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千禧年,一部名叫《男孩別哭》的電影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提名。女星希拉里斯萬克以精準而傳神的演技刻畫了一個女兒身男孩心的性別錯亂者布蘭登,她無父無母,平日干些小偷小摸的營生。因為先天心因性的性別錯亂,讓她無法接納自己的女孩身份,她用繃帶裹胸,把襪子塞在內褲,穿著舉止都極力靠近她內心更為接納的男性特質。這種陰陽同體的渾然天成,比單一的荷爾蒙更令人目眩神迷,吸引了一眾女生的青睞。
1996年美國總統克林頓簽署了捍衛婚姻法案。該法案規定婚姻只能在男人和女人間發生。盡管同性戀行為在1974年就已經不再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納入精神疾病診斷領域,然而社會的各類觀念潮流總是一波又一波地反卷震蕩著,從上世紀90年代到二十一世紀的近30年間,各州圍繞著同性戀群體的平權問題,在宗教、法律、人權等等社會化層面,一步步地走向了包容、理解和接納的歷程。直到2015年6月26日這個歷史性的一天,美國的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2013年1月21日,奧巴馬在國會山宣誓就職,并發表第二任就職演講。他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在就職演講中談到同性戀人權的總統。他說:“我們的旅程不算完成,直到我們的同性戀兄弟姐妹們和每個人一樣受到法律的平等對待。因為如果真的人人生而平等,那么我們對彼此承諾的愛也必須平等。”
而這部電影講述的真人真事就發生在1993年的美國中部,閉塞保守的內布拉斯加州,一個號稱會動用民間刑罰吊死同性戀的地方。布蘭登愛上了酒吧歌女拉娜,拉娜也愛上了這個氣質獨特、率性純真的“男孩”,即便在他們愛意濃濃中拉娜發現了布蘭登若隱若現的裹胸帶,但是她迷醉于這個男孩帶給自己的不一樣的感覺,和她粗俗狂野的前男友約翰相比,布蘭登小心翼翼的呵護和溫暖真摯的愛戀,讓拉娜感受到了濃郁而熱烈的情感依戀。軟弱酗酒的母親、充滿控制欲的約翰以及放浪形骸的朋友關系,讓拉娜早就厭倦不已,她想象著和布蘭登自由幸福的未來。可是一次小小事故,讓布蘭登被迫暴露了自己的生理性別,拉娜雖然很震驚,但是她對布蘭登的愛,讓她下定決心跟布蘭登在一起。
然而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約翰,這個內心控制欲熾盛的惡魔般的男人,不能忍受自己的前女友竟然會與一個女性產生愛情,他伙同另一個同伙,強奸了布蘭登,并最終當著拉娜的面射穿了布蘭登的頭。在約翰可悲又狹隘的心里,他也不可能理解拉娜從布蘭登身上感受到的愛,是自己這輩子無法給予的。約翰的心靈世界,就如同充滿嫉妒的黑暗地獄,那里沒有愛,只有“一切為我所用”的極端自私的權欲。
這個悲劇的背后,隱藏著人們對于掌控欲這種能量的魔性沉溺,而掌控欲恰恰體現在無視人格的獨立、平等、尊嚴,而用自我強加的好惡標準,來定義什么是應該發生的,什么是不應該發生的。于是,有的人利用了信仰來蠱惑人心,有的人利用了欲望來牟取私利,有的人用情感纏縛來剝奪愛的自由,有的人用似是而非的道德觀來制造恐懼和對立。
一位學佛人士曾經有這樣一段關于如何看待同性戀情的中肯之言:
惡業有種種,歧視、壓迫以惱害眾生,正是惡業之一。同志未必會制造侵犯眾生的惡業,反倒是對同志的歧視、壓迫與惱害,肯定就是惡業;社會中如果存在這種共同偏見,那就是惡法“共業”。因此歧視同志的異性戀者,應該斷除如是惡業,并以“平等對待一切眾生”的清凈共愿,來改變歧視同志的惡法共業。
國外一位心理學家,為了幫助一位飽受宗教道德評判煎熬的同性戀案主,查閱了各種宗教史料,最終他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圣經包括基督教,并沒有把同性戀說成十惡不赦的大罪。他提倡的是圣潔的愛,愛每個人,愛愛你的人,愛你愛的人,愛需要愛的人,愛喜歡愛的人。真正的信仰提倡的是愛,這種愛是無限制的包容之愛,是讓我們愉快幸福地活在信仰這個磐石之下的愛。只有這種愛才能成為我們長久的精神支柱。只有這種愛才是我們生命的源泉,生活的動力。
基督教對同性戀是包容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包容。愿每個人都幸福,快樂,愿每個人能度過心中陰暗的時刻,迎來光明。我們真正了解了信仰才能取選擇一種信仰。這種信仰關乎我們的身心靈健康的。
信仰是和生活緊密聯系的,真正的信仰是給你帶來力量和信心希望的。如果你的信仰讓你感覺不到真正的喜樂平安,反而給你痛苦。那么這種信仰不要也罷。
心理學大師榮格曾提到,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都兼具兩種氣質——陽剛與陰柔,只是比例不盡相同。然而,無論是什么樣千姿百態的人格特質,人性是動物性與神性的糅合。有些人心底的獸性多于神性時,就呈現為窮兇極惡、墮落放蕩的生命狀態,有些人心底的神性多于獸性時,就會為這個塵世傳遞美好崇高神圣的能量。
活出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也許就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吧。
張悅