說中蘇此前已經存在著很深的分歧和矛盾,但至少曾經還有“同志加兄弟”的情分在。然而,珍寶島之戰,則讓中蘇雙方徹底撕破臉皮,直接兵戎相見。很快,蘇聯大軍壓境,“鋼鐵洪流”滾滾而來。按照當時的說法,蘇聯“陳兵百萬于邊境”。
并且,蘇聯甚至威脅我國,要對我國使用“外科手術式核打擊”。隨著中蘇關系的持續惡化,據說蘇聯已經做好了詳細的戰略規劃,即將兵分四路對我國進行軍事打擊。
在強大的蘇聯面前,我國就好比一個小學生,這場仗一旦打起來,結局如何,誰也說不 準,至少不容樂觀。戰爭的陰云,籠罩在中國人身上。好在經過談判,這場仗最后沒有打起來。
中蘇之間的那場沖突,已經過去50多年了,如今想起來,真是驚險萬分!一旦擦槍走火,對于兩國人民,乃至整個世界,都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那么,當時中蘇之間,為什么會從“同志加戰友”,變得反目成仇呢?當時,蘇聯的軍事打擊規劃已備好,為何最后一刻沒有動武?
本文多方搜集權威史料,力求用客觀、公正的態度,盡可能詳實地記錄蘇聯陳兵百萬于國境線的前因后果,讓我們對于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有一個客觀、理性地認識。
從感情上講,我國對于蘇聯老大哥,一直是很敬重的,可以說,把蘇聯當親人對待。
然而,在對待國家利益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妄談友誼,是不靠譜的。雖然中蘇交情很深,但是 ,由于地緣關系、當時的國際形勢、蘇聯的心態等因素影響,最后中蘇關系出現了裂縫。
那么,中蘇關系為什么會惡化呢?在我看來,這里主要有3個原因。
第一、地緣關系和歷史遺留問題
在清朝末年,我們國力衰弱,西方列強紛紛瓜分我國,其中就有沙皇俄國。俄國通過武力,迫使清朝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強占了我國大片領土。抗美援朝中,我國打敗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這讓蘇聯開始擔心,他們害怕我國強大后,會把丟失的領土要回去,所以心里埋下了隔閡。
事實上,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就已經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其他西方列強在我國的不平等條約幾乎都取消了,但是,蘇聯是個例外!
因為蘇聯跟我國是鄰居,有著漫長的邊界線,蘇聯與我國既是合作伙伴,又存在競爭關系。站在蘇聯的角度講,他們并不希望看到我國的強大。事實上,沒有哪個國家希望自己身邊有一個強大的鄰居。
早在1945年,蘇聯為了防止我國崛起后,對蘇聯造成威脅,所以千方百計地支持外蒙古獨立,我國由此丟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第二、蘇聯作風太霸道,侵犯我國主權
說起俄國人,網友習慣稱其“戰斗民族”,也一點在俄羅斯總統普京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蘇聯,是在原俄國的基礎上,由15個加盟共和國聯合組成,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蘇聯對待自己的盟友和鄰國,態度非常蠻橫,比如波羅的海三個小國,就是被蘇聯強行并入的。可以說,對于蘇聯周邊的小國而言,“惹不起,也躲不開”。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蘇聯也對我國耍起了蠻橫,要求在我國建立“聯合艦隊”和“長波電臺”,這也成了中蘇交惡的導火索。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赫魯曉夫到訪北京的時候,向毛主席提出,跟我國一起組建“聯合艦隊”,共同抵御帝國主義對蘇聯和我國的侵略,還要在大連軍港建立“聯合艦隊”的海防基地。此外,蘇聯當時第一艘核潛艇試航成功,為了方便在太平洋執行任務,想在我國東南沿海建一個長波電臺,來實現與潛艇的通訊。而長波電臺堪稱龐然大物,占地好幾個平方公里,而當時我國海軍的實力還很弱小,根本就用不著這樣的設施。長波電臺,基本上可以說是蘇聯專用的軍事基地,既然是軍事基地,一定會駐軍。
這兩樣東西,無疑是對我國主權的一種試探,觸動了我國敏感的神經。我國是一個在近代遭受了列強欺負的苦難國家,好不容易贏得了獨立,是不可能在主權這類原則問題上讓步的,所以毛主席果斷拒絕了蘇聯的無理要求,蘇聯的赫魯曉夫則非常生氣。
第三、我國奉行獨立自主外交,不當馬前卒
冷戰時期,蘇聯為了與美國爭霸,與西方國家進行全方位的對峙,所以希望社會主義國家,都團結在自己周圍,分工合作,建立一個以自己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國家聯盟。
在經濟上,蘇聯希望由自己掌握高附加值的產業,而將那些輕工業分給落后國家;在軍事上,蘇聯希望通過在國外建立軍事基地的方式,牢牢掌控其他國家;在政治上,蘇聯希望這些小兄弟國家聽從自己指揮,充當馬前卒。
然而,哪個國家都不傻,蘇聯的想法實在是太一廂情愿了。
我國在外交上,奉行“不結盟”政策,是不可能將自己綁在蘇聯的戰車上,這就注定了我國跟蘇聯不會是一路人。
總結一下,蘇聯曾經對于我國的工業發展和重大項目建設,提供了援助,但是在五六十年代,中蘇關系破裂主要原因,除了地緣競爭、歷史遺留問題,最關鍵的就是主權問題。無論何時,我國都不會在主權問題上讓步的。
看過電視劇《亮劍》的人都知道,丁偉在軍事學院的畢業論文答辯,主題就是《論我國國土防御的重點》,里面有這樣一段話:
“兄弟手足之間可以為了利益反目成仇,那么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盟就更為脆弱,在任何時候,民族利益要高于意識形態的信仰。別的都是扯淡。既是老大哥,又同屬社會主義大家庭,兄弟之間有什么事不好辦呢?為什么不把老沙皇搶去的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還給我們?我想老大哥不會還。”
“一個國家的周邊地區出現一個軍事強國,不管這個軍事強國有沒有動手的打算,事實上,潛在的威脅已經構成,動手不動手的主動權在人家手里,我們要做的是未雨綢繆,等人家動了手就晚了。”
不得不佩服丁偉的戰略眼光,他以冷靜的頭腦,看到了常人沒看到的東西,他所預料的,后來差點就變成了現實。
中蘇關系破裂后,在中蘇7000多公里的邊境上,蘇聯不斷擴大駐軍規模,從1965年開始,蘇聯駐軍從13萬人,快速擴充到50多個師。除此之外,蘇聯還出動了空軍和海軍,數千架飛機集結在邊境,一艘航母帶著數十艘巡洋艦和潛艇,從黃海、渤海,對我國形成了包圍之勢。
當時,蘇聯撤走了所有專家 ,我國正在進行中的項目,不得不中斷,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此外,我國的工業基礎很薄弱,無論是兵力、武器裝備、軍事工業等指標,蘇聯都占了壓倒性優勢。可以說,蘇聯百萬大軍壓境,從蒙古和海參崴兩個方向,對我國形成夾擊之勢,讓我國非常緊張!
這一幕,跟1945年何其相似!當時,170萬蘇聯紅軍,對付80萬關東軍,就使用了同樣的戰術。結果就是,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就將幾十萬關東軍打敗,戰斗過程用“摧枯拉朽”來形容,最合適不過了,蘇聯“鋼鐵洪流”的威力,也讓世界震驚!
珍寶島一戰,徹底讓中蘇的軍事沖突升級,蘇聯大軍壓境,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為了防備蘇聯的進攻,我國進行了戰備動員,北方地區幾乎家家戶戶挖地道,經常舉辦防空演練,甚至將一些大型軍工企業搬遷到四川等戰略縱深地帶,這也就是當時的“三線建設”。
蘇聯為了對我國進行軍事打擊,已經做好了戰略規劃,計劃先通過精準核打擊癱瘓我國的軍事指揮,然后兵分四路進攻:
第一路:穿過哈爾濱,進攻沈陽,拿下遼寧;
第二路:從內蒙古,靠裝甲車閃電南下,直沖北京;
第三路:從新疆的烏魯木齊入手,從西往東打;
第四路:空降兵在蘭州空降,占領甘肅;
然而,最終蘇聯沒敢打過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說到底,是因為蘇聯對于打中國,并沒有必勝的把握!
雖然敵我力量懸殊,然而經過冷靜分析,這場仗打不起來,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國有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隨后又在1966年12月28日成功試驗了威力更大的氫彈。到了1969年,雖然我國的核武器投射技術很落后,但是即便如此,依然能對蘇聯形成威懾。
蘇聯在進攻我國之前,對于我國的核武器,還是有所忌憚的。
第二:補給線容易被切斷
蘇聯百萬大軍的彈藥和后勤保障,全靠西伯利亞鐵路運送。當時,這條鐵路是單行線,蘇聯一旦對我國發起進攻,我國首先要做的,就是使用導彈或者核武器,打擊蘇聯境內的西伯利亞鐵路,令其癱瘓。
如果蘇聯不能迅速結束戰斗,那就會被后勤和補給拖垮。
第三:我國已經做好了備戰
我國的國土面積遼闊,有充分的戰略防御縱深,況且我國的重點軍工企業已經搬遷至三線大山里隱藏起來,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此時,如果蘇聯貿然進攻,必然陷入了持久戰里,對于異國作戰,后勤保障跟不上,是很危險的。
第四:對中國動武,不符合蘇聯的利益
一直以來,蘇聯的頭號對手是美國,而我國一直被蘇聯視為小兄弟,是蘇聯的拉攏對象,如今放著美國不打,卻消耗自己的資源和戰略力量,來打我國,這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
更何況,中蘇之間只是存在著意見分歧,并沒有什么深仇大恨,打中國,不值得。
并且,一旦蘇聯對我國動武,那么其戰略一定會轉移,到時候美歐趁機東進,蘇聯可能會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里。
總結一下,綜合上面幾種原因,蘇聯承受不起跟中國動武的代價,所以最后也沒敢南下。
對于5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而言,他們可能小時候經常唱《國際歌》,有些人或許還能講幾句俄語,他們對于蘇聯,有著復雜的感情:既有“同志加兄弟”的友誼,又有恐懼……
中華民族,是一個重情重義的民族,信奉“以真心換真心,以友誼換友誼”,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愿意一直把蘇聯當同志,當兄弟,一起并肩作戰,打敗一切帝國主義。
在那個時代,中蘇關系的破裂,既非我們所愿,也不符合我國利益。然而,正因為地緣競爭的存在,還有懸而未決的歷史遺留問題,再加上雙方實力的懸殊,注定了我們兩國會競爭與合作并存,并且,這種現狀會一直持續下去。
如今,珍寶島沖突已經過去50年了,當時蘇聯陳兵百萬于邊境的緊張氣氛,至今讓人后怕,讓人窒息。我們也能切身感受到當時我國面臨的巨大壓力,我國的高層,憑借智慧,以“積極備戰”的姿態和決心,阻止了這場大戰的爆發,不得不佩服!
謹以此文,致敬珍寶島犧牲的英烈,還有為阻止中蘇戰爭做出貢獻的英雄們!
作者簡介:當年一木,文史領域創作者,良心小編,本著客觀、公正的態度,堅持創作有深度的優質內容,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記得點個贊哦@一木深度說。
本文參考資料:
百科·《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詹新·《黨史博覽》-《美國人如何看待中蘇珍寶島沖突?》
2002年第5期《黨史研究》-《赫魯曉夫、毛澤東與中蘇未實現的軍事合作——關于遠東防空協定、長波電臺及聯合艦隊問題的再討論》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